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藝術品鑒賞掃盲

中國藝術品鑒賞掃盲

東周包金鑲玉嵌琉璃銀帶鉤。

莊子的「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鉤是指帶鉤。

鹿王本生北魏莫高窟,九色鹿的故事是印度的故事!難怪動畫片《九色鹿》裡邊的那個壞人是黑皮膚。

青瓷對書俑西晉,「對校在古時稱為「讎」,「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冤家相對,為讎」。」

難怪,歐陽修《伶官傳序》說「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的讎的意思就是「仇」。

唐早期閻立本《步輦圖》,紅衣的為祿東贊,他後邊兩個是通譯者,對面抬輦(圖中那個類似轎子的平面)、持扇、打傘的是宮女,輦上坐著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中期張萱《搗練圖》,「練」是絲織品,搗練是為了讓它變柔軟。唐朝就有熨鬥了!就是一個類似平底鍋的東西盛上燒熱的木炭。(圖左第三個人手裡拿的就是)

唐中期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虢國夫人(楊玉環的姐姐)是圖中領首的那一個穿男裝者!「判斷依據在於歷史上早有虢國夫人愛著男裝,不喜脂粉,與眾不同的記載」。(關於虢國夫人是圖中哪一個人的說法之一)

我們開放、自由、包容、強盛、國際化的大唐啊!

唐中期三彩梳妝俑,「此女俑所穿服飾的袒領,是從盛唐時開始流行的一種款式,女人不穿內衣,將胸脯袒露於外,極為大膽。」

唐朝婦女,開朗、奔放、勇敢、活潑,和後邊幾朝很不一樣。

唐晚期三彩女立俑。初唐時,沿襲魏晉南北朝時期「秀骨清像」的風格特徵,女子面部往往有些清瘦。盛唐時,由於國立壯大,人們生活富足,圓潤的面部成為風尚。晚唐時,社會風氣追求奢靡,以胖為美的審美潮流愈演愈烈。

五代後梁《彩繪浮雕散樂圖》。散樂是樂舞雜技表演的統稱,原指周代民間樂舞,南北朝後,成為「百戲」的同義詞,是對中國古代由民間音樂、技藝發展而成的多種藝術和娛樂表演種類的泛稱。

南宋的「日月觀音像」,長了三對胳膊,它屬於佛教千手千眼觀音的一個變種。

有點兒像印度教的濕婆?好奇的讀者可以查一下印度教和佛教的交集,印度藝術對西藏藝術乃至漢族藝術的影響(如宗教、繪畫、雕塑、建築等方面的影響),藏族文化向內地的傳播等。

北宋中期米芾《珊瑚貼》中畫的珊瑚,是米芾唯一的傳世繪畫。(據畫史記載,米芾能畫,但他真正意義上的畫作早已不存)

PS:本文部分文字來自《中國藝術5000年》。

中國的藝術真的很有意思!可以多做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狂生 的精彩文章:

TAG:王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