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除了胡蘿蔔和大棒,還有什麼能激勵職場中人?

除了胡蘿蔔和大棒,還有什麼能激勵職場中人?

據美國《芝加哥商業雜誌》報道,今年春季,美國聯合航空公司推出了一項新的員工激勵方案,三天後就宣告「流產」。這個短命的激勵方案欲以「抽獎」代替原有的季度獎:過去,每個員工只要季度考核達標就能獲得獎金;新方案推出後,考核合格的員工將參加抽獎,中獎的幸運兒將獲得包括旅遊套餐、豪車、鋼琴在內的獎勵,甚至10萬美元現金。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稱,目前航油價格上漲,航班服務卻有增無減,這讓航空公司頗有些吃不消。為了提高效率,美聯航制定了新的激勵方案。獎品雖然豐厚,但9萬名員工並不買賬。他們紛紛在內部論壇上「吐槽」這個新方案,批評它「又腦殘又傷人」,因為它將那些努力工作卻不夠走運的人排除在外。

「我開著賓士來公司上班,周圍是同樣兢兢業業卻一無所獲的同事羨慕嫉妒恨的眼神,那畫面簡直太美了。」一名空乘人員發帖稱,「到底是誰想出這個餿主意的?我猜他們是想把中獎的機會留給自己。」一名機長表示,與其參加公司抽獎,不如去7-11便利店買彩票。他建議公司管理層「重新斟酌這個打擊士氣的方案」。

面對大規模的抵觸情緒,美聯航不得不緊急叫停了這個計劃。發言人麥迪·金告訴CNBC,他們將重新制定激勵方案,讓員工繼續為美聯航這個「偉大的公司」效力。

那麼,怎樣才能正確激勵員工,使其最大程度地發揮潛能並心甘情願地努力工作呢?

人們為什麼工作

人們為什麼工作?這是管理學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常見的回答是:「人們不得不工作。」美國《哈佛商業評論》雜誌指出,雖然工作佔據了人生中大部分清醒的時間,但很多人並不認為它是件有意義的事。他們覺得工作只是一種手段,因此每天都盼著下班,好讓他們把時間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陪家人、玩遊戲、看電視等。如果這個回答成立,那麼,企業管理者能做的,只有依靠打卡機、監控器等強制措施來約束員工,並杜絕任何可以讓員工偷懶的機會。

另一個常見的回答是:「工作是為了掙錢。」如果這個答案成立,那麼,管理者只能通過金錢來激勵員工。但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實際上,我們身邊從來不缺「工作狂」,他們承擔的工作遠遠超出了職責範圍;也見過滿腔熱情的志願者,他們往往比領取薪水的員工更積極;還有那些「年薪制」的職業經理人,他們常年以公司為家。不難看出,「被迫工作」和「為錢工作」並非人們工作的唯一動力。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管理系教授道格拉斯·麥格雷戈寫過一本管理學著作《經營中的人性》。他提出,傳統觀念認為,普通人對工作抱有本能的排斥,一有機會就會逃避;喜歡被人牽著走,缺乏雄心壯志,把穩定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因此,很多管理者相信,只有採取高壓手段和懲罰措施才能讓員工走上正軌。

麥格雷戈教授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理論。他認為,在工作中付出體力和腦力勞動,和玩耍或休息一樣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控制和懲罰並非企業實現目標的唯一手段,如果對工作有高度責任感,人們會自我引導和自我控制。正確的環境能極大地激發人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美國《福布斯》雜誌指出,現代管理學已不再停留於引導和約束「偷懶」的員工,而是創造條件,讓員工最大程度地發揮潛能。事實上,讓員工在追求共同事業的過程中進行自我管理,遠比強迫他們遵守公司規定、實現他們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企業目標更有效。

