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朽的光榮:20萬黃埔生,8年戰死19萬——致敬!

不朽的光榮:20萬黃埔生,8年戰死19萬——致敬!

不誇張地說,讀懂了黃埔軍校,也就基本讀懂了中國現代史。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黃埔軍校成就了中國現代史;尤其是在抗戰中,總共20萬黃埔生中,戰死者高達19萬多人,僅萬人倖存。

據《國民黨研究資料叢書: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戰場史料選編》:抗戰期間國軍一共陣亡132萬人。簡單計算,陣亡的黃埔生佔全部犧牲國軍的約14.4%,即每陣亡100名國軍官兵,就有至少14人是黃埔生。

1924年,在國共兩黨首度攜手合作、國民革命風起雲湧之際,孫中山先生高瞻遠矚,視「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國立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和「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簡稱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建立的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孫中山先生希望通過創建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孫中山在開學典禮上曾致詞:「我們開辦這個學校,要用裡面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創立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才能成功。」

由此,黃埔軍校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革命的軍事學校。從這所學校一共走出有3053名將帥(包括國軍最高統帥蔣介石)。抗戰期間,黃埔軍校在各地設立分校,培養軍校學生,為抗戰前線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血液,補充前線兵力。

據抗戰後的統計資料,黃埔生在戰後倖存者僅1萬1000多人。犧牲率高達95%,其中少將以上陣亡將領就達100多人。

隆桂銓,被譽為黃埔軍校抗戰犧牲第一人。1937年8月12日夜,南口戰役中,國軍第89師師長王仲廉下令,由第529團團長羅芳珪親自率領第3營的第7、第9連,向南口鎮陣地的日軍(土旦)克部隊發起逆襲。第7連連長就是隆桂銓。他和戰士們全身掛滿手榴彈,毫不猶豫地沖向日軍坦克。在激戰當中,隆桂銓壯烈犧牲,他畢業於黃埔七期武漢分校,湖南人,時年25歲,是抗戰8年間犧牲的黃埔第一人。

隆桂銓所屬的國軍第89師,本在綏遠駐守。全師官兵1萬4000多人,主要作戰武器是步槍、輕重機槍、手榴彈等近戰武器。因為大戰在即,全體官兵在整訓期間,精神振奮。在某次校閱當中,第529團一名排長因成績落後,當即舉槍自殺,可見氣氛的嚴肅認真。

在南口戰役中,僅第89師就陣亡1948名將士,眾多的青年英雄的犧牲和付出,使得從8月7日至8月26日,日軍始終未能攻克居庸關。多年後,師長王仲廉仍自豪地寫道:我軍各部均有堅守陣地決心,雖死傷枕藉,血肉橫飛,亦誓不放棄,此為南口戰役之特點,堪以告慰國人者。

南口戰役國軍司令官是黃埔一期畢業的湯恩伯,著名記者范長江在《大公報》上寫道:他因為日夜操勞的結果,瘦的不成樣子,兩隻眼睛深深地凹入,整個身體剩下了皮包骨頭……已半月未曾得一安眠機會,整天和電話、地圖接近,時時注意敵人一尺一寸的移動。

這場戰役,國軍以傷亡3萬3000多人,打死打傷鬼子兵1萬5000多人。身為最高統帥的蔣介石,在日記當中稱:居庸關我軍固守未退,堅守半月,足寒敵膽,而予懲創;湯恩伯真是罕世之名將也。

有人做過統計,1936年第10期黃埔同學畢業後分派到部隊,經淞滬抗戰和南京會戰後,僅僅數月里已傷亡過半。

另一份統計表是,1937年9月,黃埔軍校昆明分校第11期同學,被分配到第58軍的有117人。經過1938年長沙三次會戰,陣亡同學達60餘人。戰鬥之激烈、悲壯,由此可見一斑。

同一時期,在北方進行的忻口戰役中,畢業於黃埔四期的林彪取得了平型關大捷,消滅日軍約1000人。在整場戰役中,國軍在黃埔系的高級將領如衛立煌、李默庵、彭傑如、劉戡、陳鐵和李仙洲等人,以及其他國軍部隊指揮下,激戰20多天,打死打傷鬼子兵1萬多人。

毫無疑問,黃埔軍校撐持著中國的抗戰。1965年8月15日,日軍戰敗20周年之際,日軍退役中將吉田在東京發表文章說:中日之戰,日軍之敗是由於統帥部對中國20餘萬受過黃埔教育之軍官的英勇愛國力量,未有足夠的估價。

這番話,是有客觀事實做根據的。相反,如果沒有黃埔軍校所培養的這些軍事人才,如果沒有黃埔系將士在一個個戰場上的奮勇殺敵、浴血奮戰,中國的歷史有可能會被改寫。紀念抗戰,離不開紀念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作為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其影響之深遠,作用之巨大,名聲之顯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廣大黃埔師生在反帝反封建、爭取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的鬥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致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秦漢唐明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墓至今無人盜竊,竟是這麼回事!
滿清滅亡後,滿族人都去了哪裡?

TAG:周秦漢唐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