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內黃、湯陰、浚縣三縣交界處,坐落一古鎮「五陵」,穿越歷史,驚艷時光

內黃、湯陰、浚縣三縣交界處,坐落一古鎮「五陵」,穿越歷史,驚艷時光

五陵鎮毗鄰衛河,地處湯陰、內黃、浚縣三縣交界,有人論證,湯王曾住在湯陰,當時叫湯邑,有一條溫泉熱水河從城北流過,當地管此河叫湯河。當湯王登極時,國號以地為名---商,湯陰縣東25公里商城是黃帝時代舜封契為侯的地方,16代商侯在商統治520年。湯是契的第十五代孫,湯以祖居地商為國號,建都內黃亳城。湯陰城東50公里,亳城從公元前1663年起共坐十代商王170年。商中宗太戊陵就座落在亳城劉次范村。在湯陰東,亳城西25公里的五陵鎮安放著五座商王陵寢,由此得名。

五陵鎮

驅車繞古鎮而行,新修的水泥路雖不寬,但很平整、乾淨。

五陵古鎮

不經意間發現,道路的兩旁都很多老屋,房齡最近的也有6,70年了,早的據村民說有幾百年歷史,令人驚嘆的是,這樣的老屋比比皆是,倒讓我恍如隔世。

在一處古院落,村民張運普告訴記者,這是一處武舉人的院落,在門口還挺立著上馬石,上馬石又名騎馬石,是上馬的墊腳石。上馬石起於秦漢時期,清代較為流行。古代的大戶人家,在大宅門前常設置兩塊巨石,從側面看巨石是L形,是一個具備有兩步台階(有的是三步,以兩步居多)的石頭。第一步台階高約30厘米,第二步台階高約60厘米。石重一千公斤。通常多為青石或花崗石,不加雕琢,也有白色大理石,並經精細雕琢的。上馬石、下馬石、拴馬樁是過去大宅門前的一道風景。

鎮中的四街不是以東南西北命名,而是以數字列之,老鎮周圍仍留存解放前為防兵匪之患而建的寨牆,讓人稱奇。行至一小街中,記者看到一古樹,據張運普老人講,這棵樹至少也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她與村相伴,歲月共榮,歲月的刻痕使得這棵樹難以支撐龐大的身軀,村民只好打樁頂著她,然而她頑強的生命力,「千年的生長」,形成了「獨木成林」的獨特景觀。

五陵鎮作為一座古鎮隨經濟發展和人口膨脹已在鎮西建了新鎮,鎮上的年輕人大都搬到新鎮,無人居住的老房閑置起來,沒人整修。這些老屋破敗里透著質樸,殘缺中訴說厚重,望著留有歷史滄桑的老屋,懷舊之情油然而生,這些泛著藍灰色的建築本身就是一部歷史,從殘垣斷壁中我彷彿看到了那逝去流年的蹤跡。歷史從來不都是用史書來寫就,人們更願意觸摸直觀而品味歷史。

許是年齡和經歷的關係,骨子裡對一些老舊的事物有一種本能的興緻和喜愛,雖然懵懂中的興趣還不能將看到的了解更清晰,走馬觀花或者只知皮毛,但我還是樂此不彼。懷舊固然不是一種好情緒,但畢竟可以從中找出令人溫馨的感動,重溫一些久違的東西,也可將自己的心再次捂暖

也許有人對這裡的老屋、老樹、老石、老井熟視無睹、不屑一顧,但我還是從蒼涼之中能真切的感受到,就是這些不起眼的物件,閃現著的滄桑給人真切充盈的美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黃廣電發展服務中心 的精彩文章:

TAG:內黃廣電發展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