使命感比金錢和懲罰更有效

「我們的研究發現,只有在有意義的工作中取得成就,人們才會感到職業生涯是充實的——換句話說,要讓他們覺得自己在通過工作改變世界。」斯科特·凱勒和科林·普林斯在《超越表現:機構如何樹立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企業應該向員工灌輸使命感,讓員工感到工作的意義所在。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對為學生籌集獎學金的一家電話集資中心的員工進行過調查。這份工作非常難做,因為大部分電話會遭遇冷落,願意捐款的人寥寥無幾。格蘭特把員工分為三組,安排第一組員工與受贈學生面對面交談,聽他講述如何依靠這筆錢完成學業;第二組員工只收到了學生的感謝信;第三組員工跟受贈學生之間沒有任何聯繫。結果令人大吃一驚:一個月後,第一組員工打出的電話是以往的兩倍以上,籌得的捐款是過去的三倍;第二組和第三組員工的工作表現和成績沒有任何變化。格蘭特教授認為,與受助學生之間的直接聯繫讓員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有著實實在在的意義。

一份工作是否有意義真的重要嗎?正如《哈佛商業評論》所言,當人們在工作中找到意義時,使命感就會油然而生。當把一份工作視為己任時,人們會變得更執著、更積極、更投入,其表現也會更出色。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能意識到這一點。時至今日,還是有很多管理者認為錢是激發員工最大潛能的不二法寶。美國迪安食品公司如此描述機構使命:「本公司的宗旨在遵守法律法規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追求長期股東利益的最大化。」

《哈佛商業評論》認為,這樣平淡無奇的口號根本無法讓人產生使命感。外在因素的激勵作用始終有限,內在動力才能讓人投入忘我境界,充分施展才華。相比之下,美國Patagonia服裝公司的標語賦予了這份工作更崇高的意義:「以最小的污染為代價生產出最好的產品,通過商業手段啟發環境解決方案,致力於解決環境危機。」

平凡的工作也有意義

某些工作崗位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比如,沒人會懷疑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或者能改變人們生活的科技行業是否有價值。然而,並非所有工作都能讓人獲得成就感,特別是對那些從事服務業或體力工作的人而言。但《哈佛商業評論》認為,即便在簡單重複的勞動中,人們也能發現價值,前提是,他們認為這份工作確實有貢獻。

奇普·康利是一家連鎖精品酒店的創始人。他的酒店裡有一名來自越南的保潔員,名叫薇薇安,從他開辦第一家店酒店起就一直在他手下工作。康利告訴《哈佛商業評論》,薇薇安每天的職責是換床單、疊被子、打掃廁所等,在別人看來,這份工作繁重又無趣,但她能從與同事和酒店房客的情感交流中獲得快樂和滿足。在她看來,能為那些和她一樣離家在外的孤獨旅人提供溫暖舒適的居住環境,是件很有意義的事。

《哈佛商業評論》還舉了一個例子。特蕾莎是某家醫院的抽血師,每天全部的工作是給病人抽血,把一支又一支裝有血液的試管貼上標籤,分門別類擺放好。對於這個高度重複的工作,她從來沒有過抱怨,總是笑臉迎人。當病人問她為什麼能保持好心情時,她說,絕大多數疾病都是通過血液檢測初步篩查出來的,那一支支空試管意味著一個個幫助別人的機會,通過這種方式也能讓世界變得更好。

為了使命而工作固然能讓人感到成就和滿足,有時也會令人筋疲力盡,特別是那些挑戰很大的工作,比如減少貧困人口、控制環境污染等。《福布斯》認為,人們需要了解自己,在使命和個人能力之間找到平衡。履行使命的方式很多,並不需要一個人單槍匹馬挑起全部擔子,你可以著重於問題的某個方面,為之而奮鬥。

總體來說,除了金錢和懲罰,一份富有意義的工作本身就是激勵員工努力工作的手段。《哈佛商業評論》引用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話說:「人生最好的獎勵,就是讓我們有機會為值得奮鬥的事業而奮鬥。」

本文刊載於《青年參考》報7月12日A08版

作者:胡文利

編輯:王 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蘿蔔 的精彩文章:

這6種鹼性食物癌細胞最怕,青椒酸梅蘿蔔上榜,還有個你天天吃!
榮耀Note10真機再曝光,Note8驚現蘿蔔價,創下新紀錄!

TAG:蘿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