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武王姬發懇求放過殷郊,為何姜子牙與燃燈道人執意不肯?
原標題:封神武王姬發懇求放過殷郊,為何姜子牙與燃燈道人執意不肯?
燃燈道人大展手段,把殷郊的身子夾在兩座山之間,單單露出一個頭來。
見到殷郊即將受犁鋤而死,燃燈道人、文殊廣法天尊等人一臉冷漠。在他們看來,殷郊乃逆天而行,命該如此,絲毫不值得同情。廣成子很心痛,畢竟彼此有二十年師徒情誼。赤精子免不了心中快慰——自己總算不是唯一的倒霉蛋!現場中,唯一喪魂落魄、流淚哭嚎的,是武王姬發。原文中武王滾鞍下馬,跪在塵埃之中,大叫:「小臣姬發,奉法克守臣節,並不敢欺君枉上。相父今日令殿下如此,使孤有萬年污名。」
武王姬發年紀雖然不算大,但也是三四十歲的成年人,知道鬥爭的殘酷與艱辛。商朝與西岐之間,早就是你死我亡,不共戴天。此前,羅宣放火,西岐萬民受苦,武王姬發看了痛哭流涕,恨不得自己代替。那完全可以理解。畢竟民乃邦本。沒了百姓,他這個西岐君王也就成了光桿司令。可如今殷郊乃是敵國王子,他被殺死,武王姬發為何流淚?真是因為殷郊被殺,就會讓武王姬發有萬年污名?事實上,歷朝開國之君,有多少是白手起家?絕大多數開國之君,都是前朝重臣,手握重兵,權傾天下。武王姬發一方面標榜自己不肯欺君罔上,一方面卻又不經紂王批准,自立為武王。
這本身就很矛盾,很諷刺。在各種演義中,類似武王姬發、劉備劉玄德這種君王很受到民眾喜歡,覺得他們很仁慈。其實,他們的許多行為,在明眼人看來,大半都是作秀。正如魯迅先生評價說:「諸葛多智而近妖,劉備長厚近似偽。」
像姜子牙,就覺得武王姬發完全不必如此悲傷。他勸說道:「殷郊違逆天命,大數如此,怎能脫逃。大王要盡人臣之道,行禮以盡主公之德可也。」
姜子牙的意思是說,大王您意思意思就可以了,千萬別當真。殷郊若不死,紂王若不誅,武王姬發如何才能建立新朝,一統天下?讓姜子牙意外的是,這次武王姬發似乎是認真了。他告訴姜子牙說:「相父今日把儲君夾在山中,大罪俱在我姬發了。望列位老師大開惻隱,憐念姬發,放了殿下罷!」原來,武王姬發不能接受的是,明明是姜子牙逼迫殷郊,要殺殷郊,卻讓他背負罵名。
事實上確實如此。武王姬發名義上是西岐之主,實際上他全無實權。西岐的大權完全掌握在姜子牙手上。就連如何處置殷郊,姬發也沒有半點發言權。對於這種背黑鍋的事情,姬發很不願意去做。姜子牙聽了,很是尷尬。在姬發看來,西岐大權盡在他姜子牙手中。是姜子牙把姬發架空,讓姬發做了傀儡。事實上,他姜子牙也是一個提線木偶。闡教高層讓怎麼做,他也只能怎麼做。燃燈道人聽了,哈哈一笑說:「賢王不知天數。殷郊違逆天命,怎能逃脫大王盡過君臣之禮便罷了。大王又不可逆天行事。」
燃燈道人看似在笑,但是話語頗為冷硬。燃燈道人前一句批評姬發不知天數,提醒姬發,殷郊是因為違逆天命因此要受犁鋤之刑;後一句則警告姬發,若再堅持,你姬發也是逆天行事,要倒大霉!武王姬發一根筋,不聽燃燈道人的,只求姜子牙表態。姜子牙很是無奈,端正臉色說:「老臣不過順天應人,斷不敢逆天而誤主公也。」姜子牙強調,犁鋤殷郊,確實會讓武王姬發背負殺主之惡名,但是,這麼做是順天應人。若是救下殷郊,則是逆天行事,那麼,就會誤了武王姬發的前程。
因為燃燈道人在場,姜子牙不好泄漏過多仙界隱秘。事實上,若武王姬發還要堅持,必定惹怒鴻鈞老祖,搞不好就把姬發給滅了。反正文王姬昌有一百個兒子,有的是人接替王位。聽姜子牙如此說,姬發含著眼淚,撮土焚香,跪拜在地,稱臣哭泣說:「臣非不救殿下,奈眾老師要順守天命,實非臣之罪也。」姬發很無奈。看似他在哭殷郊,其實是在哭自己。大家都是苦命人,都是身不由己。而這,恰恰是燃燈道人讓武王姬發阻截殷郊,觀看殷郊被殺所想要的結果。
燃燈道人就是要提醒武王姬發:商朝是因為逆天而亡,西岐(周朝)是因為順天而興。他們闡教,代表了上天。至於武王姬發,這個所謂的真命之主,只不過是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傀儡!若不聽話,殷郊就是你的下場!後來,燃燈道人命令廣成子扶著犁上山。不過,廣成子畢竟是老牌仙首,在玉虛宮地位頗高。燃燈道人多少還需要照顧一下廣成子的顏面。於是,在真正行刑時,燃燈道人改命姜子牙的徒弟武吉扶著犁,把殷郊的腦袋犁田一般犁了去。
-END-


※歷史上的銅雀台不是為了鎖二喬而建!那到底是為何???
※解密秦始皇十二金人下落 難道在皇陵里?
TAG:歷史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