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專訪風和投資吳炯:這個阿里的天使投資人只投「熟人」?

專訪風和投資吳炯:這個阿里的天使投資人只投「熟人」?

編者按:風和集團由吳炯和胡猛於 2010 年共同創立,致力於為個人/機構投資者提供多樣化的投資產品及資產管理服務。其目前管理超過 4 億美元的風險投資以及私募股權投資,管理的股權型基金 5 年來業績收益超過 200% 。

吳炯來了,採訪間瞬間炸鍋。這個馬雲的早期伯樂,總能慧眼識別千里馬,難怪外界對他異常好奇。

在 2018 青年創業領袖峰會暨青創大賽總決賽上,風和投資的創始人兼集團主席吳炯的到來毫不意外地掀起了一波關注熱潮。在採訪間,吳炯被包圍的水泄不通,很多媒體爭前恐後地希望吳炯答疑解惑,甚至有創業者擠上前來向他毛遂自薦。吳炯全程很禮貌、很親切地微笑著回答大家七嘴八舌的問題。很明顯,這種狀況對於吳炯來說,並不是第一次。


獨角獸收割機

如果你對吳炯有一些了解,你會明白他為什麼這麼受歡迎。作為阿里巴巴、漢庭、聚美優品、微醫的天使投資人,吳炯是一位擁有輝煌成就的「技術型投資家」。似乎界定獨角獸這件事,沒有人比吳炯更有發言權。

上個世紀末,吳炯在美國雅虎,領導了搜索引擎及電子商務技術團隊。2000 年,他又成為了阿里巴巴的首席技術官以及天使投資人。不過,這個「不安分」的技術咖選擇了在阿里巴巴上市後離開,創立了風和投資。比起做一個單純的技術咖,也許他發現發掘和培養有前途的創業公司是更想做的事情。這些年,吳炯投了很多互聯網企業,而且成就相當不錯。從阿里巴巴,到微醫,吳炯就像是一個獨角獸收割機。很多人會問,吳炯是有火眼金睛嗎?

是的,他的確有自己的判斷視角。比如吳炯總是說「只投熟人」,這個觀點聽起來非常有趣。當然,他也的確是這麼做的。漢庭的季琦是同一宿舍的大學同學,微醫的廖傑遠是他的多年好友。不過,這並不能說他「任人唯親」。「我的朋友圈有很多能人,但是只投熟人的確很難堅持。每個熟人圈子有限,我投了兩年以後把熟人圈子都掃遍了,但是你的生意還要繼續。」吳炯解釋到,這個所謂的「熟人」,指的希望用更多的時間考察項目。「我得先和創始人交朋友,然後和他相處三個月或者半年才能決定投不投。這個時候,我們已經是熟人了。」他說。

這個「熟人」的思維也說明了吳炯的天使投資人特性——非常看重創始人。他認為創始人一定要有改變行業,改變人們生活的創業激情。此外,作為曾經馬雲的早期投資人,他也表達了馬雲那種備受投資人關注的創業氣質:「他非常有吸引力、感召力,你會感覺他做這個事情真的是要去改變而不是只為了錢,而且他與生俱來的幽默感和機智是創業天賦。」也許這是創業者可以借鑒的一些因素。

當然,對於早期投資來說,市場潛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這個賽道一定是要有那種激動人心的未來。」吳炯這樣描述早期項目的市場潛力。他有自己獨特的評判標準:「我的標準就是在和別人去講這個項目、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會覺得很自豪。即使這個項目失敗了,我也覺得這是一個值得稱道的嘗試。」如果一個早期項目夠酷,有值得吳炯津津樂道的亮點,他一定不會錯過。「我們選擇項目的實際上跳出率很低,所以可能看了好多項目才會挑一個。」他說。


和微醫的故事

回顧當年吳炯投資微醫的邏輯,其投資思路可見一二。首先,廖傑遠是吳炯的熟人,「我們 2006 年就認識了。」不過,市場潛力方面,最開始大家都不確定。「當時廖總告訴我,微醫這個項目風險很大的,有可能做不起來。但是我當時回答了一句:醫療行業是一個做功德的行業,你真的做不起來,我們也就是做功德了。」吳炯說。醫療行業周期長,投入多,而且很可能中途失敗。這對於投資人來說的確是冒險,對於當時還是醫療行業門外漢的吳炯來說更是高風險。

