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真理不辯不明,信仰不疑不真

真理不辯不明,信仰不疑不真

7月,不見不散!

圖 | 網路

編輯 | lulu

印安說

信仰是在懷疑與否定謬誤之後形成的。德國思想家海塞說:「信仰與懷疑相輔相成,沒有懷疑就沒有真正的信仰。」

印竹說

如同真理不辯不明,信仰不疑不真。未經疑問的信仰,容易淪為迷信;經過疑問的信仰,方能成就正信。

01

如是我說

微言語錄

如同真理不辯不明,信仰不疑不真。「疑」是疑問,而非疑心,它是幫助我們去深究我們所信仰的。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對信仰堅定不移,才不會讓我們面對信仰走偏,才能讓正法永駐!且聽印竹、印安如是我說~

長按掃碼,聽語音~

用心細品,看文字~

大家好,我是萃辰天心書院印竹老師。今天的《如是我說》,印安老師是這樣說的:「信仰是在懷疑與否定謬誤之後形成的。德國思想家海塞說:『信仰與懷疑相輔相成,沒有懷疑就沒有真正的信仰。』」我接著說:「如同真理不辯不明,信仰不疑不真。未經疑問的信仰,容易淪為迷信;經過疑問的信仰,方能成就正信。

古今中外的哲學家關於懷疑與信仰留下了很多的名言,比如培根曾說:「偉大的哲學總是始於懷疑,忠於信仰。」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也說過:「懷疑是無限的探求。」禪宗祖師們也曾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這裡所說的「疑」指的是疑問,而非疑心。疑心在佛家是五毒之一,是並不可取的,就如同培根所說:「心思的猜疑如鳥中的蝙蝠,他們永遠是在黃昏里飛的。」德國的列夫?托爾斯泰也曾說過:「如果世界上還有比痛苦更壞的事,那麼,它就是懷疑了。」所以,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懷疑與信仰中的「疑」指的是疑問,而非疑心。

信仰是在不斷的疑問中探索完成的,也可以說懷疑是信仰的必經之路。因為心中常有疑情,而當我們去解決了這疑情之後,我們的信仰便會越發的堅定。今天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位出家人寫的一篇文章的節選,讓大家從他對懷疑與信仰的論述中得到一些啟發,讓我們能清楚地認識到我們要如何面對懷疑與信仰,文章是這樣說的:

幾天來,一個問題總縈繞在我的腦海里——在信佛學佛以前,我有沒有信仰?

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兒時,父母是我們的信仰;上學後,老師與教科書成了我們的信仰;長大後,科學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又成了我們新的信仰……信仰是讓人信服崇敬,並且成了人們的行為準則的東西,並不單指宗教信仰。那麼,為什麼隨著人的成長信仰會變呢?因為我們會懷疑,我們的心中會常生出疑問。因此,絕對沒有信仰的人幾乎找不到,只不過信仰的對象不同。就算是自稱「什麼都不信」的人,如果他的確什麼都不信,那麼「懷疑一切」已成為他的信仰。然,就我所知,真正「什麼都不信」的人也是少之又少的,可以說是「稀罕之物」;同樣,真正能夠堅信不疑的人也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人在真理面前都是半信半疑,或者盲信、迷信。

追究我之所以信佛、學佛,乃至出家,與我人生中先後的三次「懷疑」有直接關係。

我出生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在父母兄姐的庇護下,順利地上完小學、初中、醫專,並成為一名醫生,也算沒有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在我兒時的夥伴中,也算是幸運的了。當時,我也以為美好的人生從此展開,只要我努力學習,掌握醫學知識和技能,就能夠治癒好被病痛折磨的所有病人,就能成為一個好醫生。然而經過數年的行醫,我真正體驗到在死亡面前,即使被視為可起死回生的名醫們也顯得那麼的無能為力,他們高超精湛的醫術在病魔與死亡面前無從發揮作用。可能由於看慣了患者在病痛中苦苦煎熬,臨終者在死亡線上絕望掙扎,一些人也許內心不會有什麼異樣的反應,可此類事總是一次次震動著我的心。我漸漸心裡開始發虛,對我熱衷的醫學開始有了懷疑——醫學真的能解決人的痛苦嗎?

