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日媒竟冷嘲熱諷,殲-15真的有重大缺陷,無法部署航母嗎?

日媒竟冷嘲熱諷,殲-15真的有重大缺陷,無法部署航母嗎?

原標題:日媒竟冷嘲熱諷,殲-15真的有重大缺陷,無法部署航母嗎?


雖然央視在2018年5月公開報道顯示,殲-15艦載機已在遼寧艦上完成夜間起降作業,具備了完全的作戰能力。但是日本媒體近日卻稱,殲-15艦載機連續發生多起之宏大事故,很可能因重大缺陷,不能真正部署在中國航母上。


現代航母強大的海上作戰能力核心體現在其強大的艦載航空兵上。先進的重型艦載機是航母進行對海、對空、對地作戰的主要實施者。而艦載戰鬥機的技術性能則直接影響整個航母戰鬥群的能力和效率。由於目前世界僅有美俄兩國裝備有6萬噸以上重型航母,故而只有美俄具備研發重型艦載戰鬥機的能力。


自建國以來,中國的航空工業由於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一直處於比較低的發展水平,一直到本世紀初才開始有所起色。早在2002年當遼寧號靠上大連港碼頭時,就有國外傳言聲稱中國計劃購買蘇-33用於遼寧號艦的是訓練和使用。但是,由於蘇聯解體,蘇-33生產線幾近報廢,中國若想購買蘇-33,除了飛機本身的生產費用外,還要額外支付至少5億美元用於蘇-33生產線的恢復,同時還要等待數年建設以恢復整個生產廠,這是中國海軍無法接受的。



由於蘇-27和蘇-33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中國在1998年在俄羅斯幫助下,正式開始組裝蘇-27SK戰鬥機,而到2005年又完成了蘇-27SK的全面國產化。這標誌著中國已經基本吃透了蘇-27的所有技術,具備了在蘇-27基礎上獨立開發艦載型戰鬥機的技術潛力。殲-15正是在吃透蘇-27基礎上由中國人完全獨立自主開發的重型艦載戰鬥機。

殲-15的研製成功不僅打破了西方對於中國的蔑視,同時也說明在關係國家安全的重大武器研發方面,中國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而不是受制於人。作為擁有完全「中國血統」的艦載重型機,殲-15繼承了大量的殲-11B的技術特點。


殲-15的雷達系統使用了國產機械掃描雷達(改裝AESA雷達的殲-15B正在試飛),加裝了多通道光電綜合跟蹤裝置、綜合化座艙顯示系統、數字式多餘度電傳操作系統、雙向數據鏈系統、綜合電子對抗/多通道光學預警系統等統統由1553B數據匯流排集成,相對於蘇-33功能單一、體積龐大笨重的航電設備至少領先20年。和美國F/A-18E/F、法國「陣風M」戰鬥機處於同一水平。



就在殲-15配合遼寧艦正式形成戰鬥力的時候,日本媒體稱「殲-15連續發生多起事故」,實在是有點酸味滿滿。要知道,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在2012年才正式交付海軍,至今使用時間不到6年,目前全球航母艦載機這類裝備的使用國本身就少,可借鑒的經驗更少,而且,中國還面臨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一切都只能自己摸索,在初期出現事故是不可避免的。


美國經典三代艦載機 F-14戰鬥機艦載型一共生產了712架,而其中有超過160架因為各種事故墜毀,事故率為0.224。我國殲-15目前除遼寧艦上部署的24-30架外,在青島和葫蘆島兩處訓練基地還有部分部署,總數約為50架左右,在服役5年時間內僅出現3起事故,事故率僅為0.06,這種情況下,說殲-15「有重大缺陷」的人,不是缺心眼,就是真的壞。


還是以F-14為例,起160多起事故,有約40起是F-14服役前5年出現的,因為任何新裝備服役,都有一個「磨合期」。即使是新車上路,通常還需要3-6個月的機械磨合期,先進精密的戰鬥機和大型航母之間的磨合遠比新車要複雜得多,而且,美軍在充分裝備大型航母數十年後,換裝F-14戰鬥機時,依然有前5年一共40起的事故率。


中國海軍首次接觸航母和艦載戰鬥機,5年僅出3起事故,這種情況下,日本媒體說殲-15有重大缺陷,實在讓人無法理解。特別是,這3起事故中,還有一起是空中意外撞鳥導致發動機起火,和飛機本身性能無關,而這架撞鳥的飛機最後依然安全返航著陸,充分顯示了殲-15戰鬥機優秀的可靠性。

由此可見,殲-15確實不負「蹈海飛鯊」的名號,也難怪美國海軍現在已經把中國尚未形成規模的海軍航空兵視為重要挑戰。雖然隨著美軍F-35B/C隱身艦載機的服役,殲-15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作為中國第一種艦載戰鬥機,筆者認為,殲-15的表現已經大大超出了預期,有了這樣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更有理由認為,未來國產四代艦載機、艦載無人機的性能將會更上一層樓。當雄鷹翱翔於四海之際,正是我中華復興之時。至於日媒,就讓他們繼續酸下去好了,他們越酸,證明我們的成績越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絕對軍視 的精彩文章:

國門之外2000km集結一個旅要多久?「胖妞」:給我24小時
不讓伊朗賣油,自己瘋狂增產:世界霸主咋這麼無恥呢?

TAG:絕對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