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拼多多質疑聲中急上市 野蠻擴張發展瓶頸顯現

拼多多質疑聲中急上市 野蠻擴張發展瓶頸顯現

急於上市的「新電商」拼多多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招股書,這一舉動遭到諸多質疑,售假、虧損等都可能會成為其上市背後的致命傷。對此。7月16日,拼多多方面在接受《財經》新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運營不足三年的拼多多而言,廣告與社交平台獲取流量並不衝突,廣告是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與社交平台是兩回事。

拼多多發展之快不容置疑,但是各種負面事件或成「不定時炸彈」。今年6月,拼多多被曝存在涉黃、涉暴力且涉違法的商品。6月13日,多名平台商戶又向拼多多提出抗議。同時,《財經》新媒體記者在調查時發現,拼多多不僅對商戶實行無審核零門檻准入規則,而且,推廣產品方式也非常隨意,客服表示商戶只需充錢即可推廣。

在業界看來,廣告花費是造成拼多多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零門檻准入方式更是直接導致貨品質量參差不齊。此外,電商馬太效應已存在10年之久。拼多多經歷了3年野蠻成長,未來,必須從用戶增長轉型質量增長,若不能完成「由量到質」的轉變,那麼很快就會看到拼多多的天花板。而從投資角度來講,拼多多正處於講故事的階段,渴望穩定收益的投資公司,面對虧損和巨大的資金缺口,很難進行資本介入,這也是拼多多未來在融資方面需要面臨的挑戰之一。

遇流量天花板 持續燒錢模式或不可持續

據拼多多的招股書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和2018年3月31日的12個月期內,拼多多平台上活躍買家數量分別達到2.45億人和2.95億人;移動應用的月平均活躍用戶分別為6500萬人和1.03億人。在此基礎上,則可推算出其一季度活躍買家增長數量約為5000萬人,保守估算一年活躍買家數量即可增長1億人左右。

招股書指出,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中國在線購物人數從2013年的3.02億人,增加到2017年的5.53億人;2017年移動互聯網用戶已達7.53億人。從兩組數據對比來看,則可估算出,如今已有近50%的中國在線購物人群在使用拼多多,而且還是活躍買家。

有觀點認為,通過對比這兩組數據,也從側面反映出拼多多的單純靠流量發展的空間或有限。首先,按照其目前增速,再過兩年,全中國在線購物人群都將被拉到拼多多平台上,暫且不說真實與可行性,就數據而言,意味著拼多多將很快遇到其發展天花板,未來僅依靠流量增長空間已經不大。

同時,根據今年2月易觀的監測,拼多多近六成用戶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不過,招商證券在研報中表示或存在三四線城鎮化推進速度放緩,居民消費增速不及預期等風險。

其次,在如此高市場佔有率及高增速的情況下,拼多多盈利狀況並沒有得到改善,凈利潤依舊為負。招股書顯示,2017年凈虧損5.251億元,2018年第一季度凈虧損2.010億元。伴隨著5000萬活躍買家數量的增加,拼多多的虧損仍然沒有大幅收窄。

另外,以2018年第一季度為例,通過招股書可知,拼多多在此期間總營收為13.846億元,而銷售和推廣費花掉了高達12.175億元。這又與招股書上另一點相悖,招股書上曾表示,是買家通過家庭及社交網路分享,產生低成本的有機流量和活躍的互動,推動了拼多多買家基數的指數增長。既然通過低成本的社交平台即可帶來買家指數增長,那麼如此高額的銷售和推廣費到底能帶來多少效果,不禁讓人存疑。

對於招股書上種種疑問,拼多多回應稱,對於發展僅三年的拼多多而言,尚不存在發展瓶頸一說。同時稱,廣告與社交平台獲取流量並不衝突,廣告是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與社交平台是兩回事。

而在風控領域資深專家風控水清看來,這類公司發展瓶頸主要在於能不能持續燒錢,客群穩定性能否提高。拼多多廣告支出是導致虧損的很大原因,需要在燒錢後,尋求解決思路,加速轉型升級,增加平台收益。

假貨不斷 零門檻入駐致商家良莠不齊

今年6月,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對拼多多調查發現,平台上存在涉黃、涉暴力且涉違法的商品。雖然拼多多方面表示已多次嘗試通過加強審核機制等,杜絕假貨現象。但是,依舊被曝出眾多關於拼多多平台售賣劣質商品的新聞。公開報道顯示,自2015年至今,拼多多平台上的女裝、男裝、母嬰、家居、美食、電器、家紡、美妝、水果等九大類目,均被曝出不同程度的假冒偽劣問題。

對此,記者登陸拼多多平台,在百貨分類下紙品濕巾商品頁面瀏覽時發現,一款外包裝酷似清風紙巾的香約紙巾產品,30包僅售38元,對比16包需要48.9元的清風紙來說,價格非常便宜,其銷量是清風紙巾的8倍。但是,這款紙張真的是物美價廉嗎?