同時,我對周圍人們的生活也產生了懷疑,難道我也要與他們一樣為升職而弄虛作假?與他們一樣工作只是為了掙錢,有錢只是為了消費?與他們一樣戀愛、結婚、生子,退休然後等死?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難道就沒有別的活法?我與朋友們探討這個問題,但沒有人能給我一個明確的答覆,一般都認為,世上大多數人都這樣生活,不這樣又能如何?這是我第一次對人生產生懷疑,我再也不能安心於這種狀況。於是,我試圖從文學作品、哲學著作中去尋找人生的真諦,但得到的還是失望。曾經一段時間,我沉迷於《黃帝內經》《老子》《周易參同契》《悟真篇》等等,但我還是逐漸反省到,自己對人生的困惑並沒有減少,內心的煩惱也沒有減輕。更可憐的是,當時周圍沒有善知識來指點我。

在一個飄雪的元旦清晨,雖然大地整個銀裝素裹,但我內心卻是彷徨落寞。也許是我的些許善根發揮作用,也許是佛菩薩不忍眾生受苦,我突然憶起以前與朋友們曾去遊玩過的近千米高的一座山上,有一古廟,古廟裡有位老和尚,老和尚安詳隨和的樣子依稀印在我的心裡,此刻我突然想去拜訪他。我覺得,也許他能指點我呢。就這樣,我獨自冒雪徒步半天后,在荒無人煙的深山中見到了老和尚。老和尚沒說什麼,只讓我好好睡一覺。第二天早上,老和尚交給我一本《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的書,只說:「當醫生是個好職業,回去好好工作。有時間把這本書好好多看幾遍,也許你會想通的。」這是我的第一次佛緣。

當我反反覆復看了老和尚送給我的書,我不能不承認,佛教對人生的理解無比深刻!其中尤其讓我關注的,是佛法對心靈的詮釋。佛法中的心法使我無比吃驚,因為2500多年前佛陀及其弟子們對心理學的研究已遠遠超過今天最高明的科學!(這是我當時的見解,因為我當時只能理解這麼多!)這讓我對世人所說的「佛教是封建迷信、落後愚昧」產生了根本動搖,同時對世間的所有教育,乃至一切世間法也產生了更全面的懷疑。但此時,我還不能說是對佛教產生了真正意義的信仰,因為我對緣起法甚深的法義還沒有真正理解,尤其對因果報應、六道輪迴的思想還不能真正的認同,甚至為此產生懷疑。如此,我又如何能算真正的信佛?當時我確實也未皈依佛教,這是我的第二次懷疑。

問題雖然尚無答案,但生活還得繼續。我心懷疑問又回到了世俗生活中——生活似乎與以往一樣。雖然我還沒有真正進入佛法的大門,但我已開始留心於此了。只要見到關於佛法的書籍,我就會如饑似渴地去讀。經過有限的聞思經教,更重要的是思維法義,我逐漸地理解了一些緣起法的深義,認識到了世間萬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起,既有緣起,必有因果,緣起和因果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世人往往不能認同佛教的因果說,這是為什麼呢?我想主要是因為我們認識的局限性,就像一個小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只能從加減乘除開始,一開始是無法去了解微積分的。同理,我們對緣起因緣法的認識也只能隨著我們對佛法修學的不斷深入而得到提高。當我不斷深入的修學佛法之後,在確信因果、輪迴以後,一方面,我的心變得坦然,因為我已知道生命就像一條永無止境的長河,而且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另一方面,我又更加迫切的要求脫離生死輪迴,並進而能幫助眾生脫離苦海,因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因為佛法是需要實修實證的,不是空口談禪說玄。因此,我又有了人生的第三次懷疑——我真能實證佛法嗎?我真能了脫生死嗎?

