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精品是這樣誕生的

精品是這樣誕生的

一直以為作家是天生的寫手,拿起筆便文思泉湧,無需臉朝黃土背朝天,無需肩挑手抬流血流汗,也無需舞槍弄棒浴血拚殺。只需坐在桌子旁,一支煙,一杯水,一支筆,一張紙,編那故事,然後把那些字印出來,便是書,於是成為「家」。讀已故作家路遙的散文《早晨從中午開始》,驚嘆、震撼、感動一起湧上心頭,方知作家----至少路遙,遠不是我原先想像的那樣輕而易舉。

路遙創作的110萬字超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曾獲茅盾文學獎,絕對是一部名副其實的精品。《早晨從中午開始》則是《平凡的世界》的創作手記,記述了路遙在寫這部巨著的六年中所進行的「牛馬般的勞動」。該書與其說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拿命拼出來的。

路遙創作《平凡的世界》構思的框架是3部,6卷,110萬字,人物近百人,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他把這個工程看作一次「賭博」,其「賭注則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

動筆前,他用了三年時間,以極其嚴謹、科學、紮實的態度進行著浩繁得難以想像的準備工作。

……首先是一個大量的閱讀過程。有些書是重讀,有些書是新讀。其間我曾列了一個近百部的長篇小說閱讀計劃,後來完成了十之八九。同時也讀其他雜書,理論、政治、哲學、經濟、歷史和宗教著作等等。另外,還找一些專門著作,農業、商業、工業、科技以及大量搜羅許多知識性小冊子,諸如養魚、養蜂、施肥、稅務、財務、氣象、曆法、造林、土壤改造、風俗、民俗、UFO(不明飛行物)等等。那時間,房子里到處都擱著書和資料,桌上、床頭、茶几、窗檯、甚至廁所,……

由於這部書的內容將涉及10年間中國城鄉廣泛的社會生活,他找來了這10年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一種省報、一種地區報和《參考消息》的全部合訂本,算起來有1825份報紙。

我沒明沒黑地開始了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一頁一頁翻看,並隨手在筆記本上記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認為「有用」的東西。工作量太大,中間幾乎成了一種奴隸般的機械性勞動。眼角糊著眼屎,手指頭被紙張磨出了毛細血管,擱在紙上,如同擱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後掌繼續翻閱。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把這件惱人的工作做完。

路遙寫《平凡的世界》時已經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小說《人生》極其改編的電影曾產生轟動效應,一時輿論沸騰,可見他有豐厚的理論和知識的蘊積。但他在進行新的創作前,仍然做了大量吸收營養的工作,近百部長篇小說和包羅萬象的知識性讀物,該花費多少時間和心血。

閱讀工作完成後,他又進入另一個更大規模的基礎工程----深入生活。他奔波於鄉村城鎮、工礦企業、學校機關、集貿市場、國營、集體、個體;上至省委書記,下至普通百姓,能接觸的都接觸。

就這樣,他腳踏實地、廢寢忘食地進行了三年的前期準備,為隨後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讀過《平凡的世界》,書中對城鄉社會生活的揭示之深刻,對人物、故事的描寫之生動,如果沒有深厚的理論和知識積累,沒有對現實生活的深入了解和切身體驗,是不可能達到的。

投入正式寫作之後,路遙的全部精力和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寫、寫、寫,其間心力和體力經受著酷刑一般的折磨。

路遙寫作每天延續到凌晨2點到3點,甚至天亮,稍事休息,中午又投入寫作直到第二天凌晨。寫作緊張時沒有時間正點吃飯或者忘記吃飯,有時一天只吃一頓,而且常常拖到晚上10點左右。體力和精力都運轉到了極限,有時累得頭也抬不起來,胸脯隱隱作痛,眼睛發炎。「每一次走向寫字檯,就好像被綁赴刑場;每一部作品的完成都像害了一場大病」。第二部完成時,身體已經虛弱得力不從心。

抄改稿子時,像個垂危病人半躺在桌面上,斜著身子勉強用筆在寫。幾乎不是用體力工作,而是純粹靠一種精神力量在苟延殘喘。

稿子完成的當天,我感到身上再也沒有一點勁了,只有腿和膝蓋還稍微有點力量,於是,就跪在地板上把散亂的稿頁和材料收拾起來。

終於完全倒下了。

在那些苟延殘喘的日子裡,我坐在門房老頭的那把破椅子里,為吸進去每一口氣而拚命掙扎,動不動就不省人事,嘴角上像老年人一樣吊著骯髒的涎水。……作家往往就是這個樣子。這是一種並不瀟洒的職業。它熬費人的心血,使人累得東倒西歪,甚至像個白痴。

