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天文器材選購指南

天文器材選購指南

周一 · 最新發現|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周六 · 星空的詩| 周日 · 天文周曆

作者:陳厚尊

隨著我國民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近幾年出現個有趣的現象——各省市的「天文愛好者組織」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如今,基本上稍大點的城市都有了這種民間性質的天文協會,有的地區還不止一個。這其中,已在當地民政局登記備案的「合法組織」比例還不高。因為它們純粹是自發性質的,以微信群、QQ群等為聯繫紐帶,除了會費和偶爾的會員眾籌外,多數沒有資金來源。協會之所以能運作下去,憑的只是會員間的一個共同愛好。

平時的時候,會員之間自由交流心得,天晴無月的時候,就會結伴外出觀測。每逢日食、月食等重大天象時,協會還會騰出人手開展天文科普活動,儘管協會的會員很少是天文或物理科班出身。其中,最常見的科普形式之一被稱為「路邊天文」,借鑒自西方發達國家。簡言之,就是會員搬一套自家的天文設備,架設在人流量可觀的市中心廣場或公園,請公眾免費觀賞月面、大行星等明亮天體,兼做講解。

鑒於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公眾間薄弱地難以置信的天文基礎,此類活動每每顯得蒼白且不合時宜。參與的志願者也頗有種杯水車薪之感。僅舉一例便知:筆者從七年前開始組織和參與類似的科普活動,這麼多年來不斷被問及的一個問題是:這架望遠鏡能看多遠?另一個常被問的是:你這套設備要多少錢?每當此時,筆者都會有種無力感和挫敗感。不僅僅是因為這些提問與當晚的科普內容南轅北轍,還因為這些問題本身就是「無意義」的。

要給提問者說清楚為什麼這兩個問題毫無意義,筆者至少要費一分鐘的口舌(要知道,後面還有十幾人排隊等著)。而這一分鐘時間所講的話,筆者早已像機器人一樣重複過上百遍了,但依然要為眼前的提問者再耐心地解釋一番。之所以有此一文,動機大概在此。雖然單看本文題目,似有導購和廣告之嫌。但對那些真心想入一套天文設備並用好它們的讀者而言,相信本文能幫助他們少走許多彎路。

當然,筆者已習慣了不放過每個給公眾解釋一遍為什麼那兩個問題無意義的機會,此間也不例外。首先,這架望遠鏡能看多遠?我始終不確定究竟是什麼激發了民眾對這個問題的好奇心。這是個千古之謎,就像「北極星是天上最亮的星星」這則謠言的出處一樣。也許是人們對「望遠鏡」這個名詞本身有些望文生義?無論如何,我對此的回答是:望遠鏡能看多遠,顯然跟你關注的目標有關,只要目標夠亮,就能看到無窮遠。

聽到這樣的答案,提問者往往不知所措。我當然明白他們在期望什麼:這問題不該有個明確的、可以拿來比較的數字答案嗎?比方說一千公里、一萬光年這種。但事實上沒有,所以我必須進一步說明:如果你用這架望遠鏡觀看地面目標,那對不起,相比肉眼,這套設備的望遠能力不會有顯著提升,天氣晴朗的話也就是十幾公里的樣子,這與你用什麼設備無關,而跟當時的大氣通透性、你所在的地勢有關;如果你用這架望遠鏡觀看天體,那就跟天體的亮度有關。

比如仙女座大星系M31,雖然距離地球254萬光年,但兩千億顆太陽同時發光,使得它在天晴無月的條件下肉眼可見,更不用說天文望遠鏡了。對更遙遠的星系,比如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的室女座星系團,肉眼看不到,但市售的小型望遠鏡都能辨別出其中的M49、M87等最明亮的幾個成員星系。但是偶爾,夜空中也會出現一些宇宙尺度上的、距離驚人的暫現天體,比方說2008年3月19日出現在牧夫座的一次γ射線暴事件GRB080319B,它在可見光波段的峰值就達到了5.3等,以人眼可察覺的亮度維持了大約30秒。

