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戴季陶、李季、羅稷南,他們為馬克思主義做了什麼?

戴季陶、李季、羅稷南,他們為馬克思主義做了什麼?

原文 :《馬克思主義傳播在中國(之二)》

作者 |上海社會科學院 徐覺哉

圖片 |網路

《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問世

五四時期,還沒有中文的全譯本。戴季陶打算在自己主編的《星期評論》上連載《宣言》的全譯文,邵力子向他舉薦了在日本留學期間就認識河上肇和山川均等人,且日語和漢語功底都很深厚的陳望道。

《宣言》在浙江農村簡陋的茅屋裡誕生

為了避開各種干擾專心譯書,陳望道回到了浙江義烏分水塘村的老家,躲進了離住宅不遠的柴屋內。柴屋因年久失修破舊不堪,加之農村的早春天氣十分寒冷,尤其到了晚上,刺骨的嚴寒凍得他手足發麻。柴屋裡只有幾件簡單的用具,一塊鋪板和兩條長凳。開始譯書後,一日三餐和茶水都由他母親送來。一次,母親特地送來粽子和義烏盛產的紅糖。不料由於全神貫注於翻譯,他竟然將硯台里的墨汁當做紅糖蘸著粽子吃了! 陳望道翻譯《宣言》依據的是戴季陶提供的日文本,並參考了陳獨秀取自北大圖書館的英文本。在家鄉的柴屋裡,儘管連必要的工具書和基本資料都缺少,陳望道夜以繼日地翻譯著。終於,他「費了平常譯書的五倍工夫,把彼底全文譯了出來」。

《共產黨宣言》首版中譯本

5月,陳望道帶著譯稿趕赴上海三益里的李漢俊家。這時,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得知《宣言》中譯本已經譯出,決定資助出版。為此,在上海拉斐德路(今復興中路)成裕里12號建起了名叫「又新」的小印刷所。以「社會主義研究社」的名義,作為「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的第一種在8月問世。

「又新」小印刷所」

該書所印的千餘冊很快贈售一空,又因該版書名印錯,9月又第二次印刷。陳望道將《宣言》寄贈給魯迅,請求指正。

《共產黨宣言》首版第二次印刷版

魯迅在接到此書的當天就翻閱了一遍,並稱讚說:「望道在杭州大鬧了一陣之後,這次埋頭苦幹,把這本書翻譯出來,對中國做了一件好事」。

第一本《馬克思紀念冊》

1922年5月5日是馬克思誕生104周年的紀念日。在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下,全國各地黨、團組織和進步團體掀起了一個自從中國人知道馬克思以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紀念和宣傳活動。在北京、上海、長沙和廣州等城市,黨通過一些革命團體和公開合法的會議,舉辦群眾性的紀念會。黨的中央和各地方負責人均蒞會發表演說。當天,會上除了介紹馬克思的生平和事業外,各地還散發了2萬冊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名義編印的我國第一本《馬克思紀念冊》

我國第一本《馬克思紀念冊》內的《馬克思傳》一文

紀念冊的封面,刊登了套紅油印的馬克思半身像,冊內載有三篇文章:一篇是《馬克思誕生一百〇四周年紀念日敬告工人與學生》,簡明扼要地論述了紀念馬克思的目的和意義,號召廣大青年勞動者和學生,不要屈服於惡劣的環境,「應該學馬克思做一個苦戰奮鬥的戰士」,勇往直前,投身到偉大的革命洪流中去;一篇是威廉·李卜克內西系統介紹馬克思生平及其學說的《馬克思傳》的節譯文;一篇是陳獨秀的《馬克思學說》,詳細地介紹了《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的貧困》等著作的主要觀點,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論、唯物史觀、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等理論問題,作了比較系統的闡述。該文還在同日上海《民國日報》的「覺悟」副刊和《新青年》第9卷第6號上轉載過。

我國首部長篇《馬克思傳》付梓

李季是中共上海發起組成員之一、馬克思主義理論造詣頗深的理論家和史學家。早年留學德國期間,他曾購買了700多部德文經濟學和哲學的書籍,其中關於馬克思主義的書有140多種,堆積了滿滿一屋子。他廣泛閱讀馬克思恩格斯原著,為以後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23年2月20日,李季在致胡適的信中談到了自己致力於寫作馬克思傳記的想法。

