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的葡萄糖巧克力

日本的葡萄糖巧克力

不單英國製作出了即使在熱帶也不會融化的巧克力,實際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也在努力開發這款巧克力。

在1920至30年代的戰爭時期,日本普通大眾已經慢慢地接受了巧克力,且很容易在市面上買到「圓形巧克力」和「棒狀巧克力」。大正時期,竹內政治(後來的大東可可的總經理)在東京經營點心銷售,1918年休假回家鄉愛知縣的時候,把森永制果的「圓形巧克力」作為特產帶了回去。「圓形巧克力」裡邊加有奶油,外邊塗抹了一層巧克力。竹內政治的姐姐拿到巧克力之後,想也沒想外邊的巧克力是否可以食用,直接用手掰開,只吃裡邊的奶油,這也不奇怪,因為這是她第一次見到巧克力果子,同時當時的人們也沒有褐色的固體物是食品的概念。

1923年,竹內立志生產巧克力,於是訪問了森永的工廠。創業者森永太一郎親自去到工廠,一邊進行實際操作,一邊認真的給竹內介紹機器,並講解製造巧克力的方法。粗略的參觀學習之後,森永邀請竹內一起就餐,並熱心地透露了許多巧克力製造方面的事情。受此刺激,竹內從瑞士布勒集團(Bühler Group)購買機器,於1929年,實現了從可可豆到巧克力的一整套生產製造,並以竹內商店的名義,開始巧克力原料的銷售。在森永,一箱600文目(舊時日本重量單位)的巧克力原料價值2日元,而在竹內商店,僅售賣1日元80錢。

竹內商店營業初期,巧克力原料就成為暢銷品。昭和時期,巧克力加工業的從業者增加,他們採購巧克力原料,加工銷售「圓形巧克力」等產品。1933年,在竹內商店,四個人一天可以生產1噸巧克力原料,由於加工從業者紛紛過來購買,巧克力原料一裝箱就被賣出,根本不存在賣不完的情況。日本人也漸漸的習慣了巧克力的味道。

戰爭一開始,前文描述的美好場景就結束了。1940年12月,日本終止可可豆的進口,後來為了製造軍用醫藥產品與食品,允許指定的從業者通過軍事線路配給可可。軍用可可來自馬來西亞,可可脂可以用於製作解熱劑或栓劑。

後來,竹內商店改名為大東製藥工業株式會社,接到海軍的訂單,製造「防止打瞌睡的食品」和「提神醒腦的食品」,供給飛機和潛水艇。飛機駕駛員在航線上飛行的時候,容易陷入瞌睡狀態,為了讓他們時刻保持清醒,會在巧克力當中添加咖啡,從而製作出「防止打瞌睡的食品」。飛機上食用的巧克力製造簡單,難的是製作在潛水艇中食用的巧克力。在潛水艇內部,溫度時常高達40度,需要「不會融化的巧克力」,大東製藥通過特殊的機器壓縮,最終製作出了「不會融化的巧克力」。

在南方戰線,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可可生產軍用巧克力。受陸軍與海軍的要求,森永派遣50名從業人員去到印度尼西亞,從1942年開始生產巧克力。明治制果也接到了陸海軍的要求,從1943年開始,在印度尼西亞生產「不會融化的巧克力」。所謂的「不會融化的巧克力」,大概是使用了熔點更高的代用油脂替代可可脂。

從1940年開始到1950年的十年間,由於可可的進口被禁止,日本國內開始推進「巧克力」替代產品的開發。不再通過添加砂糖來產生甜味,而是使用葡萄糖,所以巧克力被稱作「葡萄糖巧克力(グル?チョコレート)」;作為主要原材料的可可,則是由百合根、鬱金香根莖、秋葵、菊苣、芋類和小豆等替代;可可脂的替代物是大豆油、椰子油、天竺桂油等;添加香草味之後,「葡萄糖巧克力」就可以製作出來了。

戰後,國產巧克力復甦之前,日本人向日本駐紮的美軍死乞百賴地要求「Give me Chocolate」的故事已經習以為常了,而當時駐地美軍提供的好時巧克力已經有在黑市銷售。

譯自《巧克力的世界史》[日]武田尚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番茄碎碎 的精彩文章:

TAG:番茄碎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