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追尋璀璨重器的路途上,我們從未停下腳步

在追尋璀璨重器的路途上,我們從未停下腳步

2018年龘藏夏季拍賣會廈門站線下巡展已於今日結束,現場氣氛十分熱烈,讓我們一起跟隨照片來感受下吧~

沒能去到廈門的藏友們也不要遺憾惋惜,7月18日—7月19日,線下巡展第二站——上海站即將開啟,精美藏品,等待您親臨品鑒~

上海巡展預告

觸地降魔—佛教藝術品專場」將於7月25日—7月27日正式開始,拍品搶先看~

元代大威德金剛

三面護法鐵芯金剛钁

尺寸:高約 32.5cm,寬約 5.5cm

年代:元代

風格:西藏

質地:合金銅、天鐵

初見即被震撼,真的完完全全的頂級法器,因為這麼多年見到這個級別的法器沒有幾次,尤其這種早期的、實修的、頂級的、一般開價都近百萬。大威德金剛钁少之又少,三護法面刻畫霸氣十足,這樣的金剛钁級別之高,舉世無雙,龘藏拍賣至今僅見唯一一把元代的大威德金剛三面護法金剛钁。懂與不懂沒關係,都不要錯失,因為龘藏拍賣至今就出現了一把,物以稀為貴,買到肯定物超所值,未來龘藏會給你一個驚喜。罕見的題材、別樣的材質、潤熟的銅殼、渾厚的包漿、還有握在手裡的力道感等等,真的能把這些優勢集於一身的護法神器,實在是太牛了!

此钁頂端為憤怒三面護法像,表情忿怒威嚴,象徵一切世俗慾念被無情破除,冠連髮絲,結一高髮髻。正面大威德金剛開臉生動藝術性極強;三目圓睜,彷彿在怒視世間一切惡障,兩腮高高鼓起,肌肉突出有力,雙唇怒張,露出獠牙,非常霸氣,形象刻畫極為畏怖,讓人不寒而慄。可見其驅邪降魔一心護法之決心與得到大成就而擁有的無邊的法力,實為不可多得的佳作。材質和顏色的對比使整件法器看起來更加靚麗別緻,霸氣十足。天鐵鐵芯貫穿、鏤空技藝的嫻熟,絕非出自一般工匠之手,飽含藏傳佛教文化精髓。

手柄處由對稱的「漢式凸結」和蓮台組成,內部做鏤空處理,十分罕見,不過這種巧妙地鑄造方式也使得整件法器雖重卻毫無笨拙感。接下摩羯刻畫更是傳神,雙目圓瞪,眉宇間彷彿可見神威,向上翹起的嘴與伸出的尖銳钁身完美結合,把堅硬的棱韌凸顯得更具力量,非常霸氣。三刃钁身則代表對三世和三界的控制,極其鋒利。整件大威德金剛護法金剛钁尺寸不小,刻畫威武剛猛,身形敦實有力。而銅、鐵兩尊種不同材質的鑄造,同材質交叉使用,在古代工藝難度極大。不同的金屬色澤,錯落有致,體現工匠相當成熟的技巧,實為不可多得的藝術佳作。兩種材質形成顏色和質感的強烈對比,別具特色,分量沉重,霸氣十足,而且此金剛钁十分稀有難得,可謂精品,值得珍視。

十七世紀白勝樂金剛隨身佛

尺寸:高約 3.8cm,寬約 2.8cm

年代:17 世紀

風格:西藏

質地:黃蠟石

此處的勝樂金剛即是無上瑜伽續部母續的重要本尊之一,也是西藏密宗的五大本尊之一。勝樂金剛教法的全面傳入和大量用於修行實踐是在公元十一世紀前後,即藏傳佛教後弘期。目前在藏地各教派中傳承的勝樂金剛教法,其法脈源頭皆出自印度大成就者魯伊巴。歷史上,其漢文名稱還有勝樂金剛、勝樂王佛、上樂王佛和六十二佛等不同漢譯。