李季

在當時中國缺乏文獻資料的情況下,李季廣泛搜集和閱讀德、英、俄文等文獻資料,並分析和比較了已出版的馬克思傳記,尤其是在對照了斯巴哥、墨爾林(即梅林)和耶贊諾夫(即梁贊諾夫)的大部頭著作後,開始寫作《馬克思傳》。他按照馬克思生平發展的順序,將全書分為四個時代,即少年時代(求學時期:1818年至1843年)、壯年時代(奔走時期:1843年至1849年)、中年時代(研究時期:1849年至1867年)、晚年時代(集成時期:1867年至1883年),使讀者對馬克思生平事業的梗概一目了然,容易找到研究的線索。

《馬克思傳》原版

同時,他力求「本書的要旨既在描寫戰場上的馬克思,與研究室中的馬克思」,希望寫出「整個馬克思」,而非「半個馬克思」。因此,該書取材的範圍非常之廣,比如對於1848年歐洲各國的革命、國際黨、巴黎公社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等都特辟專章,詳其起止。作為一名偉大的學者,馬克思一生好學,孜孜以求,為此專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思想的變遷、文字生涯、家庭狀況、研究室中的成績和疾病與死亡等章。為了讓讀者詳盡地了解真實的馬克思,作者還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恩格斯、拉薩爾、巴枯寧等與馬克思聯繫密切的人物,以及他所手草的黨綱和議案等。

同時,李季還對各種資料進行對比,從而得出了一些新的結論。譬如,他給了恩格斯應有的評價:「沒有恩格斯,也不會有現今所謂馬克思主義」,「馬克思與恩格斯同為科學的社會主義之始祖,而昂氏且首先為這種主義安下一個經濟的基礎」,《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一書是「千古傑作之一,凡《共產黨宣言》的種子,都已含在其中」;他又根據發現的書信材料,糾正了梅林在《馬克思傳》中對於拉薩爾和巴枯寧的認識偏差;對於《共產黨宣言》中所提出的「一切社會的歷史是一部階級爭鬥史」做了進一步的解釋,認為「這是指上古土地公有制消滅以後的歷史事實講的」等。

《資本論》在我國的翻譯和出版

在《資本論》中譯本未出版前,關於這本書的書名及其基本思想,已經通過李大釗的《馬克思經濟學說》、陳溥賢的《馬氏資本論釋義》、李漢俊的《馬格斯資本論入門》等通俗讀物傳播進來了。至於該書最早與中國讀者見面的部分中譯文字,據現在所知,是1920年l0月上海出版的《國民》月刊第2卷第3號上刊載的一篇署名「費覺天」譯的《馬克思底資本論自敘》(即《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1版序言)。

1930年3月,陳啟修(即陳豹隱)翻譯的《資本論》第1卷第1分冊問世,這是《資本論》在我國出版的第一個中譯本。陳啟修早年曾留學日本,不僅日文好,還掌握了英、德、法等多國語言,於是根據考茨基國民版(底本為《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2版)1928年第8版,參照日本學者河上肇的日譯本,譯出了《資本論》第1卷第1篇《商品和貨幣》,由上海崑崙書店出版。這個譯本原計劃分10冊出版,但在當時的艱難條件下只出版了第1分冊。

陳啟修

早年加入中共、精通6國語言的潘冬舟見《資本論》出了第1卷第1分冊後沒了下文,於是決定接著陳啟修的工作繼續翻譯,先後譯出《資本論》第1卷的第2、3、4篇,分為兩冊,先後於1932年8月和1933年1月由北平東亞書店出版。

《資本論》第一個中譯本

《資本論》第1卷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誕生於北京歐美同學會,翻譯者是侯外廬和王思華。1927年春末,正在哈爾濱等待去法國簽證的侯外廬得知李大釗遇害的噩耗,悲憤之餘誓言要譯出《資本論》,「以酬他對我的蒙師之教」。到1930年回國前,他共譯完第1卷的20章。

