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于丹:家庭教育,孩子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于丹:家庭教育,孩子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現在,社會上關於成功學的教育太多了,我們幾乎把成功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但我始終認為,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成長是一個過程,成功是一個結論;成長是相關於生命的評價,成功是相關於社會的評價;成長是一個內在的系統,成功是一個外在的體系。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靈、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並不是那麼在乎外在的標籤。

我非常喜歡「成長」這個詞。一個人的生命要成長,兩個人的愛情要成長,一個群體的建設、一個社會的發展,都要成長。從一個人到一個國家,「成長」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恆久的力量,它不依附於外在,而是你自己內心的一種狀態。儒家講「君子日三省乎己」,是在「反省」中不斷成長。道家講的「道」是「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個人的生命,難道不應該保持這樣一種狀態嗎?一個人過分熱鬧了,就被社會的標準綁架了;一個人不獨立了,就放棄了自由;一個人失去了周行不殆的能力,就停滯了。

中國人說「人過三十不學藝,人過四十天過午」。但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人到六七十,難道就不要學習新的生活方式嗎?如果一位80歲的老奶奶,能夠跟孫子學著玩遊戲,能夠試試孫女的新裙子,能夠跟孩子出去郊遊,我相信這個老人一定是幸福、快樂的,因為她仍然保持著成長的力量。

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看重什麼呢?我覺得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指標,就是尊嚴和自由。其實人這一輩子,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提升尊嚴、延展自由。無論多好的職業、多好的愛情,一旦侵犯到尊嚴和自由,就會產生衝突,甚至出現新的選擇。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用任何好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尊嚴和自由。

我相信尊嚴與生俱來,它不是被父母賦予的,也不是可以向任何人乞求的,一個人的尊嚴是他(她)自己的選擇。我記得女兒5個多月就在選擇玩具這件事上,表現出了一種強烈的個人取向。她的周圍堆著各種玩具,但是她愛玩的只有一樣——空藥瓶子,她喜歡「咔啦咔啦」起勁地擰瓶蓋。我們家的阿姨就從她小手裡搶過瓶子說:「這個不好玩,你還是玩電動娃娃吧! 」可是我女兒把電動娃娃推到一邊,頑強地去抓那個瓶子,繼續痴迷地擰瓶蓋。我後來去諮詢兒童心理學專家,他說那個階段正是孩子的手指開始學習精細化動作的時候,擰瓶蓋這個動作對孩子小肌肉的發育大有益處,可比玩電動娃娃好多了。所以,我們認為昂貴的電動娃娃更好,這只是成年人的標準。孩子的尊嚴是與生俱來的,不該粗暴地剝奪它。

我們的社區經常會舉辦孩子們的遊藝比賽,有一次我女兒去玩,得了很多獎券,可以兌換玩具或是家庭衛生用品。之前她都是換氣球的,但那一次她特別猶豫,一個人自言自語地說,「我已經是大孩子了,不要氣球了! 」那時候正鬧「甲流」,她就選了一塊洗衣皂。回家以後,她一天十遍八遍地提醒我們:「你們洗洗手吧,那個肥皂是我帶回來的! 」家裡的洗手液都不能用,洗手全用她拿回來的洗衣皂,那段時間我們全家人的手都特粗糙!但是我們覺得要充分肯定她的勞動,因為她犧牲了自己的氣球,她在為我們著想。 「尊嚴」關聯著「責任」,她有這種意識,覺得能為別人做事很光榮。

「山坡上開滿了鮮花,但在牛羊的眼裡,那只是飼料。 」我們今天並不是鮮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

除了尊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成長指標是「自由」。很多人問我,你這麼主張自由,那你教你的孩子背詩詞嗎?我說我當然教。可我不是讓她手放在背後一本正經地背誦,而是她在踩著滑板車跑時,我們倆大聲地背誦;是她在浴缸里泡著、打著水花時,突然饒有興趣地提議說:「媽媽,我們背首詩吧! 」

她背詩,我從不限制她如何使用和想像。我清楚地記得,她第一次使用詩詞是在兩歲多的時候,有一次我出差回來,問她:「你想媽媽嗎?」她冷不丁地說了句:「路上行人慾斷魂。」她背詩居然能「活學活用」!她喜歡把我們的大床當蹦床,有一回她爸爸說:「你別蹦了,都把我們的床單蹦破四條了!」誰知她一邊蹦,一邊高聲說:「人生得意須盡歡! 」把她爸爸噎得瞠目結舌。