白勝樂金剛,又稱白上樂金剛、白上樂王佛,是上樂金剛的變化身之一。此尊造像不僅是非常罕見的白勝樂金剛,又是西藏特有的黃蠟石雕刻而成,更是難得。一般的白勝樂金剛雙手應在明妃背後雙手交叉各持一個甘露長壽寶瓶,但是此尊勝樂金剛確實雙手共捧一個寶瓶,這也是此尊造像比較少見的一點。明妃雙手緊緊抱緊勝樂金剛,呈雙修像,象徵慈悲與智慧的結合。主尊一面二目,眉目緊鎖,表情不怒自威。結跏趺而坐,寶冠、髮髻、瓔珞釧環等都是典型的 17 世紀西藏風格。仰覆式束腰蓮瓣,穩重大方,上沿飾精美連珠,蓮瓣飽滿圓潤,處處都顯示了一種華貴與大氣的風範。身體兩側宛轉飄揚的帔帛以及身後熊熊燃燒的般若烈焰,使其頗具動感。材質為天然黃蠟石,年代久遠已經包漿渾厚、磨損自然、光澤如玉,極具滄桑感。此尊最妙之處在於,尺寸極小,僅高寸余,卻比例精確,工藝精湛,主尊的牙齒在高倍放大鏡下都清晰可見。因尺寸小巧,雕刻難度極大,稍微失誤就得重來,不知道當時的匠人用了多少次精雕細琢,才成就這樣一尊美品。

在我看來,這其中每一次雕琢就是一劫,一塊頑石,受盡千萬刀、經歷千萬劫,方才得道成佛,與雕刻匠人的技藝和智慧相融合,便成了這受世人頂禮、萬人膜拜的白勝樂金剛。再者,此尊 17 世紀罕見白勝樂金剛題材少見,材質罕見,是一尊非常難得的隨身佛,同樣材質和雕工的黃蠟石雕造像只在布達拉宮收藏有一些(圖 1 至圖 5),在市場上流通極其稀少。而且在造像背後還有珍稀的甘露丸裝藏,迎請之後具有延壽消災等現世利益,隨身供奉珍藏功德無量。

十四至十五世紀

尼泊爾馬拉王朝財續佛母

尺寸:高約 17cm,寬約 14cm

年代:14-15 世紀

風格:尼泊爾馬拉王朝

質地:銅鎏金

參閱:

1.Pratapaditya Pal《尼泊爾藝術》封面

2. 陳百忠《財神總集》P55

3. 香港保利 2015 年春拍,Lot:3502,14 世紀銅鎏金財源佛母,成交價:RMB 731,600

4. 北京東正 2014 年春拍,Lot:0429,14 世紀銅鎏金財續佛母像,成交價:RMB 460,000

5. 北京保利 2016 年春拍,Lot:9371,15-16 世紀銅鎏金財續佛母,成交價:RMB 437,000

此尊財續佛母造像呈現單面六臂的形象,此種儀軌在尼泊爾地區傳播極為廣泛,早期尼泊爾地區的佛教儀軌文集中也可以找到與之完全對應的形象。佛母以 16 歲少女的靚麗面容示現,遊戲坐於蓮台之上,右足踏一株清凈月蓮、左腿盤曲、身體呈折姿,婀娜動人;六臂分別持如意珠、珠寶串、蓮花、般若經書、麥穗以及寶瓶,象徵著其布施、物質豐饒、精神圓滿等種種屬性。此件作品,很好地詮釋了尼泊爾加德滿都地區金屬造像的瑰麗與動人。佛母面容清麗、神態安靜平和,長而彎曲的眉線以及狀如鷹喙的鼻子是紐瓦爾造像傳統中最為典型的表現之一;頭冠、瓔珞等細節部分顯得極具裝飾效果、在輔以寶石鑲嵌後,使得作品整體具備富麗堂皇的視覺感受,此類工藝也一直是尼泊爾藝術最為凸顯的特色;造像腰身婀娜、胸部堅挺,肢體則恰如妙齡女子般頎長柔軟,六隻手臂自身側次第探出,在顯得充滿張力的同時,也進一步映襯出女性豐腴性感的軀體之美。若將此尊造像輕輕捧在手中,便可以感受到其沉穩莊重的氣質,厚重的胎體是尼泊爾造像中最為引人入勝的部分,而在此件作品中,我們也很難找到漏鑄、沙眼等常見的技術缺陷,紐瓦爾藝術家出眾的鑄造技藝在此處展現地淋漓盡致。

