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其實,那些你不喜歡的事情你未必不喜歡!

其實,那些你不喜歡的事情你未必不喜歡!

剛剛翻看了一部幾年前的電影《鋼琴師》(Shine),深有感觸。

電影中的主角有一個非常強勢的父親,而這個喜歡音樂的父親也逼迫著自己的兒子學鋼琴。強勢的父親一方面希望孩子在音樂上有所建樹,另一方面又不允許他走出自己的掌控範圍。所以當兒子執意出國去到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深造之後,這個強勢的父親居然不準孩子再進家門。

雖然他的兒子最終有所成就,獲得了鋼琴大賽的金牌,卻因為始終擺脫不了來自父親的陰影,最終精神分裂。

這位父親在教育方面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呢?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一方面,兒子在音樂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而另一方面,兒子一直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下,背負了太多的心情負擔,最終承受不住導致精神分裂。在我看來,這位父親無疑是失敗的。

說到這裡,我又想起另一位音樂家來,他就是著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他曾今在一次採訪上提到,因為小時候幾乎每天都被逼著學琴,所以沒能享受到快樂的兒童時光。談到以前,還是會覺得很辛苦,但是又非常感謝那段艱苦的日子,使他能有今天這樣的而成就。

同樣是強勢的父親,同樣是音樂家庭出身,同樣是有所成就,為何結局卻天差地別呢?

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主人公自己。不難發現,在生活中,相比於不喜歡做的事情,我們做喜歡的事情時總覺得很容易,或者說我們願意去做,哪怕是會很辛苦。而對於我們不喜歡的事情,我們內心很可能產生出於本能的抗拒,特別是在被逼迫的時候,內心會生出反抗的情緒來。但事實上,不可能所有的事情我們都喜歡,生活中我們總要面對一些我們不喜歡做的事情,難道僅僅是因為你不喜歡就不做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而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自己來調整心態了。

《鋼琴師》中的父親偏執又強勢,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拒絕得徹徹底底,這其中就包含了不在自己掌控範圍之內的兒子,所以他最後甚至不願意接受逃離了自己掌控的兒子再進家門。而兒子呢,因為擺脫不了來自父親長久以來的影響,沒能將自己的心態調整過來,最終受不了而精神分裂。這都是兩個負面的例子。再看與《鋼琴師》中主人公同樣出身,同樣是被逼迫著學音樂的馬友友,在採訪中用了逼迫的字眼,也就是說他一開始,對學習拉琴是有抗拒的心理的,但為什麼他最後成功了呢?從他後來說很感謝那段艱苦的時光就可以看出來,他認同了那段時光的價值,不再有抗拒的情緒,說明他是喜歡上了拉琴這件以前讓他痛恨的事的。

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每件你不喜歡的事情你都不去做了,那要怎麼生活下去了?你只需要稍微轉變調整一下心態,就會發現,其實,那些你不喜歡的事情你未必不喜歡。

【本文由「詩經情話」新媒體獨家出品,系原創作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阿生,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經情話 的精彩文章:

南宋一代名妓,寫出令人肝腸寸斷的相思之語!
翻了身的鹹魚已經不是那條鹹魚了!

TAG:詩經情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