後來她竟然開始給人講詩了。杜甫的《春望》,我聽她給別人講過一個特別「雷人」的解釋。她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說的是杜甫他們那兒地震了。國還在,但是震破了;山河也在,但是走樣了。為什麼『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呢?因為地震太厲害了,大家很傷心。 」聽著她這個地震版《春望》,我想我沒有辦法糾正她。她3歲時在電視上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慘景,4歲時看到玉樹地震,後來她又看到日本海嘯地震,她知道地震是一種苦難。所以我想,那就讓她這樣解讀吧,長大了老師會給她講「安史之亂」的。

女兒從小就在解構經典。但是我沒有糾正過她一次,因為我覺得,她可以胡說八道的年華還有多少呢?我很留戀她可以胡說八道的自由。她不知道什麼是權威,她認為她有闡釋的權利,而這種權利可能到她讀小學時就要被剝奪了。我認為小孩子在思想上的自由期持續得越長越好,這樣等他們長大了,還可以保留一些突破常規的思維能力。

有一次女兒坐在床上看唐詩,正好那個標題的字她都認識——《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她像見到老朋友似的點點頭說:「哦,這也是王維的。 」我就教她念,「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講到一半,她說:「王維的詩,也不是都好。 」我說:「怎麼不好了? 」她說:「不押韻。 」我一看,還真是不押韻。到了晚上,我正在漱口,她突然搖頭晃腦地感慨:「李白這個人,寫詩還是可以的。 」我一口水差點噴出來!我問她為什麼,她說:「起碼比王維押韻。 」我後來一想,李白的詩不管多麼清淺通俗,還真都押韻。我發現她能講出一些我沒想到的道理,因為我講詩詞講了那麼多年,對大家難免心懷敬畏,卻也失去了一個小孩子對詩詞的遴選標準。所以,現在經常是她給我講詩詞,我覺得這很有意思,我願意呵護她這種自由的權利。

讓一個人有尊嚴、自由地成長,是我們的一種期許。有時我看著女兒練琴、跳舞或者畫畫,我就很欣慰。我一點都不求她在專業上能有多大成績,她只要能在裡面找到一種快樂的能力,就夠了。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缺少藝術方面的訓練,所以我們感到壓力很大、疲憊不堪的時候,總是找不到寄託。我女兒酷愛畫畫,碰上別人過生日、送禮物,她都說:「我給你畫幅畫吧!」口氣就跟齊白石似的。她現在還不會寫作文,但是外出旅遊的時候,她可以用繪畫記錄旅遊日記。我覺得這個挺好,因為她有自己的表達,擁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會因為沒錢而被剝奪,一個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本事讓自己快樂起來。

「山坡上開滿了鮮花,但在牛羊的眼裡,那只是飼料。 」我們今天並不是鮮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我們越來越失去了一種審美的眼光,而把這個世界看成是同一種功利標準的篩選。我們越來越成功了,但是我們失去了成長的力量,失去了那種在漫山遍野的鮮花中漫步時心靈上的愉悅。

「成功」,或許是一個評判人的標準,但只是成長中的一部分標準。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套綜合、多元的標準體系。一個人,只要生命能成長,就一定有未來。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對料事如神的老酋長很不服氣,有一天他捉了一隻剛孵出來的小鳥放在身後,問老酋長:「我手裡的小鳥是生還是死? 」他想,你要說它是活的,我手指一捻就掐死它;你要說是死的,我手心一張就讓它飛起來。憑什麼你說的都是對的?我一定讓你錯一回!結果,那位睿智的老人只是寬容地一笑,他說:「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

這是一個好故事,它關乎生命的成長。所有時間中,最重要的就是當下;所有權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長。

