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經濟「半年報」發布 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8%

中國經濟「半年報」發布 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8%

文/據新華社 製圖/褚林

新華社記者 陳煒偉 劉元旭 石慶偉 黃浩苑

中國經濟用自身的確定性,再次為不確定性增強的全球經濟注入信心。

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上半年實現6.8%的增長。儘管一些結構性、局部性問題仍存,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錯綜複雜,但中國經濟延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起步良好。

穩中向好 經濟保持穩健「底色」

16日新鮮「出爐」的主要指標顯示,中國經濟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從增速來看,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實現6.8%的增長,其中二季度增長6.7%,已經連續12個季度運行在6.7%到6.9%的中高速區間。

從就業來看,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8%,已連續3個月低於5%,這也是2016年國家統計局建立全國勞動力月度調查制度以來的最低水平。

從物價來看,全國居民消費價格上半年同比上漲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3.9%,市場供求基本平衡,需求保持平穩。

「總的來看,上半年國民經濟延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支撐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積累增多,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主要發展目標打下良好基礎。」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說。

但一些宏觀指標的變動,也引發了外界關於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擔憂。最新數據顯示,消費、投資等需求指標增速比一季度小幅回落,工業增加值增速短期也有波動。

對此,毛盛勇分析說,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的波動,主要是受7月1日汽車進口關稅調整、汽車類商品銷售短期回落的影響。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消費升級步伐加快等因素,將支撐下半年消費延續平穩較快增長態勢。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放緩,一方面是經過多年高速增長,投資需求和過去相比沒有那麼強烈;另一方面,中央從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角度出發,對項目加強了合規性校驗,下半年一些合規項目可能會加快落地進度。從製造業、房地產、基礎設施三部分來看,下半年投資趨勢基本穩定。

「內需是決定性因素,外需仍然是重要變數。下半年對外貿易確實面臨一些挑戰,但也有很多有利因素,總體有望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毛盛勇說,下半年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不會變。

穩中有進 經濟向好凸顯「亮色」

綜觀上半年數據,中國經濟「好」和「進」的脈絡越發清晰:

結構調整深入推進。產業結構方面,上半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升至60.5%,「壓艙石」的作用繼續鞏固。需求結構方面,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8.5%,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越來越強。

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從市場主體來看,「放管服」改革推進,市場主體突破1億戶,創業創新活力持續釋放。從新供給來看,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快於規模以上工業,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產量快速增長,技術進步、轉型升級趨勢明顯。從新需求看,旅遊、健康、養老、教育、文化消費增長較快,智能家電等升級類商品消費增長迅猛。

質量效益穩步提升。上半年,全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6%,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1至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6.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10萬億元,居民、企業、政府收入穩步提升。此外,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2%,發展質量繼續提高。

市場預期總體向好。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上半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達到76.7%,比一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供求關係改善、企業效益提升,也帶動製造業投資繼續回暖。6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51.5%,連續保持在50%的榮枯線之上,反映製造業發展保持擴張態勢。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評價說,中國經濟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正逐漸由過去的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經濟增長的「含金量」不斷提高。

穩不忘憂 打造更好發展「成色」

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仍然複雜多變。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分析說,從國際看,儘管世界經濟總體復甦,但結構性問題尚未有效解決,宏觀政策分化、國際競爭性減稅、貿易保護主義等引發的不穩定不確定性增加。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還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

夯實經濟向好勢頭,要穩政策、穩預期、穩信心。專家認為,研判經濟形勢,既要看數據走勢的「形」,更要看經濟發展的「勢」。

「中國經濟已經初步形成一個新的增長平台。要堅定信心,看到經濟平穩增長的基本面及其可持續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

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說,中國經濟已經成為比較典型的大國經濟,產業體系完備,內需潛力巨大,13億多人口的消費市場繼續保持快速成長。「來自外部的任何壓力,最終都會轉化為發展的動力。」

夯實經濟向好勢頭,要向改革要活力、向開放要動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是主線。王軍認為,下一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破除無效供給、處置「殭屍企業」方面取得進展,提高土地、資金、原材料、勞動力等社會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放管服」改革舉措更實。企業開辦時間5年內壓縮到5個工作日以內,5年內工程建設項目從立項到竣工驗收全流程審批時間壓減一半,5年內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再壓縮一半,進一步推進減稅降費……一系列新要求、新舉措,將更大程度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釋放內需潛力。

中國持續推進改革開放,也得到世界積極回應。中國美國商會《2018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74%的會員企業計劃於2018年擴大在華投資,這一比例為近年來最高。

展望未來,寧吉喆說:「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實現經濟平穩健康增長。」據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