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清朝這個機構沒有人身自由,為什麼寡婦們還爭著想要進去?

在清朝這個機構沒有人身自由,為什麼寡婦們還爭著想要進去?

原標題:在清朝這個機構沒有人身自由,為什麼寡婦們還爭著想要進去?


清節堂興起於清中後期,是專門收養、救濟寡婦的慈善機構。最早集中出現在江南地區,因為清代江南曾頻繁出現搶醮、逼醮現象,即一些有組織的無賴用各種手段強迫和欺騙寡婦再嫁。當地士紳為救助寡婦,助其守節,遂組織清節堂。後來隨著統治者對守節越來越重視,以及維護社會風化的需要,清節堂逐漸在全國遍布。有的地方也稱之為立貞堂、恤嫠局、全節堂等。


晚清到民國初年,各地的清節堂一般是由地方士紳發起興建、籌集資金且負責後期管理。資金的來源包括民眾捐贈、商人出資等等。當然,官方的力量在清節堂中也是顯而易見,比如,清節堂的建立需要地方官員的支持和首肯,官員的認可會使清節堂籌集到更多資金。另外,當清節堂在經營過程遇到事端時,地方政府也將為其提供保護。


得到民間和官方共同重視的清節堂,在經營時亦是條理清晰,一絲不苟。首先,只有名節清白、堅定守節的寡婦才有資格進入清節堂。武漢的清節堂甚至規定必須是童婚喪偶的寡婦才能入堂,改過嫁的寡婦不予收容。寡婦入堂時需要請人作保,並登記詳細的信息。入堂後,寡婦生活起居等一切事宜必須遵守堂內的規定,不能隨意外出(為的是避免失節等意外事件的發生),而且只有女性親屬能來探望堂內的寡婦。



顯然,清節堂內戒備森嚴,沒有人身自由。但是還是有大量的寡婦願意入堂。一方面是迫於社會輿論的壓力,但更重要的是為了維繫生活,希望自己以及子女母姑都可以得到照顧。大部分清節堂提供專門的住處供寡婦的子女、母親等居住。寡婦之子會在相應的義塾得到教育,清節堂為其支付學費,並助其尋得謀生出路。比如江西丹徒縣的縣誌記載,姚曹氏之子三歲時隨母入堂,後來進入了保定陸軍學校。


總而言之,清節堂是一個很複雜的機構。一方面,清節堂救助了無依無靠、生活困苦的寡婦及其家人,尤其是在晚清戰爭頻發的社會背景之下,這樣的救助具有一定慈善性質。另一方面,組織清節堂的士紳們為的是維護封建道德體系,並以之約束和限制婦女。有些進入清節堂的婦女,不過二十齣頭,卻從此要過上單調封閉的生活。寡婦們本來是為了尋得安身立命之所,卻不得不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史海 的精彩文章:

在清朝統一台灣的行動中,荷蘭人扮演了什麼角色?

TAG:縱橫史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