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越來越愛頂嘴——「我就要這樣」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兒童心理?

孩子越來越愛頂嘴——「我就要這樣」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兒童心理?

01

◆◆

周末和幾家朋友一起帶孩子們去山裡漂流,燕子家5歲的小男孩兒,在一群孩子中表現挺突出的,小嘴兒能說會道,幾個大人都很喜歡他。

聊天的時候大家誇讚小男孩兒善於溝通,燕子卻道出了自己的煩心事兒。

她說兒子願意溝通的時候是挺會說,但面對媽媽,好多時候壓根不願溝通。

「我說不許幹什麼,他就偏要幹什麼,特別愛頂嘴,甚至不說為什麼,只一句——我就要這樣。」

為什麼孩子會頻繁的表現出頂嘴、叛逆的行為呢?

相處近兩天,母子間的溝通方式,似乎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燕子對孩子說出口的每句話,基本都是這樣的句式:

「你不要……」,「你應該……」,「你必須……」。

簡單地說,肯定句太多,全是命令。

02

◆◆

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家長都是這樣,出於愛子本能,每時每刻都想替孩子做出更優化的決定。

可孩子們卻毫不領情,執拗的堅持。

一定是他們還沒有長大,不懂道理!

哦不,我認為,恰恰是因為,他們長大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有了更加強烈的自我意識,更加清晰的事物判斷,有了更多的感受,更多的訴求。

我在行程結束前,對燕子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誰也不會願意總按著另一個人的要求行事。就好比咱們在職場,領導總是把『必須』掛在嘴邊,不容反駁,那麼哪怕他是對的,咱們也會在心裡暗罵傻×吧!」

孩子的心理和成年人的心理多有共通之處,你不能接受的溝通方式,強加到孩子身上時,孩子自然也想要反駁。

03

◆◆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認為:不論什麼時候,當家長命令或者強迫孩子做事情,就會導致權力之爭(Power Struggle)。

權力之爭會把家庭變成一個不平等的戰場,沒有溝通、沒有合作,只有怒氣和爭鬥,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過的不開心。

「我沒有想要爭奪權力的意思,我只是『為他好』。」

是的,自己對孩子的評價是正確的,勸導是合理的,建議是科學的,無論是出發點還是落腳點,都是「為他好」。

表面上一切都合理的無懈可擊,但內里卻缺了至關重要的一點——尊重

有了尊重,才有平等可言。

而缺少平等,又怎可奢求一個孩子在覺得自己權力受侵犯的時候,去理性思考這種侵犯是否是「為我好」呢?

於是,反抗和叛逆只是自然反應。

這點不必深談,我想咱們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過多過少都曾有過這樣的分歧和經歷吧。

04

◆◆

面對矛盾時少控制、多放手,少命令、多溝通,少用肯定句、多用設問句

你會發現,那個愛頂嘴的孩子,也並不會那麼執拗,而是非常的通情達理。

第一,保持淡定,讓孩子承受自然結果(natural consequences)

自然後果,是指大人不參與的情況下,孩子的行為帶來的直接結果。允許自然結果的發生,更能讓孩子直接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

分享一段我和六六的分歧經歷。

有一次要去一個兒童拓展中心玩,由於裡面的玩具多半需要爬高上低,我就給她選了一套利索的褲裝。

但她完全不顧我的解釋,吵著鬧著要穿公主裙,來來回回只一句「我就要穿」。

眼看出門要晚了,我心裡急的不行,幾乎脫口而出就要是「為你好你不聽,到那有你後悔的。」

但話出口前我想了一下,換了種更恰當的表達方式:

「你既然非要穿這條裙子,那麼我尊重你的選擇。但是媽媽再提醒你一次,穿裙子在那裡玩會很不方便,裙尾太長會踩到。你要有心理準備,玩的不盡興也別生氣。」

就這樣,六六穿著公主裙歡歡喜喜的出門了。

但在拓展中心的結果可想而知:爬高,踩著裙擺,只得下來,玩的不盡興。

但是確實,她做到了沒有再生氣和哭鬧,因為這一切是她自己選擇的結果。

而之後有次再去玩,她就主動要求穿褲裝了。

第二,鼓勵孩子參與,找出折中解決方案(Engage Kids in Problem-Solving)