不過吳炯一直把微醫看成一個互聯網公司。「微醫本質上是互聯網平台,只不過是為醫院服務。這是一個資源配置的事情,不涉及藥物創新、醫療檢測的精確、醫生水平的提高等問題。」他說。其實,吳炯對微醫的市場前景還是很樂觀的,這種樂觀主要基於他對市場的判斷:「醫療領域的低效率問題,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改善。」

他舉了個例子說明:國內缺乏好的醫生資源,很多人認為這是國內醫療系統的問題,但其實這個問題在很多醫療系統發達的地區也存在。難約大牌專家是大家共同面臨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來解決。讓水平高的醫生看最值得看的病人,和其研究領域更匹配的病人,而且真的是需要救命的病人。通過什麼來匹配?那就是互聯網。」吳炯說。

「不追熱點,不追獨角獸」是吳炯的一貫作風。「如果某一個領域,大家都擠破頭進來,我就算了。就像吃飯一樣,我看到某一家餐廳門口已經排長隊了,我們會選擇到隔壁那家。」他說。但是,吳炯不追熱點,但是卻每一次總能在一個領域變成爆點之前已經進入,在獨角獸還在襁褓的時候開始扶持。

就像 2013 年投資微醫的時候,當時互聯網醫療被提出來,很多人在觀望,吳炯隨著自己的理性判斷入局。接下來的兩年,他出任了微醫的執行董事長。「我覺得我對公司的主要幫助是把阿里的一些文化建設管理體系,還有戰略規劃的制定經驗,給他們做了介紹。」

現在,經過互聯網醫療的一番洗牌,微醫已經成為了互聯網醫療的領頭羊,準備上市,這讓吳炯非常自豪。但是關於互聯網醫療,商業模式的問題依舊困擾著整個行業。說到這個問題,吳炯倒認為完全不用擔心。「不著急,你把地圈住了,地下面肯定是有油的。淘寶 2003 年開始做,一直到 2011 年才開始賺錢。滴滴打車可能最近這兩年還是虧損,但它為什麼市值這麼高?因為他把地圈住了。」所以,他認為從技術生長曲線來說,互聯網醫療現在還是在頂峰,在走向成熟的階段,前途可期。

也許現在更多人把智慧醫療的視角都放在 AI 醫療上,那麼,互聯網醫療是否冷下來了呢?「互聯網醫療還沒有冷下來,它還沒有變現。它一旦開始盈利,就會進入一個快車道。目前互聯網醫療的狀態相當於電商在 2008 年、2009 年時的狀態。」他認為,以目前醫療發展來看,以後綜合醫院都會消失,醫院裡的每個部門會獨立出來成為連鎖機構:」比如現在已經有了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它是機構不是醫院。醫院會被分拆,互聯網就是鏈接這些分拆模塊的紐帶。「所以,至少在吳炯看來,接下來還會是互聯網醫療大戰宏圖的時候。而目前對於微醫來說,怎麼深耕行業、提高服務品質是最大的挑戰。

總的來說,吳炯覺得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與電商很相似。經過目前的行業洗牌,很多公司死去,留下來的可能會成為行業巨頭。所以,對於互聯網醫療的新興創業公司,吳炯認為他們需要找新的思路:」新進來的公司肯定不能做跟微醫他們做一樣的事情。跟在別人後面是創業的大忌。以後互聯網醫療可能也就是兩三家巨頭,你做老四老五就活不下去,你得做前三。「

聽著吳炯津津樂道地表達他對互聯網醫療的看法,對於互聯網醫療,他不再是門外漢了。成長對於投資人來說,更急迫。「投資人難就難在知識要不斷的更新,所以學習能力非常重要。我們要快速理解行業的精髓。這對智商是有要求的。學習能力強實際上最重要就是要有一定的智商。」吳炯笑了笑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點科技 的精彩文章:

社交投資網站雪球完成 1.2 億美元 D 輪融資,螞蟻金服加入戰略投資
沒看這篇文章,千萬別說你了解高精地圖

TAG:動點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