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我對五四時期新詩發展歷程的看法

淺談我對五四時期新詩發展歷程的看法

唐宋時期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高峰,而五四時期雖然在新詩上花費大量時間,但是新詩的成就並不突出,五四時期的新詩處於探索階段,並且一直持續至今。

五四時期的新詩創作

01

胡適先生的《嘗試集》

五四時期的新詩強調打破舊有的格律和形式,用白話文來寫詩。這在我們現在看來習以為常,但在五四時期卻是一個重大變革。

胡適先生創造的《嘗試集》,開近代新詩風氣之先。溫儒敏教授認為「胡適主張詩歌語言形式、思維方式的散文化,實際是對傳統詩歌語言和形式的一種反叛。」這裡的反叛指的是打破舊詩格律的束縛,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胡適先生早期創作的詩歌仍然介於傳統和現代白話文之間,屬於文白夾雜的一種形式。以今人的角度觀之,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打油詩,但我們現在讀胡適的詩,應看到詩中所表現的歷史發展進程,看到詩中所具有的里程碑的意義。

胡適《希望》

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

急壞種花人,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02

聞一多先生的「戴著鐐銬跳舞」

真正第一個從文學角度對詩歌提出改良方案的人是劉半農先生。他在《我之文學改良觀》中提出傳統詩歌是有韻之詩,而現代的詩歌應更多注重無韻之詩。新詩讀起來會有一種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它重視內容的提煉,重視從民歌中汲取營養,這種新詩被稱為「自由體詩」。這一時期的詩人們還主張大膽創造,能說的即為詩,這在鼓勵人們打破舊詩體裁束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使詩歌發展走向隨意化的極端。針對這一現象,以新月派為代表的詩人重新提出詩歌應注重「格律化」的主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等。

聞一多《死水》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綉出幾瓣桃花;

在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

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

漂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們笑聲變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麼一溝絕望的死水,

也就誇得上幾分鮮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聲。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這裡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

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

聞一多先生提倡「戴著鐐銬跳舞」「理性節制感情」,他認為詩歌應注重三美:「圖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所謂圖畫美是從詩歌的辭藻、意境而言,音樂美是從詩歌的音尺、平仄及韻腳而言,而建築美則是強調詩歌節的勻稱,句的均齊。我們可以看出,這種主張與傳統詩歌形式仍然有相通之處,但在內容上更多強調的是現代性,頗有「舊瓶裝新酒」之感。聞一多先生對制止散文詩歌的隨意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們做現代詩強調的視覺、聽覺美可以說溯源於此。

03

以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派」

新月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徐志摩先生,茅盾認為「徐志摩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資產階級詩人」,拋開階級屬性而言,徐志摩是一個很有才氣的詩人。如果說聞一多先生的詩精美凝重,需要有較高的閱歷才能讀懂的話,那麼徐的詩則更多強調的是浪漫、瀟洒與青春,一般人皆可讀懂,如果他生活在現代的話,一定能夠俘獲一大波男女粉絲,其代表作品前期主要是《志摩的詩》及後期《猛虎集》《雲遊》等。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的詩大多表達對美好事物的憧憬,注重把感覺融入到想像中,而且他很多詩都是為林徽因和陸小曼而作,愛情給予了他很多靈感,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他對愛情的追求似乎永遠在路上,一旦心愛的人追到手,那種朦朧感似乎也煙消雲散。欣賞徐志摩的詩,我們應注意他是如何把感情幻化成意象的,還有就是他詩中的那種音樂感和旋律感是如何形成的。

04

以李金髮為代表的「象徵詩派」

五四時期除了新月派外,還有一個派別叫象徵詩派,以李金髮為代表。他的詩歌深受法國魏爾倫、馬拉美等象徵主義詩人的影響。他的詩歌與中國傳統創作主調有很大區別,以頹廢、哀傷、沉痛為主,靠刺激讀者的官能,直接作用於感官,造成一種朦朧感和晦澀感。胡適、梁實秋說「李金髮的詩就像是謎語一樣,而且還是笨謎。」比如他的詩歌《棄婦》,全詩充分運用暗示、聯想、超驗等多種手法,抒發自己的鬱悶、無助感,但又不僅僅只是煩悶的宣洩。李金髮可以看作是近代朦朧詩的始祖,他是朦朧詩的最早嘗試者。他的詩雖然晦澀難懂,但很有衝擊力,同時也有一定的歷史地位。

棄婦

長發披遍我兩眼之前,

遂隔斷了一切羞惡之疾視,

與鮮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與蚊蟲聯步徐來,

越此短牆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後,

如荒野狂風怒號:

戰慄了無數游牧。

靠一根草兒,與上帝之靈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腦能深印著;

或與山泉長瀉在懸崖,

然後隨紅葉而俱去。

棄婦之隱憂堆積在動作上,

夕陽之火不能把時間之煩悶

化成灰燼,從煙突里飛去,

長染在游鴉之羽,

將同棲止於海嘯之石上,

靜聽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發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側,

永無熱淚,

點滴在草地

為世界之裝飾。

五四時期的新詩

五四運動是一次政治運動,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以胡適、劉半農、新月派、印象派等為代表的詩人們,充分吸收中西方優秀文化,對舊有的詩歌形式進行大膽創新,賦予其新的時代活力,這對於我們今天的詩歌學習和創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者說 的精彩文章:

TAG:儒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