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寄生蟲的「腦控」有多厲害?沒被感染的小魚也難逃影響……

寄生蟲的「腦控」有多厲害?沒被感染的小魚也難逃影響……

這是一個真實的恐怖故事:一些寄生蟲會改變寄主的行為,對它們加以「精神控制」。而且,這種控制影響的似乎不僅僅是那些受感染的個體。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種名叫Schistocephalus solidus的絛蟲。和很多寄生蟲一樣,它的蟲生經歷相當複雜,要輾轉三級宿主才能完成繁衍生息的循環。這些絛蟲在鳥類的消化道里完成繁殖,蟲卵隨鳥糞排出,孵化出的幼蟲要首先找上一些橈足類的甲殼生物,接下來又通過食物鏈感染到魚類,然後水鳥再把感染的魚吃掉。

(整個過程大概就是這樣)

在這個過程中,絛蟲可不只是安靜地等待自己的上家被下家吃掉。研究發現,感染了這些絛蟲的魚行為會發生改變。

感染的魚會游到更溫暖的水域(這樣的環境有利於絛蟲生長),更重要的是它們變得「很愛冒險」,更樂意游到缺少庇護的危險區域,對捕食者的反應也不那麼警覺了。於是,吃魚的鳥兒們會更容易抓走那些感染的魚類,把寄生蟲和魚一起吃進肚子。這正是絛蟲想要達到的目的:鳥類是它們的最終寄主,在水鳥的腸道里它們進行繁殖。絛蟲卵通過鳥的糞便排出,孵化之後又會繼續進入下一波循環。

有意思的是,受到寄生蟲影響的並不僅僅是受感染的個體。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群體中未被感染的魚也受到了那些被寄生蟲控制夥伴的影響。研究者們在魚缸中模擬鳥類襲擊的場景,並在魚群中設置不同比例的寄生蟲感染者,觀察它們的行為。

結果,未被寄生蟲感染的魚會逃到缸底,而那些感染的個體則滿不在乎地停留在「危險區域」。不僅如此,當群體中感染者佔到多數時,那些原本「頭腦清醒」的魚也會開始隨大流,做出更冒險的行為。而如果反過來是未被感染的魚佔大多數,那麼被感染的魚也不會就此清醒過來,它們冒險的行為依然不會改變。

在一個動物群體中,跟隨大部隊很多時候都是明智的,但在這種情況下,則是寄生蟲使未被感染的個體也受到了連累……

除了感嘆寄生蟲崎嶇的生存方式,我也想稍微吐槽一下這個實驗的裝置:

用來嚇唬魚群的實驗用假鳥做得十分不走心……這其實都不是一隻鳥,它只是裝在把手上的一個假鳥喙而已。

據研究者說,這還是用樂高做的,不過反正這東西在實驗中確實效果不錯,那麼長相也就不重要了吧……

(實驗裝置如圖,不說明的話大概看不出來上面那個東西是在模擬鳥)

PS:每次說到「寄生蟲讓動物愛冒險」的時候就會想到往宇宙里發送信號的天文學家們,雖然也沒啥關係(大概)

排版:毛毛

信源:https://www.theatlantic.com/science/archive/2018/06/what-tapeworms-really-want/563189/

原論文:http://rspb.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285/1881/20180956

封面圖:一條三刺魚(Gasterosteus aculeatus),也是本文提到的研究中的物種。圖片來源:WWU/J?rn Scharsack

文章來源:酷炫科學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 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太可怕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13年,我們把這種鳥兒吃到了滅絕邊緣
哥倫布把玉米帶回了歐洲,卻導致了「吸血鬼」的出現?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