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晨思夜想一百一十九——讀了很多書,考試考不好,為何?

晨思夜想一百一十九——讀了很多書,考試考不好,為何?

江蘇省書展在蘇州舉行,江蘇文藝出版社之邀,與白坤峰、沈慶九老師一起參與了「閱讀,比你理解的更重要」交流活動。依據交流話題,又作了如下的思考:

1.為什麼讀?

新課程標準公布後,尤其是溫儒敏先生的一次關於閱讀重要性的報告之後,似乎全民都在特別關注閱讀的問題。但是,大家關注的角度非常單一:怎樣閱讀才能考出好的分數?

閱讀的重要性就是考試嗎?

賈寶玉不想考試,不想科舉,可是讀《西廂記》讀得入迷。王夫之陪嫁女兒,就是一箱書,他的女兒也是不參加高考的;聞一多結婚當天,竟然迷醉在書中而忘記了自己是新郎;翻譯《資本論》的王亞楠在赴歐的船上為了抵抗船的顛簸,讓人把自己綁在椅子上讀書,他可能也不是單為了考試而讀書的。

自古以來,因書而痴學的故事非常之多。蘇舜欽以書下酒,張良狙擊秦王,誤中副車,「惜乎,擊之不中」喝一杯;又讀到張良對劉邦說:「此天下以臣授陛下。」感慨「君臣相遇,其難如此」,又喝一杯。這種讀書雅趣哪裡有功利的影子。

據傳說,蘇州金姓某,喜讀《紅樓夢》,設林黛玉木主,日夕祭之。讀至黛玉絕粒焚稿數回,則嗚咽失聲。中夜常為隱泣,遂得癲癇疾。一日,炷香凝跪,良久,遂拔爐中香,出門,家人問何之,曰:「往警幻天,見瀟湘妃子耳!」家人雖禁之,而或迷或悟,哭笑無常。

這種極端的個例也告訴我們,書可以讓人沉迷在獨特的藝術世界裡,而並不考慮它的地功利價值,僅僅是我喜愛。

為什麼讀?

它讓足不出戶的秀才能便知天下事,它滿足人的精神需要,書讓人從現實走向渴望的理想境地,它讓孤獨的靈魂找到同行的伴侶。

但是——

有人為了消磨時光——那不叫讀書,叫逗樂、無聊、浪費生命!

由於這個原因:產生了各種網路小說,即使是被大眾極為欣賞的《甄嬛傳》,我認為,也不過是一堆糟粕,它無法與精神的高貴搭邊。因為,它除了人性的陰險之外,再也沒有別的東西。

有人為了考試過關——那不叫讀書,叫讀字、讀題、讀錢財、讀名聲;所以現在教育的敗落在就於正規的新華書店被各種習題集佔領,這是非常悲摧的事情,一個社會主流書店竟然干起了小商販的勾當。

不否認為了生存的讀書也使人成為了一些學者、工程師、甚至作家,

這些成功人士,我也不認為他們是讀書人。因為,很多人早已被金錢與名聲玷污了,他再也沒有境界,他的閱讀、寫作的唯一衡量標準就是錢,比如每年都有一個版稅排行榜,版稅收入高的就是老大。這簡直是在給「讀書」開天大的玩笑。

比如當下崔永元與馮小剛、劉震雲的爭論,如果說之前,劉震雲的寫作與閱讀還是文學藝術的追求,那麼,現在也只剩下了「錢」了!

比如,當下一些名師,寫文章、上課、課題的目的就是為那個名頭,名頭到手,一切皆休,實際上他並不喜歡什麼閱讀、教學、課堂,那些東西只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這樣的閱讀就是假閱讀,不會得到閱讀的真諦的。

因此:讀書定調要高,才能做讀書人,不然,終究是個二混子。二混子式的讀書,也難以提升分數。

讀什麼?

一、讀什麼書?

課內——很多人認為課內沒讀頭?錯。課內的文本還真都經典的文本。如果不承認,最好你自己編編教材就知道了。

課本比較全面。古今中外、敘議抒說,時間、文體涵蓋全面。但是,沒有幾個人真正研究過課本。

在一次招聘教師的活動中,聽應聘者講,教學五年高中語文,沒教過《荷塘月色》;教學初中十幾年,好多年不教現代文,只教文言文了。

這就是現狀,連老師都這樣,何談學生乎!

連課本都這樣,何談讀本乎!