值得注意的是,此件作品滄桑的表面狀態顯然與西藏地區所見到的大多數古代銅鎏金佛像不同,這說明其一直在尼泊爾地區接受傳統「洗沐儀式」的供養,這種儀式源於古老的印度教習俗,信徒們將紅色的天然礦物粉末與鮮花、牛乳等物混合,一遍遍地塗抹於神像表面,久而久之便使得造像鎏金退失,並在表面形成沉鬱古樸的包漿,而這種狀態也幾乎成為判斷純正尼泊爾造像的一項指標。通過造像頭冠、蓮瓣形制、以及略顯嬌媚的五官等細節處可以斷定,此件作品的鑄造時間為 14 至 15 世紀。事實上,自 15 世紀後,因加德滿都地區政治局勢的多變,喜馬拉雅地區的藝術中心由尼泊爾轉向西藏,訓練有素的尼泊爾匠人也更多的供職於西藏的寺廟及施主們。因此,在尼泊爾本地已很難再見到如此高品質的造像作品。整體來說本件財續佛母為 14 至 15 世紀尼泊爾造像的優秀之作,做工精緻,氣質高雅,神韻萬千,是同類作品中的佼佼者,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唯一傳世十三至十四世紀

尼泊爾紅銅鎏金五股隨身金剛杵

尺寸:高約 6.9cm,寬約 2.3cm

年代:13-14 世紀

風格:尼泊爾

質地:紅銅鎏金

始於約 1200 年的馬拉王朝是尼泊爾古代的重要時期。馬拉王朝獨特的建築和造像藝術是尼泊爾傳統文化的象徵,特別是最為大美的 13 至 14 世紀中由紐瓦爾工匠們所製作的早期馬拉王朝的佛教藝術品,對後世喜馬拉雅藝術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此件忿怒五股金剛杵就誕生於 13 至 14 世紀的尼泊爾佛教藝術最為鼎盛的時期,杵的側股飽滿犀利,且並未與中股相連,以極短的距離極大的收縮比例呈現出完美的力度,顯得凌厲而霸氣,通常收藏界將此類金剛杵都稱為忿怒杵。中股健勁有力,稜角分明,線條剛硬犀利,雄渾厚重,杵的中股帶工,雕刻有幾何形紋路,代表著壇城,在佛教中,壇城是表達佛世界精華的地方,當我們手握他亦可獲得大樂與空行的智慧。摩羯呈龍形,長吻捲曲,上吻長於下唇,龍角彎曲內卷,耳小直立,鬣發飄於腦後,整體造型威猛凌厲。

此杵的蓮瓣銳利飽滿、精緻舒展。蓮台連珠紋飽滿渾圓,中脈的左右還有一層細密的連珠紋,雙層連珠紋的設計在空間上極大地拉伸了整把杵的層次感,也使得蓮瓣看起來更有力度。中脈渾圓飽滿,突出中股和側股的粗壯與力度,實乃疏密有致,簡而得體,繁而有度。此杵最大的特點就是尺寸小巧,非常方便隨身攜帶,也是目前所見的唯一的此種制式的隨身小杵!或許制杵匠人的首創,體現了該時期工匠的浪漫情懷。整體磨損到位,呈現出完美舒服的皮殼,脫落的鎏金錶層下,是泛著紅光的合金紅銅,銅質精純光澤明亮,典型源自尼泊爾的作品,目前唯一傳世的一件尼泊爾隨身金剛杵,堪稱一件真正的護身極品。

十四世紀銅鎏金釋迦牟尼

尺寸:高約 13.5cm,寬約 11cm

年代:14 世紀

質地:銅鎏金

風格:西藏

來源:北京古天一 2017 秋拍,Lot4058,14 世紀釋迦牟尼佛

參閱:1. 香港佳士得 2016 春拍,Lot0303,14 世紀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成交價:RMB 19,810,320

2. 北京保利 2016 年秋拍,Lot5062,14 世紀釋迦牟尼,成交價:RMB 7,130,000

3. 北京翰海 2008 年春拍,Lot1784,14 世紀釋迦牟尼,成交價:RMB 5,600,000

4.《喜馬拉雅 : 一段美學冒險》,作者 : 普拉塔帕迪亞 . 帕爾,12 世紀佛陀與其協侍,西喜馬拉雅,棉布礦物顏料,107 x 80 厘米,普利茲克舊藏(圖 1、1-1)

5.《佛陀之鏡 : 西藏早期人物畫像》,作者 : 大衛 .P. 傑克遜,藥師佛及其協侍,1410—1425,71 x 61 厘米,邁克 .J 和皮塔 . 邁克科米克舊藏,出版 : D. 傑克遜 2009, 編號 3.50; D. 傑克遜 2010, 圖片 7.11(圖 2、2-1)