γ射線暴事件GRB080319B,它在可見光波段的峰值就達到了5.3等,以人眼可察覺的亮度維持了大約30秒。

這次γ暴事件的紅移值被確定為0.937,相應的到地球的距離為75億光年!也就是說,GRB080319B事件是75億年前發生的,差不多是現在宇宙年齡一半的時候,而它卻肉眼可見!毫無疑問,由於GRB080319B可觀的亮度,它大大刷新了人眼可見天體的距離記錄。通過以上例子我們知道了,為什麼「望遠鏡能看多遠」這個問題是無意義的,因為對於不同類型的目標,可以有大相徑庭的答案。細想起來,這背後的原因只是個簡單的生活常識,而與天文關係不大。可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思辨,許多人放下書本以後就再也沒有過了。

第二個問題:你這套設備要多少錢?這倒不必費口舌,直接報價就行,簡單的設備一兩千足矣,高級點的萬把塊。因為人多手雜,再貴的設備就很少出現在「路邊天文」場合了。許多人第一反應是不貴,回去我也弄一台。每每聽到這樣的評論,都有種坑了別人的感覺,需要趕緊解釋一分鐘,打消對方衝動的念頭。

原因有三點:第一,且不論你買來不一定會正確組裝,組裝好了不一定會用,一旦新鮮勁過了,假如沒有私家車,那麼笨重的傢伙你都懶得用第二次;第二,你在活動現場看到的,也只是看看木星、拍拍月亮的冰山一角而已,你肯定不知道會員家裡還有一大堆什麼配件,它們的總價可能遠超過你眼前的設備;第三,望遠鏡與鋼琴有頗多相似之處,花大價錢買來並非萬事大吉,還需要購買者懂操作技術,熟悉操作流程,且與設備頻繁磨合,才能發揮原本的價值。以上哪點不滿足,那麼貴的器材就只能在牆角吃灰,不事先說明白,豈不是在坑人?

我上面講了這麼多,無非是為了幫讀者審視自我,看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和喜歡天文望遠鏡,是不是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進來,否則盲目入坑,只能勞心又傷財。聽到這裡,多數人可能會猶豫,會彷徨,畢竟世事變遷,沒有人能一直維持現在的喜好,還有當下的心境。沒關係,許多人都是這麼過來的。此時,筆者不建議你購買市面上的天文望遠鏡,而是先購買一架小型的雙筒望遠鏡作為過渡。

一來雙筒價格便宜,入門型號只要幾百塊;二來輕巧便攜,更容易發揮其價值;三來,雙筒望遠鏡在平時旅遊、看演唱會都能用,退一步講,就算以後將其束之高閣,也不會覺得特別浪費;最重要的是,品質合格的雙筒望遠鏡成像效果並不差,甚至不亞於市售的一千元以下的「玩具望遠鏡」。注意,我指的是合格產品,其特點是紮實的手感,藍紫色的幽深鍍膜(見下圖),以及BAK4稜鏡。

市售的一款合格的保羅式雙筒望遠鏡,物鏡端有迷人的藍紫色鍍膜。

不合格的雙筒望遠鏡多散見於地攤、批發市場等等,特點是塑料手感,物鏡端鍍有廉價的紅色鍍膜,業內俗稱「大紅魔」。勸讀者千萬不要去此類場所輕率購買。雙筒望遠鏡的鏡筒上一般標有型號,寫作A×B的形式,前一個數字代表放大倍率,後一個數字代表單個物鏡鏡片的口徑,單位是毫米(mm)。以7×50為例,它表示這款雙筒的放大倍率為7倍,物鏡埠徑5厘米。

