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科學精神起源於獨立思考

科學精神起源於獨立思考

科技日報駐英國記者 鄭煥斌

英國是全球最重要的創新型國家之一,其研發效率位居全球榜首——以僅佔世界0.9%的人口、2.7%的研發投入和4.1%的研發人員,產出了全球6.3%的論文,達到了9.9%的論文下載量、10.7%的論文被引量和15.2%的高水平論文被引量。

如何在基礎研究中始終秉承科學精神,保持強大的獨創研究能力?科技日報記者日前採訪了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倫敦大學學院(UCL)威廉·理查德森(William Richardson)教授。UCL創建於1826年,歷史上共有29位在該校工作過或正在工作的學者和校友獲諾貝爾獎,其中有18位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打破思想的禁錮

記者:作為現代科技的發源地,英國的科學精神起源於何處?

威廉·理查德森:事實上,英國科學的知識大爆炸發生於17世紀。1660年,當時的國王詹姆斯一世被廢黜,此前宗教占統治地位,人們的思維也被其禁錮——宗教告訴人們上帝是如何在7天之內創世、山嶽是如何形成、地球只有6000年的歷史等。突然間,英國將君主擱置到一邊,雖然這只是個短暫時期,但就是在那個時期,人們可以真正地獨立思考各種事情,且表達出來也不會受到懲罰。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1660年皇家學會成立。由此人們的思想獲得解放,開始認為「地球年齡可能大於所被認知的年齡」等。這就是英國科學精神的起源——人們以某種方式擺脫了思考問題的各種限制。

從事科學研究如果缺乏獨立思考絕不會具有創造性。英國是歷史上第一個打破這種限制的國家,並因此而獲得了巨大優勢。英語成為科學界溝通的語言是英國的另一優勢,這使英國科學家很容易發表成果。但實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語也曾經作為科學界的溝通語言,未來漢語也可能會成為更加全球化的語言。

英國教育鼓勵年輕人

跳出思維定式

記者:在基礎研究領域,如何始終秉承科學精神,保持強大的獨創研究能力?

威廉·理查德森:從歷史傳統上來看我們一直擅長於此,這要歸功於英國擁有良好的教育體制——鼓勵年輕人跳出固有思維模式,不會被限制或強制性地以傳統方式(或類似方式)思考問題。

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對現有著作、文獻進行學習和研究,但絕不能無條件地全部接受。因為其中的知識僅是某些人的思想,有些甚至是錯誤的;那僅僅是人們對事物的現有理解或最佳理解,未必是終極真理。

此外,英國科學家具有涉足不同學科領域的勇氣和能力。我最初是研究物理學,後來涉足到生物物理學,再後來研究分子物理學、細胞和發育生物學,目前從事神經科學研究。科學家涉足不同學科領域,將會帶著自己的信息和想法,以一種原創方式(original way)思考問題,為該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東西。20世紀60年代,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是由研究物理學的科學家完成的——因為他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自由思考問題。

選擇科研方向不能過於功利

記者:不久前,英國啟動了面向全球最優秀年輕研究人員的「未來領導者研究基金計劃」,旨在保持英國作為「全球研究人才之家」的地位。您對年輕科研人員的建議是什麼?

威廉·理查德森:年輕科研人員在研究中一定要善於思考問題、閱讀大量文獻,但不能完全相信科學文獻,這是底線;他們應該對現有科學真理提出更多的疑問和挑戰。

年輕科研人員還要堅持做自己喜愛的研究工作,要遵循自己的直覺,選擇從事某項研究不要僅僅因為它可能會對自己未來職業有好處,否則將不會產生好的研究設想。

此外,年輕科研人員不要畏懼涉足不同的科學領域。如果涉足不同領域,你的經驗、知識在新領域裡也能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環氧樹脂韌性不足,國產碳纖維缺股勁兒
加強自主創新必須堅持開放合作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