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何與人交往,古人三句話告訴你

如何與人交往,古人三句話告訴你

應該如何正確把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距離?該如何適度約束個人慾望?先賢諸子數千年前說過的一些話,於今天的我們仍有啟發。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過於密切了,以至於對於各自的缺點互相容忍,對於對方的錯誤互相包庇,發展下去必定是互相勾結,沆瀣一氣,朋比為奸。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

「周」是合群的意思,「比」意為勾結。這兩個字都有關係好的意思,但是,「周」有周遍的含義,就是說不與一些人特別密切,而同另外一些人有意疏遠,而「比」表示兩者靠得特別緊,關係特別密切,在這句話中有勾結的含義。

孔子用「周」與「比」來概括君子之交與小人之交的根本區別,來規定有道德的人應當遵循的交友之道。「周」與「比」之間的不同,首先表現在是以坦誠、友好、善意的態度對待所有的人,而不是以個人好惡為標準來選擇交友的對象,搞小圈子。

孔子主張與人為善,成人之美。他說,君子對於天下人,不固定對誰親,也不固定對誰遠,只要是有義的人,都要同他親近(見《里仁》)。就是說,對眾人一視同仁,不論他是不是同鄉,不論他是否有權勢、財富、地位,也不論他是否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要不是壞人,都應當竭誠以友善的態度與之相處。

「周」「比」之別還在於人與人之間不應當結成一種無原則的密切關係。儒家嚮往人與人之間有一種深厚的友誼和情感,但是他們主張在相互交往中,人與人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是因為他們要維護自己獨立的人格和思想,反對姑息錯誤的傾向,所以孔子要求「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的名言也反映了同樣的信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過於密切了,以至於對於各自的缺點互相容忍,對於對方的錯誤互相包庇,發展下去必定是互相勾結,沆瀣一氣,朋比為奸。古語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這句話雖然出自《莊子·山木》,但是用來表達儒家的友誼觀卻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為謀私利,或為某種見不得人的目的而結合在一起的一伙人,一時打得火熱,形成所謂的莫逆之交,或結成死黨,但是這種關係是不能持久的。

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

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

——《戰國策·楚策一》

「周」與「比」之間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為公、後者為私;前者以道義相交,後者以臭味相投。出於公心,自然就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語言,這樣友誼才有堅實的基礎;相反,如果從私利出發決定取捨,自然就會疏遠與己利無關者,排斥妨礙自己利益的人。

為謀私利,或為某種見不得人的目的而結合在一起的一伙人,一時打得火熱,形成所謂的莫逆之交,或結成死黨,但是這種關係是不能持久的,他們最終總是因利益的矛盾衝突而分裂,發生內訌,甚至自相殘殺。

「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戰國策·楚策一》),「以勢利交者,勢去則乖」(劉光第 《都門偶學記七》)。以道義相交,朋友互助互學,相得益彰,而臭味相投者則必定是狐朋狗友。印度《五卷書》說得好:「對人最有助者莫過於良師益友,世間最有害者莫過於狐朋狗黨。」此語可以為朋比為奸者戒。

不是讓人們都「回復」到原始狀態,而是主張淳樸的本性,不要讓過多的外在的私慾、誘惑污染了天性中的淳樸自然。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老子·十九章》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這句話出自《老子·十九章》,在老子看來,人應該按照自然的法則生活,保持清靜素樸的心態,節制私慾,還淳返樸。只有這樣,人們才可以生活得更好,人類社會才能更好地和諧共處。可以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是老子為人類社會開出的一劑救世良方。

先秦大儒荀子曾經犀利地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荀子·禮論》)。人生於斯世,總難免會有種種慾望,也難免會面對種種誘惑。就慾望本身而言,本無所謂善惡、好壞之分,但是,當慾望肆無忌憚地擴張,超出了一定限度,「求而無度量分界」,那麼,它就會有善惡、好壞之分了,也就會給人自身和整個人類社會造成種種危害。因此,無論是儒家學者,還是道家學者,都主張需要對人的慾望有所節制。

「見素抱樸」,「素」原意是指沒有染色的絲,「朴」原意是指沒有經過雕琢的木材。「素」、「朴」在這裡都有不加雕飾、保持質樸的原狀態的意義。「見素抱樸」不是讓人們都「回復」到茹毛飲血的原始狀態,而是主張人們涵養自己天性中那份自然淳樸的本性,不要讓過多的外在的私慾、誘惑污染了天性中的淳樸自然。

「少私寡慾」並不是指「無欲」,而是主張將慾望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不要使過多的私心、私慾充斥著自己的整個心靈。保持人性的一點真誠,一點質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與他人和諧共處,人類社會才能更好地和諧發展。

以上我們是從人生觀的角度來解讀「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這句話。「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是一種人生態度、人生境界。

本文摘自《諸子百家名句鑒賞辭典》(方勇等編撰),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長知識——「五花八門」是哪五花?哪八門
燕京八絕:中國古代的「奢侈品」,驚艷世界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