其中,放大倍率指的是將被觀察物體的距離拉近至原有的七分之一。放大率在十倍以上的雙筒最好配合三腳架上使用,以減輕因雙手的輕微抖動所引發的視野晃動,提升成像質量。口徑參數表徵這款雙筒的集光能力,口徑越大,撲捉暗弱天體的能力越強,成像也就越細膩。但是,大口徑的物鏡會導致雙筒望遠鏡的重量、體積和價格的急劇飆升。因此,讀者要根據自身條件,在性能和便攜性上做取捨。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雙筒型號有8×25、8×42、7×50、10×50、15×70、20×80等等,重量和價格依次遞增。多數愛好者會選擇各方面表現比較中庸的50毫米雙筒望遠鏡,它的重量在一公斤以下,不必額外搭配三腳架,50mm的口徑足以分辨月面上的隕石坑、日面黑子、疏散星團、明亮的星雲等目標,能給首次使用它巡天的人帶來印象深刻的觀測體驗。

雙筒望遠鏡除了普通的巡天作用外,還能幫助觀測者辨認星座主體。如今,大城市的光害問題越發嚴重,這導致許多天區廣大、但缺乏亮星的星座變得支離破碎、難以辨識,比如雙魚座、寶瓶座、蛇夫座、麒麟座等等,要在城市裡單靠肉眼識別它們幾乎不可能。而認星座階段是每一位觀天者必須要經歷的,因此,對生活在城市中的愛好者而言,雙筒望遠鏡在此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

那麼接下來,我將假設讀者在過去的大半年時間中,已經帶著自己心愛的雙筒望遠鏡系統地辨識過四季星空的主要星座了。不出意外的話,你早就已經過了最初的衝動期。此時,假如你發現星圖上的許多深空天體,即使找對了位置也無法用雙筒辨識出來的時候,說明這架望遠鏡已經限制了你的觀測需求,然後你必然會再次渴望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天文裝備。筆者覺得,這才是你入手人生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的最佳時機。

此時有個選擇會擺在你面前:你需要何種光路的天文望遠鏡?是折射式,反射式,還是折反式?一般而言,假如你酷愛形形色色的深空天體,同時又有耐心調試自己的設備,我會推薦你選反射式;假如你喜歡瀏覽崎嶇的月面,關注日面黑子和大行星動態,我會推薦你購買折反式;假如你態度模稜兩可,且不願意花時間照顧反射鏡脆弱的光軸,我會推薦你入手一架折射式。雖說萬事無絕對,但對新手而言,以上羅列的標準是個有益的參考。

另外,我不建議新手一上來就弄個大傢伙,雖然你可能已經聽說,甚至體驗過大口徑設備的妙處,但在此之前還是要有個過渡階段,留一些時間給自己弄清楚,不同口徑的設備,觀測極限在哪裡、利用率又如何。還是那句話,利用率高的設備才能做到物盡其用,發揮應有的價值。

在這方面,來自河南省開封市的著名天文愛好者張大慶先生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據張先生介紹,每逢晴天,他都會帶上自製的八寸反射鏡,騎摩托車外出做目視尋彗。他從1991年開始堅持獨立的彗星搜索,到2002年2月池谷—張彗星被發現的時候,張大慶先生已經堅持了十年半的時間,外出搜索彗星518次,累積觀測時間676小時20分鐘!

池谷—張彗星(2002C1)。2002年2月1日傍晚,開封市空分設備廠工人張大慶先生僅用一架口徑20厘米的自製反射鏡就發現了它。這是一個物盡其用的極端例子。

對於剛接觸天文望遠鏡的新手而言,另一個需要著重關注的是鏡筒的底座支撐部分。這部分有兩種常見的選擇:一是地平儀,二是赤道儀。地平儀的構造以地平坐標為基礎,後者用方位角(以正北方為基準,順時針旋轉的度數)和高度角(以地平線為基準,向天頂方向抬升的度數)兩個數值來指示天體的位置。因此,地平儀包含兩根自由的轉軸,分別調節方位角和高度角。天文望遠鏡所用的地平儀,常見的有道布森式和微動雲台兩種,前者專門用來支撐笨重的大口徑牛頓式反射鏡(見下圖),後者視載重大小,可用於架設多種設備,包括折射鏡、折反鏡、大口徑的雙筒望遠鏡等等。