就是在這樣的掙扎中完成了小說的第二部,人已奄奄一息,再也無力繼續寫作,不得不尋求中醫給予治療和調理,身體漸漸有所復元。接下來的是第三部,但路遙當時的身體狀況根本不能勝任繼續工作。但他沒有停步,他的心潮又開始澎湃起來,又接著拚命,他感覺「這將是一次帶著腳鐐的奔跑」。「春節前一個星期,幾乎在虛脫的狀況下,終於完成了第三部的初稿」。

幾年來,我第一次認真地在鏡子里看了看自己。我看見了一張陌生的臉。兩鬢竟然有了那麼多的白髮,整個臉蒼老得象個老人,皺紋橫七豎八,而且憔悴不堪。

我無論如何沒有想到,《平凡的世界》竟然是這樣誕生的。即使沉重的體力勞動也未免能把人摧殘到如此死去活來,何況路遙當時還不到40歲,一個身強力壯的陝北漢子。

在創作《平凡的世界》中,路遙還同時忍受著孤獨的折磨。為了逃避干擾以便全身心投入工作,他的第一部初稿的寫作是在深山老林一個偏僻的煤礦醫院進行的,第二部的寫作是在黃土高原一個十分偏僻的小縣城的武裝部找了一孔很小的土窯洞里進行的,寫第三部才搬到榆林賓館。

多少天里,沒和一個人說過一句話,白天黑夜,一個人孤零零地呆在這間房子里。……

1988年元旦如期來臨了。

此時,我仍然蟄居在榆林賓館的房間里天昏地暗地寫作。……

一種無言的難受湧上心間。這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親愛的女兒。在這應該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裡,作為父親而不能在孩子的身邊,我感到深深的內疚。

我又一次震驚----作家是孤獨的,他們孤獨地熬夜,孤獨地思索,孤獨地爬格子,孤獨地旅行。只有孤獨才能給作家以良好的創作心境,喧鬧的塵世難以迸發思想的火花,作家註定要孤獨,作家必須耐得住孤獨。而孤獨的精神痛苦往往比物質的匱乏更難以忍受。

我一直認為,幸福和快樂,是一種主觀感受,並無客觀的、確定性的尺度。對同一個狀態,有的人感到幸福,而有的人卻感到痛苦;因而追求幸福的途徑也不同,有的人視不勞而獲、物質享受為幸福,而有的人卻視工作及其取得成果為幸福。這不同的感受和追求,反映了兩種不同的人生價值觀。那些一日三餐靠速食麵或麵包過日子的孤獨的學者或科學家,他們苦苦追尋著一個人生的目標,在艱辛的創造性工作中獲得最大的快樂和幸福。路遙同樣如此。他的110萬字的巨著《平凡的世界》獲得巨大成功,他說,「我為自己牛馬般的勞動得到某種回報而感到人生的溫馨」,「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會活得更為充實」。當他完成了整部作品的初稿進入最後的抄改工作時,他的感受是「就像一個判了徒刑的囚犯,在激動地走向刑滿釋放的那一天」。當他對初稿的抄改畫上最後一個句號時,在衛生間的鏡子前「看見自己淚流滿面,索性用腳把衛生間的門踢住,出聲地哭起來」----他太興奮、太激動了。

在我的一生中,需要記住的許多日子我都沒能記住,其中也包括我的生日。但是,1988年5月25日這個日子我卻一直沒能忘記----我正是在這一天最後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創作。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路遙對事業的追求達到了忘我的程度。他象個聖徒把文學當成朝聖與尋夢,以宗教般的虔誠和執著進行著創作活動。他又象那位馬拉松的士兵,拼盡全身的力氣奔跑到目的地微笑著倒下了,留下的是勝利的喜悅。毫無疑問,路遙的創作是艱辛和痛苦的,而在這艱辛和痛苦中寫成的傑作影響了千千萬萬讀者尤其年輕讀者,有些人甚至感謝路遙給他們「指點了迷津」,因此路遙又是幸福和快樂的。

遺憾的是路遙英年早逝,年僅42歲就走完了人生旅程。

嗚呼!路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車圖文 的精彩文章:

TAG:牛車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