為了解答我的這個疑問,我出家了……

今天之所以與大家分享這位僧人的這篇文章,是想幫助大家理解「信仰與懷疑」間的關係,是以如此的懷疑去面對信仰才是正確的,而不是說我們對一切充滿了疑心、疑神疑鬼。懷疑是疑問,是幫助我們去深究我們所信仰的。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對信仰堅定不移,才不會讓我們面對信仰走偏,才能讓正法永駐!

萃辰天心書院,願國學智慧走進千家萬戶……

02

經典誦讀

《曾國藩家書》

凡家道可以長久的家族,依靠的是長遠的家規和大眾的維持。聽雷磊老師經典誦讀《曾國藩家書》,讓家道長久~

長按掃碼,聽語音~

用心細品,看文字~

大家好!歡迎來到萃辰天心書院365家庭共修之經典誦讀欄目,我是雷磊老師。今天我們接著學習《曾國藩家書》。我們先將今天的內容誦讀一遍:

凡家道所以可久者,

恃長遠之家規,恃大眾之維持。

今天《曾國藩家書》說的是凡家道可以長久的家族,依靠的是長遠的家規和大眾的維持。

曾氏家族的家系表可以回溯到中國歷史的發端,並且自孔子的時代就相當清晰了。曾國藩是從著名哲學家曾子算起的第70代人,而他的那位遠祖是孔大聖人最早的門徒之一。湖南的曾氏家族所由衍生的那個支派在元朝定居于衡陽,於17世紀移居湘鄉,在這裡世代務農。他們當中無人引人注目,直到其祖父曾玉屏,曾國藩在其文章中通常稱呼他的另一名字星岡。他對孫兒施加了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隨孫兒的年齡與日俱增。這位祖父年輕時好逸惡勞,但他聽說外人預言曾家將會毀在他的手上,他便沉下心來,成為熱情的模範農民與園丁。他懷著對祖先的深切敬意,首倡建立一座像樣的宗祠,他認為,在所有的神靈中,祖先的神靈最值得敬畏,並且提出了八字家規。

曾國藩在這麼一位個性強大的長輩陪伴下成長,有了強烈的家族團結感。他的思想以家族為中心,他為了在兄弟和子侄中維護秩序井然的家庭生活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的一些最著名的書信都與家事有關。曾國藩認為,家庭生活建立在孝敬父母與兄弟和睦的基礎上是最重要的,這種團結而純潔的家庭關係,一旦因仕途上升而失其單純,就會遭到威脅。所以家族需要家族成員共同遵守家規,共同扶持經營家庭。

最後,讓我們再誦讀一遍,回顧一下今天所學:

凡家道所以可久者,

恃長遠之家規,恃大眾之維持。

今天的經典誦讀就到這裡,萃辰天心書院,讓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我們明天見!

03

詩歌賞讀

《夏晝偶作》

閑適生活背後有時有說不出的悲苦,詩人常用樂景寫哀情。聽雷磊老師詩歌賞讀唐代著名詩人柳宗元的《夏晝偶作》,感受詩人閑適之外的同情之心!

長按掃碼,聽語音~

用心細品,看文字~

大家好!歡迎來到萃辰天心書院365家庭共修之詩歌賞讀欄目,我是雷磊老師。

閑適生活背後有時有說不出的悲苦,詩人常用樂景寫哀情。今天我們要賞讀的是唐代著名詩人柳宗元的《夏晝偶作》。首先,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詩:

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几熟眠開北牖。

日午獨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

永州的夏天又濕又熱,困得使人像醉漢打盹,推開北窗,憑案酣睡長精神。中午醒來,只覺得大地死一般的寂靜,隔著竹林,惟有山童搗制新茶時敲擊茶臼的聲音。

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几熟眠開北牖。

日午獨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

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和散文家,與韓愈,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被稱為「唐宋八大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劉禹錫與之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世稱柳河東,因被貶柳州,又稱為「柳柳州」。

