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古錢鑄造成「天圓地方」,其實只是為了......

揭秘!古錢鑄造成「天圓地方」,其實只是為了......

原標題:揭秘!古錢鑄造成「天圓地方」,其實只是為了......


中國歷史上文字最漂亮的古幣「大觀通寶」和最大面額的古幣「一刀平五千」;收藏單價最高的藏品第一套人民幣;我國首次發行的地方流通本票廣東省1985年本票;世界上面額最大的紙幣辛巴威100萬億……


想了解這些貨幣背後的故事嗎?


這就隨著文化君走進


藏身於廣東金融學院內的

廣州貨幣金融博物館,


一起來「探寶」!



▲市民在廣州貨幣金融博物館參觀。


參觀指引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沙河龍洞廣東金融學院;


開放時間:星期一到星期五8:30-16-30(寒暑假除外);


預約電話:(020)37216839或(020)37216805;


交通:地鐵6號線植物園站轉公交車39路、30路廣東金融學院總站;


備註:個人參觀者可於免費開放日來參觀,集體參觀者可關注博物館公眾號提前預約。

1


錢幣造型來源於生活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貝,貝幣從海貝(沿海地區)開端,再到人工打鑿的石貝、骨貝,再發展到金屬銅貝,如春秋戰國時楚國的「蟻鼻錢」(像螞蟻爬在鼻子上)和「鬼臉錢」。



「這些貝幣有磨鑿過的痕迹,把一邊磨平,鑽孔後用繩子穿起來,可明顯看到它們有人類行為的痕迹。」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貝幣美觀大方、便於攜帶,慢慢變成等價交換物。後來又出現銅貝,用青銅仿造貝殼的樣子做成錢幣。


「錢幣是來源於生活的。」藏品中,還有三孔布、魚形幣、橋形幣、刀幣等。工作人員介紹,三孔布是先秦時期「布幣」的一種,來源於農具鏟子。


而一些在黃河流域國家的貨幣就有地方特色,因為靠近河流,所以他們的錢就鑄成了像魚、像橋一樣的形狀。刀幣是當時在齊國(現山東地區)使用的貨幣,相傳這種刀幣還可以用來切肉。



2


錢幣鑄造成方孔,方便成批銼邊

博物館曹馨老師介紹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了全國的度量衡還有貨幣,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就使用這種圓形方孔錢,所以秦朝也沿襲下來。


從這個時候開始,古代中國兩千多年使用的銅錢都基本是這個樣式,寓意「天圓地方」,上面的兩個字是「半兩」,是當時的一種度量單位。



「『天圓地方』只是一種宇宙觀想像,實際的原因是方便鑄造。」該工作人員說,古時候的工匠為了一次性大量造錢幣,需要將青銅水灌入製作好的鑄模中,打開模之後,用木頭將錢幣穿起來打磨灌注痕迹,「如果錢幣中孔是圓孔就容易滾動,所以鑄造成方孔,方便固定在木頭上成批銼邊。」



3


「放養式」鑄幣政策,銅錢越做越小


「銅錢把中間的孔叫做『穿』,外面一圈青銅叫做『肉』。肉比較厚,也就是青銅用量足,國庫越有錢,這個幣的價值才越穩定。」該工作人員說,漢代最穩定的貨幣要數「漢朝五銖」。



據了解,漢朝的錢跟秦朝的基本上一樣,只是上面的兩個字由「半兩」變成了「五銖」(度量單位)。到了漢代末期,走向衰敗,國庫儲備金出現不足,就把一個幣鑿開分成兩個圈,面額不變,一個幣拆開當成兩個用。

「古代沒有假幣,只有『壞錢』。」該工作人員說,漢代有一些銅錢的大小不一樣,是因為當時除了中央可以制錢之外,地方也可以制錢,採取「放養式」鑄幣政策,地方為了製作更多的錢就把銅錢越做越小,購買力是一樣的,這種錢被稱為「壞錢」。