和孩子發生分歧的時候,在一些非原則性問題上,與其堅持讓孩子服從,不如退一步,和孩子一起找到解決方案。

這個方案不是在「我的方法」和「你的方法」中選擇一種,而是協商出來的折中方案。

比如一個有輕微潔癖的朋友,每天都要收拾屋子。

但孩子大了,她想著手鍛煉孩子自己做家務的能力和意識,便要求上初中的女兒按照她的標準,每天把自己的房間收拾的一塵不染。

孩子被照顧慣了,猛地讓自己動手,而且高標準嚴要求,自然滿肚怨言。

母女倆每天因為這個事情吵吵鬧鬧,媽媽怪女兒頂嘴,女兒嫌媽媽管的太多。

我聽朋友抱怨起這個事情,就建議她和女兒進行一次「友好協商」。

在各自決定合理的範圍內,各退一步,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

後來得到的消息是,朋友和女兒協商約定:

允許女兒周一到周五不整理自己的房間,媽媽也不會去收拾。周末設立一個「房間參觀日」,歡迎媽媽來參觀整理好的房間。

據說實行了一段,效果很好。

折中不是妥協,而是家長和孩子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得出的最適用條款,往往可以最有效的解決問題。

第三,避免指令,給孩子提供選擇(Offer Choices)

要讓孩子進行某種行為,最好的方法不是授予指令,而是加以引導。

可以給孩子提供至少兩個選擇方案,這兩個選擇都可以達到目標。

比如想讓孩子自己去收拾滿地的玩具:

「寶寶,你是想自己把玩具送回它們的家,還是要和媽媽合作幫它們送回家呢?」

這個時候,原本不願去收拾玩具的孩子,通常也會在選擇中提升參與熱情。

比如想讓孩子去剪頭髮:

「頭髮長長了呢,你是想現在剪頭髮,還是想等明天更熱的時候剪頭髮?」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選擇了明天,那麼第二天就要堅持遵守約定,因為說好的事情是一定要實現的。

比如想讓孩子去看書:

「家裡有好多書啊,你是想看小豬佩奇的故事,還是葫蘆兄弟的故事?」

喚起孩子選擇的興趣,效果比不停的重複「你去看書吧」要好的多。

05

◆◆

實踐過以上三點「實戰技能」,就可能逐漸消弱家長身上的控制性和孩子身上的反抗性。

出現「暴躁的家長」和「頂嘴的小孩」的概率自然會減少。

尊重孩子,是平等對話的先決條件。

我們要審視自己作為父母的站位,只有把自己置身引領者而不是獨裁者的地位,才能平等的對待孩子。

當我們拋棄「為你好」的怨念,摒棄居高臨下的態度,從眼神到心靈都做到和孩子平視,那麼孩子回報我們的,也將是發自內心的尊重。

END

羅羅有話說:

面對孩子頂嘴,叛逆,家長很容易會覺得是孩子的錯,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但實際上,在很多時候,是家長不恰當的溝通方式,把孩子逼到了那個對立面去。周末的經歷,讓我的這種感受越發明顯。燕子兒子是一個很講道理也很有禮貌的孩子,語言表達也很好,但面對媽媽永遠頤指氣使的語氣,他就呈現了愛頂嘴,叛逆的狀態。發這篇稿子,也是想提醒爸爸媽媽們,當孩子呈現出越來越愛頂嘴,偏執地說「我就要這樣」時,我們是否要想想,自己的溝通方式是否存在問題。

溝通方式的差異,可以讓溝通對象完全成為兩個人。周末在鄭州,和以前機關的老同事聊天,說起單位的一些老朋友,感慨萬千。有個女孩兒,剛進單位時,遇到一個非常有領導藝術的處長,那時候她的表現在我們這些年輕人中是非常突出的。在我離開單位前,大家都輪崗換了部門,和她閑聊時偶爾聽過一些她對新處長溝通方式的不讚賞,好幾年後的現在,她似乎已經完全放棄成為上進的自己了。我們和孩子之間,並非領導關係,但有些感受也是相通的,因為做家長的,會更容易想要行使父母這個身份給我們的權力。

時刻記著,我們是引領者,而非獨裁者。如果曾經我們也被父母專制過,回想下當時的感受,對面孩子多份將心比心,或許就更清楚和孩子溝通時該怎樣做了。

以上。

延展閱讀

點擊?《說一百遍也不聽,那就別說了》

點擊?《大吼大叫講道理都沒有用?聰明媽媽這樣對孩子說「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媽羅羅 的精彩文章:

跑!遇到砍人的瘋子,孩子只要做這一件事

TAG:六媽羅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