南州指永州。溽暑是又濕又熱,指盛夏的氣候。隱几,則是憑倚著几案的意思。北牖是北窗。敲茶臼,指製作新茶。茶臼,指搗茶用的石臼。

地處南國的永州,盛夏確實酷熱,白天尤甚。詩的首句,直白與細描並用,交代了夏晝的氣候特點:「溽暑」,既潮濕,又悶熱,這與北方迥然不同。「醉如酒」,形象地狀寫出了人們的難熬溽暑之態。由於濕度大,溫度高,自然憋悶難禁,體力不支,心煩意懶,疲憊欲睡。這一句話張力頗大,敘事、抒情和寄慨,均由此而生髮。

接下三句,寫詩人夏晝的閑逸生活。

第二句緊承前脈,並與首句構成因果關係。溽暑難擋,就打開北邊的窗戶,以透進絲絲涼意;睏乏不堪,俯倚几案就酣然大睡,而且睡得既香且久。在這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亦無一觴一詠之樂,但能身舒神爽,逸興遄飛,豈不快哉!

三四句寫詩人中午醒來,萬籟俱寂,只聽見隔著竹林的那邊,有山村的兒童敲茶臼的聲音。靜,它作為一種存在,要有恰當的表現形式,常用的形式是借聲顯靜,如王籍《入若耶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就是用對立兩極的事物互為襯托,展現了一種靜中之動、動中顯靜的自然景觀。而這首詩中以有聲寫無聲,襯托出夏日中午環境的分外幽靜,從而在極端偏僻、極端孤寂的境界中,微微透露出一點空靈生動的契機。

詩人寫閑逸的生活,寫幽靜的心境,反映了他在沉重壓抑中追求的一種精神寄託。懷才遭謗,處境孤立,久貶不遷,而今是良馬羈於廄內,猛虎囚禁柙中,因此對悠閑自在的生活十分嚮往。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是寫詩人夏日閑逸中的諧趣,若作深一層透視,我們就不難發現:官與黎民,僅咫尺之隔,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盛夏的中午,烈焰騰空,山童不避溽暑正在忙著製作新茶,而他們的父母又在哪裡呢?不妨聽聽與柳宗元同一時代的兩位詩人的陳訴:

白居易《觀刈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足蒸暑土氣,背灼炎無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李紳《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由此可見,詩人筆下的一幅閑適圖,融合著多少平民的辛酸淚!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自己夏日的舒適安逸作為切入點,用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委婉地揭示了兩個階級的尖銳對立,可謂立意高深。其結句信手拈來,卻言外見意,蘊含著對世態炎涼的無限感憤,凝結著詩人關心民生疾苦的真情。曲終奏雅,韻味無窮。

最後讓我們再誦讀一遍,感受詩人閑適之外的同情之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几熟眠開北牖。

日午獨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

今天的詩歌賞讀就到這裡,萃辰天心書院,讓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我們明天見!

講 師 簡 介

天 心 365

一個家庭的文化,

是家庭的基石,

是家庭溝通的重要媒介,

是家庭和樂美滿的關鍵因素。

國學是中國人的智慧結晶,

學習聖賢經典,

增長智慧能量。

和家人一起快樂的親近國學,

進而促進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提升。

這就是我們做《天心365》的初衷,

讓國學智慧走近千家萬戶。

書 院 地 址

武漢總院

武漢市江岸區解放大道1153號解放公園內

海南分院

海口市美蘭區和平大道66-58號

重慶分院

重慶市涪陵區興華西路40號

上海分院

浦東新區楊高中路2108號天物空間541室喜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萃辰天心書院 的精彩文章:

拷問靈魂的「哲學三問」,是對慎終追遠最好的詮釋
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

TAG:萃辰天心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