侯外廬

1932年,侯外廬結識了當時執教於中法大學的王思華。王思華和侯外廬一樣,也有一段受李大釗啟蒙的經歷。由於有著共同的信仰和對《資本論》的研究基礎,兩人相約合作翻譯《資本論》。

王思華

1936年,《資本論》第1卷第一個完整的中譯本問世。在此期間,上海商務印書館也於1934年5月出版了由吳半農譯、千家駒校的《資本論》第1卷第1分冊。1938年8-9月,《資本論》三卷的第一個全譯本在上海讀書生活出版社公開印行,譯者是郭大力和王亞南。

《資本論》三卷全譯本問世

這個譯本採用橫排,分平裝、精裝兩種,首印的3000部中有2000部由於戰亂在運輸途中沉入海底,出版社當即加印2000部。1947年讀書生活出版社在上海重印2000部,大部分運到解放區,傳播在華東、華中和東北一帶。

第一本《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輯譯面世

據統計,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直接提及中國的地方就有 800多處,其中僅《資本論》及其手稿,就有90 多處,《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就是這些論述的集成。1937年4月,當時在蘇聯外國工人出版局工作的幾位中國同志,根據俄文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馬克思恩格斯文庫》,最早輯譯了《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一書。全書分為三篇:第一、三篇的題目分別是《古代東方底特點與中國》和《世界商業與對華政策》,這兩部分是馬克思恩格斯有關古代東方和中國的論述摘錄;第二篇的題目是《關於中國的論文》,主要收集了馬克思恩格斯於1853到1862間在《紐約每日論壇報》及《維也納新聞》上發表的有關中國的論文。

「蘇聯外國工人出版局」的版本

從中可以看出,馬恩十分關懷中國人民的鬥爭,並寄予深切的同情。1938年5月,延安「解放社」重印了蘇聯外國工人出版局的版本,並彌補了原版的一些不足,該版是在國內出版的第一個中文譯本。

延安「解放社」的版本

書中對中國的歷史、社會的性質、當時的國情和未來的走向都作了分析,讓世界人民了解帝國主義戰爭的真實面目,也了解到一個真實的中國。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預見,中國貧富兩級分化現象將會出現,人們將要求重新分配財產,甚至要求消滅私有制。因此,「中國社會主義」將出現,且將不同於「歐洲社會主義」。他們說,「中國社會主義之於歐洲社會主義,也許就像中國哲學與黑格爾哲學一樣」,他們甚至給出了新中國的名字即「中華共和國」,還預見到隨著中國革命的深入,「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會親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的垂死掙扎,看到整個亞洲新世紀的曙光。」這些論斷給正在鬥爭中的中國無產階級以極大的鼓舞。

F.梅林的《馬克思傳》中譯本首次流傳

F.梅林(Franz Mehring)是德國社會民主黨著名的理論家和歷史學家。從1913 年起,他花費了3年多時間,完成了《馬克思傳》的寫作,1919年在德國萊比錫出版,成為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綜合性的馬克思傳記。該書一經問世,便獲得了很高的評價併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廣為流傳。

《馬克思傳》最早的中譯本

上海駱駝書店開張不久,便於1945年11月出版了羅稷南翻譯的《馬克思傳》(上部)。譯者依據1936年出版的英文本《馬克思傳》第2版轉譯。為了不受國民黨的政治迫害,該書被作為「文學作品」出版。初版封面用的是素白底印一行黑字書名,以逃避當局的檢查。1946年底又出版了《馬克思傳》的完整版(上下部),全書約40萬字,這次封面改為帶馬克思像片的滿底大紅版翻陰文書名。但是,這個醒目突出的封面卻給書店招來了一場麻煩,看見紅色就害怕的反動警察來書店檢查存書。因為沒有抓到任何把柄,這場風波才得以平息。

羅稷南

F.梅林筆下的馬克思,是一個鮮活的、性格鮮明的人。在這部傳記中,作者努力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和理論進行系統化和通俗化的表述,告訴人們如何做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傳》被介紹到中國後,以其獨特的魅力得到了人們的廣泛稱頌,也深深地鼓動著一代又一代馬克思主義者和熱血青年的革命激情。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15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個稅改革:需要兼具「數量型」與「質量型」
國際學生超過500萬,將創造1萬億美元的價值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