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熊快跑關店潮再惹互聯網健身爭議 大浪淘沙後行業格局初現

小熊快跑關店潮再惹互聯網健身爭議 大浪淘沙後行業格局初現

近日,據媒體報道智能健身房小熊快跑先後接連關店,並陷入會員退款糾紛。

有會員表示自己6月20日收到群發簡訊稱門店因突發原因而關閉,將於7月初返還會員費。但至今仍有多位會員表示沒有收到退款。

對此,小熊快跑方面的解釋為「租金過高」、「中介已將房屋轉租」。有會員還表示,接到關店通知後的第三天,有工作人員就將店內的器材搬離,導致許多會員滯留在儲物櫃里的用品無法及時取出。

據小熊快跑官網顯示,品牌在全國共有8家門店,分別位於北京、上海、太原和南京。具體的經營模式為24小時開放,且店內無銷售人員,平時有兩名教練與會員做溝通。用戶只需要通過App在線上購買。

從O2O到自建線下  求變、求快的小熊快跑也沒能跑起來

小熊快跑成立於2015年,主打24小時智能健身房。總融資金額達到了6000萬人民幣。值得一提的是與其同一時期興起的O2O健身房,像全城熱練等都已經銷聲匿跡,所以此番,小熊快跑的關店風潮其實也早已有端倪。

O2O模式已經被驗證在健身領域行不通,但這並不妨礙其一開始的火熱,起初小熊快跑做的也是這件事,通過與線下健身館的合作,消費者只要99元就能去其合作的任何場館健身,但是礙於健身行業的特殊屬性,這種模式很快被驗證是一個偽命題。

2015 年下半年,小熊快跑開始自建線下在望京 SOHO 開出了第一家門店,根據其官網的文章內文介紹:「這家沒有銷售、只有一名運營、兩名私教,15 台跑步機和 6、7 台器材的健身房,已經實現月度 208000 元的營收,刨去 11 萬的房租成本,2 萬 5000 多的人員薪酬以及水電費,凈營收在 4、5 萬之間。」

也許是看到了眼前的利好,隨後小熊快跑便開始啟動了加盟計劃,繳納加盟費,小熊快跑就會幫助加盟者開一家類似的健身房,並向健身房免費提供小熊快跑開發的 ERP 系統小熊管家。

但現在來看這步棋走的有些操之過急,首先,其線下模式還未完全打磨成型,與其一同時間切入市場,一開始就主打線下的樂刻運動相比,其在全國布局了幾百家健身房之後,今年才開始對外開放城市合伙人計劃。

另外,產品優勢不明顯且融資速度趕不上,身處巨變的健身賽道,新入局者勢必要有創造性內容和模式,解決行業痛點才能繼續推進,但放之整個市場,不推銷、線上預約的模式還不足以讓其脫穎而出。

另外還有最重要的場館問題,首先鋪設線下是一項重資產的事兒,與其他家相繼進入B輪的品牌相比,小熊快跑無疑是缺錢的,在這個釜底抽薪的打擊下,小熊快跑的出局也是順理成章。恰如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對於本次關店風潮,小熊快跑方的解釋為:租金過高。不難看出「缺錢」是導致其關店風潮的主要原因。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互聯網企業自建場館在門店規模、運營經驗以及教練資源等方面缺乏優勢,因此,客流問題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而通過自營線上平台創造新用戶的小熊快跑,客流資源本身就少,加之多方信息顯示其在自身經營上也不夠用心,在相關團購網站的評論中,因為器械、服務等問題而打一星的用戶大有人在,老用戶留存率低,又不具備吸引新用戶的能力。

在先天不足,後天還不努力的窘迫境地之下,小熊快跑註定很難起跑。

多元化模式齊頭並進  行業格局初具雛形

去年末,易體網對奧森健身跑路事件有過報道,半年時間再現互聯網健身關店風波,在整個健身行業極速前進的同時,不僅新舊模式的交鋒越來越激烈,各個模式也都在經受著市場和消費者的檢驗。

不過,在大浪淘沙過程中,還有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整個健身行業多元化模式共存的格局初現雛形。

首先,以威爾士、一兆韋德為代表的大型健身房還在穩步前行,同時以樂刻、光豬圈、Likingfit等為代表的新型智能健身房也得到了市場的與資本的青睞,成為小白健身群體成長的溫床。

其次,從健身房裡分離出來的團課、瑜伽等品類,垂直發展趨勢明顯,以超級猩猩為代表的團課形成了品牌效應。關於瑜伽的項目也越來越多湧現,每日瑜伽、wake等相繼獲得融資,來自香港的瑜伽品牌pure也開始在內地落戶門店。

另外,借著共享經濟風口起飛的共享健身倉日益成熟,頭部效應開始顯露,公園盒子也完成了最新一輪的融資,今年在健身倉的落地上勢必會有進一步的動作,雖然很多人對健身倉還持有質疑態度,但作為豐富大眾健身的一個品類,健身倉的實際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更加凸顯。

作為共享健身倉的投資人,易體網此前在採訪陳一冰時,他表示:「投資共享健身倉算是我對未來的一個看法,健身行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由幾千平米的大型健身房過渡到幾百平米的小型健身房,一步步改變的背後是運動越來越貼近大眾生活,而隨著這個趨勢的進一步上升健身倉的獨到之處便會顯現。「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主流健身項目,近兩年有關EMS健身的風潮越行越盛,不管是引進的國外品牌或設備,亦或是國產品牌的面世,這個大眾接觸雖並不多的項目,在健身行業已經掀起了不小的風浪,談顛覆可能尚早,但其未來發展有著諸多想像空間。

根據2016年體育總局與國務院分別頒布的《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提出到2020年,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7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4.35億,如此龐大的群體,對健身內容的需求可想而知。

隨著行業格局的日漸成熟,對消費者來說,首先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同時,健身內容的豐富也能吸引更多的大眾的參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砍柴網 的精彩文章:

HTC測試SteamVR 2.0新功能:多組基站把三個房間組成一個VR大空間
谷歌與Unity戰略合作,用雲服務簡化VR遊戲開發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