來自剁手風向標的視頻顯示,對比單張厚度、面積等因素後發現,在家庭使用中,同時使用兩張香約紙巾與一張清風紙巾使用效果幾近相同,如果這樣計算下來,拼多多平台上的香約牌紙巾反而比清風紙巾要更貴。由此可見,拼多多平台上售賣的便宜產品不一定真便宜,消費者自以為撿便宜但很有可能已經吃虧。

無獨有偶,記者瀏覽美妝區面部護理產品時發現,不少商品通過用嚴重修圖後的對比圖吸引消費者。以一款面膜為例,對比圖上部分是一張充滿斑點的臉,而下半部分是一張乾淨的臉,僅通過圖片來看,似乎存在虛假宣傳的嫌疑。

國金證券分析師吳勁草認為,目前,拼多多商家的零門檻入駐導致平台上的商家良莠不齊,假貨、質量差等負面評論一直存在。

於是《財經》新媒體記者聯繫拼多多客服,以自己想成為商家為由,諮詢入駐問題。客服人員表示,如果個人商戶,提供7天試用期,之後僅需繳納2000元保證金即可繼續開店,企業客戶需要提供營業執照等相關材料,繳納1000元即可開店。當記者詢問如何讓自己售賣的產品展示靠前時,客服表示,商戶可充值推廣資金,金額任意,按推廣點擊量收費,除此之外,商戶也可以參加活動,只需要繳納活動保證金即可。

只要商戶充錢,平台就可以做推廣,同時,根據拼多多財報顯示,其主要營業收入也來自在線市場服務。那麼,依賴於這種商業模式的拼多多,售賣劣質商品的問題在短時間內豈非無法解決?

拼多多方面表示,對此事不了解,但類似於阿里是行業內常規玩法,審核與推廣分屬兩個部門。另外,拼多多沒有執法權,對於修圖這種事來說很難界定。

對此,吳勁草表示,拼多多內核是整合零散產能、縮短營銷鏈條、減少營銷費用和終端費用。拼多多做的是三分錢四分貨的模式,目前6-12個月看,拼多多沒有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趨勢。

馬太效應凸顯 轉型迫在眉睫

雖然主打流量牌的拼多多在過去三年中瘋狂增長,但對比老牌電商,仍有較大差距。

中信證券電商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網路零售交易規模6.1萬億元,其中B2C:C2C比例約為59%:41%。B2C市場規模3.6萬億,天貓、京東合計市場佔有率超85%,分別為52.7%和32.5%,而拼多多僅佔2.5%。

再從年度GMV數據來看,來自國金證券研報數據顯示,阿里為4.8萬億元,京東1.3萬億元,而拼多多只有1987億元,與阿里、京東仍有較大差距。

吳勁草認為,電商平台至少十年前已經存在馬太效應。不同平台核心競爭力不同,有的依靠流量、有的是品控、還有的則是上下游生態共同體的綁定。目前,對於除阿里以外的電商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阿里。

而針對用戶數漸近天花板的拼多多而言,當下最大的問題則是如何從量變轉為質變,通過目前拼多多執著於打廣告的行為來看,其主要導向仍然是在「擴大流量」。然而,伴隨著用戶多樣化、消費升級等諸多因素影響,數量與質量的矛盾將愈演愈烈。業內人士則認為,若不能順利完成用戶價值「由量到質」的轉變,那麼拼多多很快就會達到天花板。

不過,申萬宏源分析師Mae Huang在研報中表示,對於電商行業而言,未來趨勢保持向下滲透的商業模式和擴張效應。隨著空間釋放,電商市場豐富度持續提高,將不斷有各類垂直類電商和社交電商興起來填補巨頭的空隙。

此外,根據招股書顯示,騰訊、高榕資本、紅杉資本都是拼多多的主要股東,分別持股佔總股本的18.5%、10.1%和7.4%。但是,水清表示,從投資角度來講,拼多多這類公司因為有流量,所以好講故事,會吸引風投投資,但求穩的資本面對每年增大的資金缺口、經營虧損,則很難進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新媒體 的精彩文章:

TAG:財經新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