你選擇了成功,更選擇了艱辛。因為成功的道路從來都是充滿棘荊的。一帆風順的不叫征程,一氣呵成難的有好文,一廂情願的從來不是婚姻。太陽的熠熠光輝是來自內部核聚變而迸發的;狂風暴雨後的彩虹才是炫麗多彩的。被挫折打敗的決不是強者,離開你的是你不該擁有的,背叛的愛戀決不是愛情。這也是一條充滿苦痛的路。走走停停,跌跌撞撞,有時鼻青臉腫,有時寂寞無助。忍辱才能負重,擔當才能前行。壓力大的皮球升得高,挫折大的人前途遠。成功的人幾乎相同的,失敗的人卻各有各的原因。吃苦耐勞,膽大心細,微笑著,承受著。平靜如水,反射的全是智慧;隨遇而安,奔流的全是活力。不驕不躁,不溫不火,走得快與慢,都要穩;走的彎與直,不要停。成功是一連串的奮鬥,是持久戰也是拉鋸戰,就看你的耐力與毅力,意志與雄心了……   失敗是一種經歷,是成功的探路石;成功是一種閱歷,是走向輝煌的前奏。等待觀望,經歷與閱歷都不復存在。等待中消失了光陰,遲疑中流逝了年華。人的一生就註定了奮鬥與拼搏。是狼你要磨牙, 是羊你要練腿 。非洲草原上,每一個黎明,獅子要奔跑抓住羚羊,否則會餓死;羚羊要奔跑才不會被獅子抓到。都在為生命竭盡全力的奔跑。為了生活我們得奔跑,才能領略路邊的風景,也奮鬥也憧憬。生命在奔跑里燦爛,在靜止里消亡。你註定了要奔跑的,要勇往直前,不達目的不罷休。那麼,你現在雖沒成功,卻註定了你一定成功,你現在渺小,卻積累著你的偉大。偉大是熬出來的,是忍出來的,更是從挫折中走出來的。   身心疲憊的時候,望望那浩瀚的蒼穹,看看那無垠的大海,呼一呼新鮮的空氣, 振一振酸痛的雙臂,挺一挺忍辱的胸膛。痛痛快快睡一覺,舒舒服服洗個澡。鬱悶時,可以放聲高歌一曲,釋懷心中的壓抑與苦痛;可以小酌一杯,盡興而不醉,將不快隨著酒精而揮發;可以散散步,整理整理大腦的碎片,加快運行速度;可以捧起一本書,把自己溶入其中,那怕抹幾滴淚,也是一種不錯的放鬆。   不要一味的觀想成功,她會刺痛你的雙眼;不要一位地幻想成功後的享受,她會迷失你的初衷;不要老想名利與地位,她會浮躁你當下的行動。唯有心凈 ,才生智慧;唯有平靜,才能從容。唯有心態好,才能擁抱成功!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圍爐夜話》(清)王永彬  如今的社會,「孝」這個字可能離的太遠了,天天都有那些不孝之事,是社會的進步太快了?還是人性消失了?還是人太懶惰了?古時有二十四孝,廣為流傳,但在如今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此呢?  如今的社會,有很多的人,家裡父母健在的時候沒有好好去服侍,卻在父母死後,高調的舉行追悼會,以為做了這些別人就會以為你是個孝子嗎?還有這些人,對自己的父母不是罵就是打,甚至幾十年對自己的父母不管不問,也不回家看看,就是因為自己的父母出生低微,而自己變成城市裡的人了,覺得在農村的父母有失你的身份了,還有的娶了媳婦之後,聽媳婦對自己的父母說三道四的,從而慢慢厭惡自己的父母。  那麼想想問問這些人,你們如果沒有父母給你們生命,你們有這樣成就的就會嗎?換個角度來說,你們有孩子嗎?如果你們老了,你們的孩子也是這樣的對你們,對你們就像陌生人一樣,對你們就像瘟神一樣,你們的心裡會有什麼樣的感想?  古訓云:「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為什麼古人認為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呢?自古以來,人們把父母撫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  如果說父母疼愛子女在相當的程度上是本於天性,那麼教孩子孝道則是一種人文教育,是後天教化的結果,固然在人的天性中,人人皆知父母辛勞,要盡我所能來回報雙親,但這種良善的天性如果不及時施以正確的教導方法,使之生根、發芽、成長、堅固,則此種感恩的心情很快會泯滅掉,不知不覺中,認為父母疼我愛我乃天經地義之事,已經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至於我也要疼父母愛父母,因無人教無人提醒,沒有成為我的生活習慣,乃漸漸遺忘於腦後,最後則渺然無知矣。幼童時期就沒有引導孩子形成孝道的觀念,沒有使孝順父母成為孩子的自覺行動,長大後卻埋怨孩子不懂孝道,豈非是緣木而求魚!打小就培養孩子的孝道精神,從娃娃抓起,這是最關鍵的,也最容易見成效。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好物精選 的精彩文章:

孩子你要記住!提升自己是必須貫徹一生的事!

TAG:每天好物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