一架道布森式天文望遠鏡。它的支撐部分就是一個簡單而牢固的地平儀。

地平儀結構簡單,容易組裝,新人可直接上手使用,優點是特別適宜搜尋人造衛星和彗星等天體,比如張大慶先生自製的20厘米反射鏡就採用了道布森式的底座。而地平儀的缺點也很突出,即不利於天體的追蹤觀測,天體會在望遠鏡的視場中發生場旋。場旋的概念其實並不高深,以上弦月為例,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它出現在東、南、西三個方向時的姿態差別很大(剛升起時是「趴著」,行至南方是「直立」,西沉的時候則是「躺著」)。

以地平線為參照物比較的話,上弦月似乎發生了旋轉,這就是所謂的場旋現象。這是因為天體周日運動的圓心是北天極而非天頂。所以才有了能抵消場旋、更實用的赤道儀。赤道儀也分很多種,我們這裡只介紹市面上最常見的德式赤道儀。新手剛接觸德式赤道儀的時候,往往不能正確組裝和使用,這是因為他們還不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從前面的分析不難看出,赤道儀本質上是一套「傾斜的地平儀」,只是傾斜方向需要使用者根據自身的經緯度進行預先設定,這個過程被稱為「對極軸」,對新手而言,這是一個十分考驗操作技術的過程,極軸對的越准,赤道儀的跟蹤效果越好。如下圖,赤道儀一般包含四根轉軸,上面兩根負責調節赤經和赤緯,也就是「傾斜版」的方位角和地平角,下面兩根構成一個簡單的地平儀,觀測時是鎖緊的,只在對極軸的時候鬆開。它們負責將赤經軸調向北天極的方向。

一款常見的小型德式赤道儀。望遠鏡通過鳩尾板卡在上面的凹槽里,而右側的兩枚重鎚負責平衡望遠鏡(載荷)的重量。

操作赤道儀和望遠鏡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尤其是在近乎全黑的環境中全盲操作(這是一項很實用的技能,畢竟,好的觀測環境都是伸手不見五指的)。之後,你在無人打擾的情況下,配合電子或紙質星圖,觀測效率能成倍提升,達到「人鏡合一」的境界。我相信不久後你就能積累起足夠的觀測經驗,明白自己的興趣點在哪裡,喜歡觀測什麼類型的天體。之後,便可以升級一套准專業的天文器材,進入下一個階段:慢慢形成屬於自己的個性化觀測。

在這一階段,升級什麼樣的裝備完全取決於你的興趣點在哪裡:假如你喜歡目視深空天體,那麼你下一步就需要一架口徑至少在8英寸以上的道布森式反射鏡;假如你喜歡拍攝深空天體,那麼你應該計劃買一架精度優良的自動化赤道儀,一個APO鏡,外加一部單反相機;假如你想拍攝媲美哈勃望遠鏡的木星照片,那麼你需要升級一架大口徑的折反鏡,外加一台專門的行星攝像頭,等等。也或許,你迷上了更自由的星野攝影,你甚至根據自身情況構思出了一整套升級方案,包括購買一批奇特的前景道具,無需他人置喙……

無論哪種情況,我都祝賀你,你已經進入了一個全然不同的新世界,從此,星空在你的眼中將變得與常人不同,你的生活也將不斷擁有新的驚喜與感動。

編排:鄢淑瀾

責任編輯:解仁江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天文濕刻』 牧夫出品

微信號:astronomycn

月亮飛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牧夫天文論壇 的精彩文章:

發現卡戎40周年
完美的火星風暴

TAG:牧夫天文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