連上課期間都這樣,何談放假還須一天到晚上輔導班乎!

課外

局限於課本無論如何也難以達到提升閱讀素養的目的,向課外延伸,大量閱讀是人們的共識。在浩如煙海的課外讀物中,讀哪些書呢?

我以為三類書不讀

一類:拍馬屁型

這類書有兩個典型代表:

中國:1970年,浩然的《金光大道》

蘇聯: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考涅楚克的《在烏克蘭草原上》《前線》

考涅楚克憑《前線》一舉成為蘇聯文壇霸主,其實他的藝術水準非常低,但他的作品迎合了斯大林的政治需要。斯大林的清洗政策,當時「蘇聯五名元帥中殺了三個,四名一級指揮員中殺了三個,十二名二級集團軍軍長中殺了十二個,六十七名軍團長中殺了六十個,一百九十九名師長中殺了一百三十六個……」(《讓歷史來審判》上卷,第337頁)致使德軍進攻蘇聯時,軍隊指揮能力極弱。考涅楚克的《前線》認為蘇聯隊的節節敗退主要是因為指揮員們不學無術導致的,這樣一來掩蓋了斯大林的政治錯誤。

每個時期都會有大量的這類作品出現,沒有必要花費時間精力讀這類東西。

二類——小情調小格局型

何謂小情調小格局

三個標準:

假:虛情假意者,純粹以掙稿費為目的;許多地市級報紙上的所謂散文大多如此。

小:小情懷小愜意,僅止於一己之喜或悲,價值是自娛自樂。現在出版的許多東西都是如此。

套:雞湯文,「讀者文摘」體。這類文章只能給人以傻傻的心靈安慰,無法讓人們直面現實而作深刻的思考。

三類——戲說型

自從《明朝那些事兒》面世後,戲說成了獲取讀者的重要形式,但這類「戲說」往往會淺化人們的閱讀認識,可以充當一般性讀物,消磨時光,但不可以作為學術讀物來建構自己的學術大廈。

對於讀什麼,提出了:

三個建議

1.讀一個作家——讀後的感覺大多是「好的少差的多」。好作品少,差作品多;這樣一來,你心目中的作家愈加真實,不必始終以仰望的姿態面對作家,這樣才能形成讀者與作家的平等交流。

2.讀一個時代——讀後的感覺仍是「好的少差的多」。好的作家少,差的作家多。閱讀是識人的過程,通過作品在你的閱讀世界裡形成了真實而完整的時代風貌。

3.讀一個文化體系——讀後的感覺依然是「好的少差的多」。不過,它的意思有了新的變化,與西方相比,可能是我們的作品好的少,差的多;而人家的作品是好的多,差的少。好和差的區別在於:純凈度不一樣。西方人純凈,寫詩就寫詩;畫畫就畫畫;視名利如烘土,這樣風格的藝術家占多數,而我們佔少數。

二、讀書里的什麼內容?

記住歌德的三句話:內容人人看得見,內涵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個秘密。

有家長提出,孩子讀了很多書,考試成績不理想,其根本原因是只讀了書的內容,並不能懂表達的藝術,作者的表達形式,學生根本沒讀懂,當然也無法建構自我的表達體系。這樣的閱讀,即使日讀千冊,也無甚大作用。

何謂「形式」?

舉一例闡釋,《阿長與》中有這樣一段:

①我們那裡沒有姓長的;②她生得黃胖而矮,「長」也不是形容詞。③又不是她的名字,記得她自己說過,她的名字是叫作什麼姑娘的。④什麼姑娘,我現在已經忘卻了,總之不是長姑娘;⑤也終於不知道她姓什麼。⑥記得她也曾告訴過我這個名稱的來歷: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⑦後來她回去了,我那什麼姑娘才來補她的缺,然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於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

表面一看這段文字非常拉雜,我們向它學習什麼?我們只能一眼看透它的形式,才能真正讀懂作者的藝術秘密,拉雜之中有豐富的言語智慧。

①從戶籍里取消

②從形象上否定

③從名字上否定

④從名字上再否定

⑤從姓氏上否定

⑥再否定現名

魯迅的言語智慧表現在哪裡?——通過多個角度、多個層面的否定,強調「阿長」卑微的身份。

讀透了這一點,才能把閱讀與寫作勾連起來,把閱讀能力轉化為寫作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晉諾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教育手記——我要讓他感覺到累、疼、舒服

TAG:晉諾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