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勇敢者的遊戲:艦載機如何「修鍊」夜間起降?

勇敢者的遊戲:艦載機如何「修鍊」夜間起降?

日前,中央電視台播放了殲-15艦載機在「遼寧」艦上進行夜間起降訓練的視頻,至此,關於中國航母艦載機部隊是否具備夜間作戰能力的懸疑已經解開。

縱觀世界航母發展史,要實現艦載機夜間起降,需要的不僅是艦載機飛行員的技術和勇氣,現代化的著艦引導系統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

殲-15艦載機夜間起飛

勇敢者的遊戲

美軍雖然從1929年就開始要求艦載機飛行員必須具備夜間起降能力,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有所縮水,飛行員只要能在海軍航空站的模擬甲板上起降就可以過關,並不需要在真正的航母上起降。直到二戰爆發,艦載機夜間起降的戰術價值才得以凸顯。此間,一方面,由於海戰雙方都依賴遠程艦載偵察機尋找定位敵方艦隊,偵察機往往要黎明起飛,到日落才開始返航,因此在暗夜條件下起降就成了必備的技能。另一方面,由於日軍夜間轟炸機的存在,美國開始為航母研製並配備夜戰艦載機,既然是夜戰機型,夜間起降也就成為飛行員們必備的基礎技能。

此外,由於技術進步,這一時期的航空儀錶水平較上世紀20年代有很大提升。夜間儀錶飛行成為多數優秀飛行員所掌握的技能,而雷達和無線電引導技術的進步,也使艦載機返回航母的導航難度大幅降低,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讓艦載機夜間平安著艦,仍離不開燈光。

二戰中,除少數周密策劃的小規模夜間空襲作戰,以及遭遇敵方夜襲時緊急出動的夜間防空作戰外,大規模艦載機夜間著艦的戰例屈指可數。

其中,最著名的當數1944年的美日馬里亞納海戰,米切爾在明知艦載機需要大規模夜間降落的情況下,仍大膽派遣200架左右的艦載機,對位於最大航程處的日軍航母編隊展開空襲,並在夜間收容艦載機時打開艦艇上的指示燈光,以引導艦載機著艦。

值得注意的是,馬里亞納海戰中,美軍艦載機的大規模夜間降落並不成功,在回收艦載機群的過程中,美軍損失了77架戰機,並有49名飛行員喪生。相比之下,當天白天的「馬里亞納獵火雞」戰鬥中,擊落300多架日軍戰機的美國艦載機部隊,總共才損失了23架戰機。

「福特」號航母上的艦載機進行甲板彈射和降落測試

危險值降低

二戰後,噴氣式戰機開始進入美國海軍服役。1950年,儘管第一支裝備F2H-2N「女妖」噴氣式夜間戰鬥機的部隊開始在「羅斯福」號航母上執行巡航任務,但這支只有四名試飛員組成的小分隊,當時每人每月只進行一次夜間降落訓練。該部雖然後來換裝了F3D夜間戰鬥機,並執行了若干次夜間作戰任務,但艦載機夜間起降仍是一個只有少數人掌握的高難技巧。

隨著以斜角甲板及助降鏡為核心的一系列設備的運用,艦載機夜間降落的輔助手段逐漸增多,艦載機夜間降落的安全性也大為提高。這其中,斜角甲板帶來的復飛優勢自不必說,助降鏡則極大提升了艦載機降落的成功率。此外,1955年開始裝艦實用的塔康導航系統,對引導艦載機著艦發揮了重大作用。這種視距內無線電空中導航輔助手段,可為艦載機提供誤差小於1.6千米的距離和方位信息。在塔康系統引導下,艦載機飛行員只要跟隨儀錶上指示艦艇方向的指針並讀取距離顯示器上的數據,同時修正橫風偏移,就能保持在著艦航向上,直至飛行員看見著艦指揮官或反射鏡發出的信號,再自主依靠燈光信號降落。至此,夜間著艦對大部分飛行員來說,已從高風險的「馬戲」變成了按部就班的「正常流程」。

隨著技術的演進,這套系統也處於不斷改進中。比如,最早的反射式助降鏡使用的是白光光源,在白天不夠明顯,夜間又背景過暗,難以看清光束反射的準確位置,於是,在上世紀60年代,結構更複雜、功能更完善的「菲涅爾」透鏡光學助降系統投入使用。針對「菲涅爾」透鏡中光線產生的下滑坡道解析度不夠,易產生降落角偏差的缺陷,上世紀90年代後期,又引入了光纖光源的改進型「菲涅爾」光學助降系統。為改變「菲涅爾」透鏡光學助降系統作用距離較近,以及在惡劣氣象條件下效果較差的缺陷,上世紀90年代,美國還發展了「艾科爾斯」激光助降系統,將光學助降系統的作用距離增加了五倍。(世界軍事)

F2H「女妖」戰鬥機

【訂閱關注「國防時報排頭兵」,縱覽軍情,聚焦熱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防時報排頭兵 的精彩文章:

美日印關島軍演 軍艦不多檔次高
連美軍都青睞的單兵「小火炮」——M3E1新型反坦克火箭

TAG:國防時報排頭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