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人的讀物 代表著他的精神品級

一個人的讀物 代表著他的精神品級

1

費爾巴哈說: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這句話差不多是對的。從一個人的讀物可以大致判斷他的精神品級。

2

藏書多得一輩子讀不完,可是,一見好書或似乎好的書,還是忍不住要買,彷彿能夠永遠活下去讀下去似的。

嗜好往往使人忘記自己終有一死。

3

書籍少的時候,我們往往從一本書中讀到許多東西。我們讀到了書中有的東西,還讀出了更多的書中沒有的東西。

如今書籍愈來愈多,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東西卻愈來愈少。我們對書中有的東西尚且掛一漏萬,更無暇讀出書中沒有的東西了。

4

人們總是想知道怎樣讀書,其實他們更應當知道的是怎樣不讀書。

5

在才智方面,我平生最佩服兩種人:一是有非凡記憶力的人;一是有出色口才的人。也許這兩種才能原是一種,能言善辯是以博聞強記為前提的。我自己在這兩方面相當自卑,讀過的書只留下模糊的印象,談論起自己的見解來也就只好寥寥數語,無法旁徵博引。

不過,自卑之餘,我有時又自我解嘲,健忘未必全無益處:可以不被讀過的東西牽著鼻子走,易於發揮自已的獨創性;言語簡潔,不夸夸其談,因為實在談不出更多的東西;對事物和書籍永遠保持新鮮感,不管接觸多少回,總像第一次見到一樣。

如果我真能過目不忘,恐怕腦中不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太陽下也不再有新鮮的事物了。

近日讀蒙田的隨筆,沒想到他也是記憶力差的人,並且也發現了記憶力差的這三種好處。

6

古來賢哲常論博學與智慧的不同。智慧是靈魂的事,博學是頭腦的事,更糟的是舌頭的事。西塞羅諷刺這些博學家說:「他們只學來和別人討論,而不是和自己談心。」蒙田諷刺在學校里只學得許多死知識的學生說:「他應該帶一顆豐盈的靈魂回來,卻只帶回一顆膨脹的;他並不把它充實,而只把它吹脹。」

靈魂是種子,它可以在知識之水的澆淋下長成參天大樹,也可以在知識之水的浸泡下發成一顆綠豆芽。

7

有兩種人不可讀太多的書:天才和白痴。

天才讀太多的書,就會佔去創造的工夫,甚至窒息創造的活力,這是無可彌補的損失。白痴讀書愈多愈糊塗,愈發不可救藥。

天才和白痴都不需要太多的知識,儘管原因不同。倒是對於處在兩極之間的普通人,知識較為有用,可以彌補天賦的不足,可以發展實際的才能。所謂「貂不足,狗尾續」,而貂已足和沒有貂者是用不著續狗尾的。

8

在讀一位大思想家的作品時,無論譴責還是辯護都是極狹隘的立場,與所讀對象太不相稱。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對話式的理解,其中既有共鳴,也有抗爭。

認真說來,一個人受另一個人(例如一位作家,一位哲學家)的「影響」是什麼意思呢?無非是一種自我發現,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著的東西的被喚醒。對心靈所發生的重大影響決不可能是一種灌輸,而應是一種共鳴和抗爭。無論一本著作多麼偉大,如果不能引起我的共鳴和抗爭,它對於我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9

世人不計其數,知己者數人而已;書籍汪洋大海,投機者數本而已。

我們既然不為只結識總人口中一小部分而遺憾,那麼也就不必為只讀過全部書籍中一小部分而遺憾了。

10

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書往往是我們年輕時讀的某一本書,它的力量多半不緣於它自身,而緣於它介入我們生活的那個時機。

那是一個最容易受影響的年齡,我們好歹要崇拜一個什麼人,如果沒有,就崇拜一本什麼書。後來重讀這本書,我們很可能會對它失望,並且詫異當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我們不必慚愧,事實上那是我們的精神初戀,而初戀對象不過是把我們引入精神世界的一個誘因罷了。

當然,同時它也是一個徵兆,我們早期著迷的書的性質大致顯示了我們的精神類型,預示了我們後來精神生活的走向。

年長以後,書對我們很難再有這般震撼效果了。無論多麼出色的書,我們和它都保持著一個距離。或者是我們的理性已經足夠成熟,或者是我們的情感已經足夠遲鈍,總之我們已經過了精神初戀的年齡。

插圖來源|《享青島》

《周國平集》

《周國平集》共26卷,包括迄今為止周國平寫作出版的所有作品。

青島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島出版集團 的精彩文章:

吃遍嶺南荔枝 還是東莞的最好

TAG:青島出版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