一刀平五千:形似鑰匙,一刀等於5000個銅錢



「在兩漢之間有一個王莽新朝,當時王莽在篡位當皇帝之後,想了很多辦法改變人們的觀念,也鑄造了很多不一樣的錢。」工作人員介紹道,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一刀平五千」,它是圓形方孔錢和刀幣的結合,就像一根鑰匙。


它還是最大面額的古幣,工作人員介紹說,上面有「一刀平五千」這五個字,意思就是一把這樣的鑰匙刀等於5000個銅錢,「一刀」這兩字是用金線錯入其中的,所以也被稱為「金錯刀」。「王莽是一個很復古的人。」該工作人員說,在鑄造上,王莽把之前的圓孔幣和已淘汰的刀幣拼在一起。同時,因為該幣存在時間很短,存量很少,「整個中國,現存只有幾十枚,很珍貴。」


大觀通寶:宋徽宗親手書寫的「御書錢」



「宋朝的經濟非常發達,發行的錢幣也特別多。」工作人員表示,宋朝的錢幣相比之前更加精美,有很多書法家、大文豪都在上面寫過字,如司馬光、蘇東坡等。這其中,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文字最精美的古幣九曲篆「皇宋通寶」。


據了解,該博物館還收藏有宋徽宗親手書寫的「御書錢」——「大觀通寶」。工作人員說道:「宋徽宗有一大特點,就是字寫得特別好,他的字體被稱為『瘦金體』,館藏的這幾個『大觀通寶』銅錢,基本上能稱得上中國古代錢文最漂亮的銅錢了。」


「鎮館之寶」:第一套人民幣


在眾多貨幣藏品中,第一套人民幣是該館的「鎮館之寶」。記者在博物館中見到了它的複製品,「太珍貴了,怕被損壞,原件鎖在保險柜中。」工作人員說。


據了解,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石家莊成立,同時發行了第一套人民幣,到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這套人民幣的特點是樣式非常多,有12個面額、62個版別,面額由1元到50000元。


「由於第一套人民幣發行年代久遠,而且流通時間只有7年,是目前流通時間最短的一套人民幣,極為珍貴。」工作人員表示,這樣一整套2011年在上海曾經拍賣出680萬元的價格。其中一張「牧馬圖」壹萬圓面額人民幣收藏價值最大,它的背後是蒙古文字,在內蒙古自治區少數民族地區使用,被譽為「中國紙幣之王」,一張價值超過兩百萬元(一種說法高達460萬元)。其他的每張收藏價格也都過萬元。


「當時,新中國在探索自己的全國法定貨幣,所以第一套人民幣主題比較雜,圖案不統一,防偽技術、印刷技術較為粗糙,紙張質量也較差,很不容易保存。」工作人員表示。


廣東省1985年本票:僅流通40天便限期收回



為解決人民幣大面額票券缺檔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曾於1985年2月4日發行了50元和100元兩種大面額本票。由於本票面額較大,便於攜帶和結算,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流通,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當時很受企業、團體和個人的歡迎。


由於當時我國的第四套人民幣50元、100元券尚未發行,地方獨自發行等同於人民幣流通的大額本票,削弱了人民幣作為全國唯一合法貨幣的法律地位,且當時開辦銀行本票業務的辦法還欠完善,因此,廣東省本票僅流通40天,就發出公告限期收回,從1985年3月15日起,停止在市場上流通。


辛巴威100萬億:世界上面額最大的紙幣


據了解,該館收藏有世界180多個國家(地區)貨幣,主要有美國美元、加拿大加元、日本日元、澳大利亞澳元、韓國韓元、越南越南盾、泰國泰銖、英國英鎊、歐洲歐元等。


其中,非洲國家辛巴威為了應對嚴峻的經濟形勢和貨幣貶值,從2006年底開始不斷發行大面額的紙幣,而辛巴威100萬億紙幣更是創下了世界上最大面額的紙幣的紀錄。


藏品從哪來?


