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邪不壓正到底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

邪不壓正到底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

在評價這部電影好不好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在幾個事情上達成共識,否則我認為就是雞同鴨講,各說各話。

共識一:評價一件事,可以簡單分三個維度,一個叫事實,一個叫主觀偏好,一個叫價值信仰。

我們隨便舉一句話:小明穿了件黃色衣服,黃色很好看,黃色代表尊貴,我相信黃色會一直流行下去。

上面是一句評價的話:小明穿了黃色衣服,是事實;

黃色很好看是評價者的主觀偏好,因為有人認為粉色好看,有人認為綠色好看;黃色代表尊貴,是文化價值系統的產物,比如中國人認為黃色尊貴,歐洲人認為紫色尊貴,黃色會一直流行下去,這也是主觀判斷,因為未來沒有發生,他相信,他信仰這個。

如果我們分不清,什麼是事實,什麼事主觀偏好,什麼事價值信仰,我們無法去評價一件事,一個人,一部電影,一種潮流,一種文化。

這是我認為的共識一。

共識二:語言也好,小說也好,電影也好,藝術品也好,一旦說出來,創作出來,就會分兩種,一個是創作者的本意,一個是接收者的解讀。

(「思想一旦經過語言說出就是謊言」「語言一旦說出就是靶子」「電影是張白紙,而評論家可以在上面任意塗抹」……)

張三說了一句話,我好餓啊。他可能只是純粹表達一下此刻的感受。

李四聽了,你很餓,你可能是暗示我請你吃飯。

王二聽了,你很餓,你可能是說我們先別幹活了,先吃飯吧。

……

梵高畫了一個星空,可能是他幻想宇宙星空就是這樣流轉的,但藝術評論家可以說,梵高是在暗示這是個荒誕不真實的宇宙……

小說家描寫了一個失戀的故事,他只是純粹表達對這個失戀的惋惜,但有人能聯想到自己,聯想到整個世界,所有和失戀男女同樣的故事……

創作者可以擁有創作權,卻無法阻擋別人的解讀(可能很準確還原創作者的意圖,可能完全不準),文本的釋義在每個接收者手裡。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有自己的解讀體系,解讀語言,另外一部分人沒有,沒有的人會被有的人,尤其是那些能說善道,具備「強邏輯」「強觀點」的人所懾服。就像我們看完全對立的兩個大師,說的話你都覺得有道理,就像你聽奇葩說,覺得辯論雙方都有道理一樣。

共識三:關於電影的評價,絕大部分是主觀偏好,是個人的,無法做到「客觀以及公正評價」。

我們常說,某某對這個電影的評價很客觀,某某說的真對,但這種客觀是不存在的,這種客觀可能只是他說的恰好符合你的認知,符合你的主觀判斷。

一個電影7月13號上映,這是事實,電影中出現了17個角色,這是事實,至於電影故事好不好,攝影好不好,音樂搭不搭,演技棒不棒,這些都是主觀個人偏好。

為什麼無法做到對電影的客觀評價,因為電影是藝術,不是工藝品,不是流水線上生產的蘋果手機。

相信這點大家都能理解。

共識四:所有創作都是個人化創作,都具備創作者的烙印,都是創作者在表達自己,創作者也只能表達自己。

創作,尤其是藝術創作,都是作者的自我表達,張三寫愛情,是張三認為的愛情,李四寫愛情,是李四認為的愛情。

看圖作文,事實一致,畫面一致,但除非抄襲,全班的人寫出來肯定也都不一樣,就像筆跡一樣,我們都在寫同樣的字,但寫出來,畫在紙上,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特點。

一個臨摹大師,再巧奪天工,也無法複製出一模一樣的畫。

這是共識四。

還有很多共識,暫且就不說了,如果你認可上面這些共識,可以往下繼續看,如果不認可,那也不必繼續看了。

說了上面這些,一個問題不禁要問:那到底好作品,與不好的作品還有沒有分別,還能不能說一個電影是好,還是不好,是值得看,還是不值得看?