社會徵集:主要為校內校外進行徵集。廣州貨幣金融博物館無法像政府主導的官方博物館一樣可以有充裕資金進行大量徵集,而只能依靠學校自籌進行徵集。第一套人民幣就屬於徵集來的藏品。


依法交換:博物館與八角劵收藏協會、廣東省集幣協會等機構建立藏品交換機制。比如,博物館籌建時有一些重複的藏品,可以拿出來換取自己缺失的藏品,以此方式,填補藏品的某些空白點。


收藏人士捐贈:比如第一任館長肖茂盛教授捐贈了1000多件古幣,由於古幣價值呈逐年上升趨勢,現在很難有一個估價。


4


館長帶隊民間「淘寶」,廢品回收站淘到古幣


據了解,廣州貨幣金融博物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籌建,說起博物館「創業史」,廣州貨幣金融博物館館長劉志梅感觸頗深。初期博物館「家底」單薄,只有第一任館長、貨幣收藏家肖茂盛教授夫婦捐贈的1000多件古幣,民間收藏家的捐贈和從各方途徑調來的一些藏品。

「博物館的『創業』從民間淘寶開始,肖館長帶領大家深入到民間尋找藏品。」劉志梅說,20世紀90年代,在民間還是可以「淘」到真寶貝的,工作隊先後去過新疆、北京、香港、西安等地進行田野調查式「淘寶」。「肖館長還曾在廢品收購站淘到很多古幣。」另一名博物館工作人員曹馨也表示,當時,在貨幣市場、文物地攤也能發現很多古幣。



2010年,廣州貨幣金融博物館新館建設,為解決經費不足問題,學校加大投入,在一年內完成了新館建設及布展,「博物館在編人員只有3人,但老一輩人的實幹精神和收藏情懷一直鼓勵大家前進。」


「我們學校最早屬於中國人民銀行系統,在這個系統久了,很多教職工對錢幣、票據有一種天然親近,也有收藏的便利途徑。」劉志梅說。學院一位今年已故教授王欽秀老師就向博物館捐贈了一台陪伴他一生的設備——微型便攜計算機。


據了解,這台微型便攜計算機是生產於上世紀80年代的第3代便攜機,目前開機仍能運行正常,可用於博物館收藏、展示。「整機製作及精良,當時並非民用機器,只有科研院所、銀行金融機構才能配置得起。」劉志梅說:「王老師從事數學領域研究多年,此台設備跟隨他一輩子,雖然過時,但代表著對科研教學工作的熱愛。」



5


老收藏家「半賣半送」鎮館之寶


每一件藏品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作為「鎮館之寶」的第一套人民幣自然也是。劉志梅表示,第一套人民幣來自著名錢幣收藏家黃本傑,黃老先生原就職於中國人民銀行。他在貨幣收藏界很有名,對錢幣收藏也有獨到的見解和敏銳的觸覺,在第一套人民幣剛推出的時候,他跑了多個省市收集齊2套,並以十分優惠的價格半賣半送給博物館。


「那是2000年左右,徵集費用並不高,但現在一套價格約700萬元。」劉志梅表示,老人家這一舉動背後是一種情懷,是對於藏品傳承後人的無私奉獻。




「我還接觸到一位70多歲的老人,他叫衛國定,湖北黃岡人。老人作為一名錢幣票證收藏專家,畢生致力於收集1949年前的各類老貨幣、票據、股票、國債等金融貨幣類藏品,因年事已高,他很想將藏品交付圖書館、博物館、資料室等妥善保存,留給更多的世人學習鑒賞。」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說。


2010年前後,衛老先生在網上找到了廣州貨幣金融博物館的聯繫方式,先後四五次來這裡走訪。最終,廣東貨幣金融博物館向衛老先生徵集了股票、票證類藏品300餘件,他個人還無償捐贈了20多件。「可以說,如果沒有衛國定老人,我們的金融票證展廳將遜色很多。」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黎樗櫟

相關文字和圖片來源網路,如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聯繫我們,我們將支付稿酬或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廣州 的精彩文章:

TAG:文化廣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