什麼是好作品?我們拿書為例,這是一個經常拿來和電影比較的文本類型。

我喜歡卡爾維諾在《為什麼我們要讀經典》里的回答:什麼是經典?(經典不只是好作品,而是好作品中的好作品)

經典不是人們在說,我正在讀的作品,而是那些我正在重讀的作品。

乾隆寫了四萬首詩,你知道的可能就一兩首。

唐代詩人無數,最後流傳下來的就那麼多。

好作品在我看來至少要符合幾個標準:

首先肯定經得起時間考驗,古人覺得好,今天的人也覺得好。

其次能經得起反覆品鑒,每次讀都能讀出新味道,看一遍覺得好,看二遍索然無味,肯定不算。

再者,肯定不是一個人說好,而是很多人說好,至少有相當一部分人喜歡。

站在上面這三個點,我可以粗略判斷,邪不壓正是個好作品。

第一點,以後還有沒有人說這個作品如何如何,無法保證。

第二點,我覺得邪不壓正可以解讀的空間非常大,值得反覆品鑒,看二遍三遍也能繼續看。

第三點,就我觀察的,至少是有部分人喜歡,而且是在另外有部分人說不好看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說好看。

注意,請分清楚上面那些是事實,哪些是我的主觀判斷。

除了上面三點,我對於一個電影好不好還有以下的評價:

從構成電影的所有元素綜合在一起,它是不是一個和諧的完成品?

電影有很多構成元素,攝像(色彩、構圖、遠近、轉換)、故事(邏輯對不對,符合不符合實情、人性,怎麼講的,)音樂、表演……

如果不是一個完整品,有沒有一項或幾項特別突出?

是不是打動我,調動了我某種或多種情緒達到極致,勾起了我心中或幽暗的、或隱藏的、或難以忘懷的什麼東西。

說邪不壓正好之前,我先說,為什麼在我看來《我不是葯神》並不是一部好作品,不是一部值得我再看一次、再看二次的作品,離偉大與經典很遠。

第一,《我不是葯神》過於臉譜化,在我看來,不夠複雜,不夠真實,沒有更準確表達出人性,好人也壞,壞人也好,好的複雜,壞的也複雜,會比較符合我對人性和生活的判斷。

第二,很多細節沒處理好,交待好,比如警察局長為什麼一直反對,是他深受假藥毒害,是他尊重版權,是他受賄了嗎?比如周一圍為什麼遲遲不抓徐崢,是他暗中掩護嗎?電影最後接人,是不是多餘了,是不是該在徐崢被抓就結束了?電影留了很多白,但沒去處理,卻又讓人忍不住去想,覺得遺憾,有些點,跨越過去了,就是偉大,沒跨越過去,頂多算一部傑作。

還有比如夜店徐崢不讓那個女的跳脫衣舞,大把甩錢到夜店經理臉上,這也不符合主角的性格設定,看起來爽,卻不對勁,類似還有不舉例了。

第三,表演都很用力,情緒傳達都很直接。就是,我要讓你感動,你要給我哭,不夠含蓄,不是感情上的暗裡共鳴,至少沒有達到我的共鳴,不是突然讓你想到某一點,哇的一聲大哭。我在看《山河故人》,電影結束,趙濤在雪中獨舞,真的是人生幾十年匆匆而過,歲月擠壓的情緒在那一刻爆發,哇的一聲大哭出來。

好,簡單說完《我不是葯神》為什麼不算足夠好,我再來說說邪不壓正為什麼足夠好。

首先夠複雜,有太多解讀空間,有些細節讓你細思恐極。

彭于晏與廖凡打鬥最後,廖凡還強調,師傅明明是你殺的,彭于晏問了廖凡一句,如果當時師傅答應把地賣給你,你還殺不殺他?廖凡說,那我當然不殺了。彭于晏開心一笑,這才直接一槍崩了廖凡。

這個畫面對我印象至深,我可以輕鬆準確複述。

為什麼我會對這個畫面印象深。

彭于晏在暗,廖凡在明,彭于晏武功更高,本事更強,時間也自由,他有多次暗殺廖凡的機會,他沒殺。一個理解是他還沒突破自己,膽小,怕自己真到緊要關頭又定住了,這是電影里給的說法,這是明面上的。

但還有一個暗線,我稱之為「記憶的不牢靠」。

15年前,在那個山莊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有上帝視角,好像看到了「真相」,但電影里的所有人,只有三個人知道真相,日本人、廖凡、彭于晏。

其他人都是聽這三個人說的,我們看到的是聽彭于晏說的。但如果,真相不是彭于晏說的真相,而是另外一個呢?

我們無法考證,連彭于晏自己也無法確定,他也怕自己得「創傷後遺症」,有的人做了壞事,卻修飾自己的記憶,把自己當受害者,這種故事你們聽過嗎?你們能理解嗎?有的人遭受巨大變故,也會修改自己的創傷記憶,這你們能理解嗎?就像你記不住你某次尷尬丟人的場景,而你的老朋友一直清楚。

記憶也是不牢靠的,可以修改的,可以扭曲,刪改的。

彭于晏反覆強調,暗示自己,我才是被冤枉的,我才是受害者,但他心裡會不會有一絲猶豫,當所有人都懷疑你當年其實幹了某件事情,你自己雖然90%肯定自己沒做那件事,但你也不敢百分百確信,我真的沒做那件事嘛?

我就一直在想他會不會猶豫,糾結,甚至我心裡會去想,15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電影開場是不是真實情況,一個十三歲少年,從兩個武林高手手上逃脫,對方有槍有刀還提前預謀,這是事實嗎?

還好,彭于晏替我問了,如果當時師傅答應你,你還會不會殺他?

廖凡回答完,就這一瞬,彭于晏臉上掛出了燦爛笑容,他確信了,師傅說廖凡殺的,我的記憶沒有錯,是牢靠的。

這是電影里的一個細節,我把這個細節稱之為「記憶」,我相信導演肯定不是無緣無故設置這句對話,這個場景,一定有其深意,或者我的意思不是姜文的意思,設但在觀影那一刻,我覺得我和姜文達成了某種共謀。

其次,電影是美學上的成功,審美上愉悅了覺大部分人。

北京四合院的屋頂,彭于晏的屁股,城牆與白雪,這些都不必說了,美則美矣。

單說一件事,周韻坐在大鐘上,夕陽過來,你看周韻那個臉,看著你微微一笑,你們什麼感受我不清楚,我是倒吸三口冷氣,心裡暗念,我操,太美了,就像一幅經典油畫,就像你13歲進城,在城裡見到的第一個世外美人,無法形容。

光是這一笑,也值得我重新走進電影院了。

如果你對電影里的美毫無感覺,那我真的挺遺憾的。

再者,對悲劇故事的復現。

故事,到底什麼是故事,到底什麼讓我們走進影院,什麼讓我們揪心,讓我們哭,讓我們笑,讓我們走出影院又唏噓感嘆。

是生活嗎?生活我們見太多了,我們每天都在生活中。

是真實嗎?真實太乏味枯燥了,我們在今天發生的所有一百萬件真實事件中,只有一件我們才嘖嘖稱奇,和其他人聊。

故事是裂痕,是鴻溝,是意外,是想不到卻想來應該發生。

悲劇《俄狄浦斯王》一開始就預言了結局,王子為了逃避這個結局,最後所有動作,都只是更靠近這個結局,這是悲劇,命中注定你想逃也逃不了,怎麼掙扎都是錯。

姜文就是一個悲劇,姜文扮演的藍先生就是一個悲劇。他設計了一個局,他希望所有人都像局設定那樣走,最後也似乎是設想的局那樣走,但他為了完成這個局,一個個不得已,悲劇接踵而至卻不得不為。

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他做了好事還是壞事,他是悲劇的製造者,還是悲劇的受害者,看完這個電影,你能告訴我嗎?

你告訴不了,我也告訴不了,但這更符合真實,更符合人生。

我們或許都喜歡簡單直接,爽快,酣暢淋漓,但有時是九曲迴腸,彎彎繞繞。

我為什麼喜歡這電影,因為你看到,你會去想,是你,你會怎麼做。

而不像其他一些電影,你看到,你只會想,他,下一步會怎麼做?

最後,還是那句話,再爛的姜文,都勝過最好的XX。

我看了一些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我覺得他們既不懂電影,也不懂什麼是好電影。

有感而發,一家之言,感謝閱讀。

最後的最後,不要在乎那些看不看的懂、隱藏的梗,都是小食,無關緊要,關鍵是電影整體傳達給你的情緒與情感,你能不能心同此理,暗自懷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表吹幣 的精彩文章:

TAG:三表吹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