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帘的這尊釋迦牟尼佛像就是 14 世紀西藏中部受到東北印度和尼泊爾地區造像影響,同時又融入了西藏當地的審美,採用一種兼容並蓄的鑄造方式,讓其成為完滿表現的傑出典範。

釋迦牟尼佛身著袈裟,螺發,肉髻,右手施觸地印,左手結禪定印,全跏趺坐於蓮座上,座前橫置金剛杵,暗示佛坐於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成道的場景。此尊釋迦牟尼佛面部特徵帶有印度風格的痕迹,雙眉細長高挑,與鼻脊相連,眉間有白毫,雙目垂視,眉眼間還可以看到同時期夏魯寺造像的影子;兩耳比例較大,耳上有松石鑲嵌的花瓣式裝飾,嘴角微微揚起,面容溫和慈悲,仿若向世人傳播信心和智慧。身姿纖細而挺拔,胸挺背直。著袒右式袈裟,袈裟上裝飾紛繁複雜的田相紋飾,田相之間採用兩條凸起的線條相互分割。袈裟上下衣襟均裝飾有兩條平行的連珠紋作為衣襟裝飾,紋飾雖簡潔,仍可見工藝精湛。袈裟一角搭於左肩,簡潔中凸顯典雅的工藝。上身身體比例顯著偏寬,彰顯了這一時期造像偏強壯的特徵。像下蓮座為常見的仰覆蓮式蓮座,蓮座上下邊緣飾以整圈的連珠紋,蓮座整體為三角形,蓮瓣瘦削細密,上下一一相對,排列極為密集,像正後方蓮瓣予以省略處理,具有明顯的 14 世紀西藏造像風格特點。

此像胎體厚重,鎏金明亮,金色飽滿,雕塑技藝洗鍊簡潔,生動傳神,神態威嚴莊重,氣質十分高貴,品相極佳,具體呈現出當時西藏地區輝煌燦爛的藝術成就與塑像鑄造工藝,為可遇不可求的精品佳作。

十三世紀

尼泊爾馬拉王朝大銅鈴

尺寸:高約 52cm,寬約 36.5cm

年代:13 世紀

風格:尼泊爾馬拉王朝

質地:合金銅

參閱:

1. 加德滿都塔萊珠女神(Taleju)廟的大銅鈴

2. 尼泊爾寺廟銅鈴

3. 尼泊爾寺廟銅鈴

眼前這隻造型優美、體型碩大的銅鈴來自遙遠的喜瑪拉雅山南麓的尼泊爾加德滿都谷地。這隻大銅鈴整體上分為鈴鈕、鈴身、鈴舌三部分。我們先來看看鈴鈕部分,鈴鈕像是一個拱形的城門,鈕壁寬厚結實;頂部鑄成圓形,打磨光滑,形似摩尼寶珠,其下以花葉承托;鈕孔的邊緣飾以碩大的連珠紋,鈴鈕兩側以浮雕的大鵬金翅鳥裝飾。大鵬金翅鳥蹲踞式的雙腿,展開的雙臂和雙翼,和頭頂的日月皆清晰可見,生動傳神。鈴鈕下方有盤口束腰的銅柱與鈴身相聯。銅柱上下各有一周連珠紋裝飾,上方連珠碩大,下方連珠細小。第二部分是鈴身分部,鈴身頂部裝飾一周蓮瓣,蓮瓣細小飽滿,排列緊湊,與 13 世紀時期馬拉王朝造像上的蓮瓣十分相似。鈴身上部為圓筒形,下方呈喇叭口。鈴身由上到下有三道凸起的弦紋裝飾,上方弦紋凸起較高,上下飾以花葉紋;中部弦紋凸起相對低緩,其上方飾以碩大的花葉紋;最下方凸起的弦紋與前兩者相比更寬,中部和下方兩道弦紋之間飾一周尼泊爾文,應為咒語或祈願文。第三部分是繫於內腔頂部銅環之上的鈴舌,鈴舌似為鐵質,下方亦有圓環。若銅鈴懸掛於高處,圓環上系以繩索,搖晃繩索,鈴舌便撞擊鈴壁以發出聲響,設計極為巧妙。

在尼泊爾地區的廟宇中,這種形制的大銅鈴時常可見。最為有名的當屬加德滿都谷地塔萊珠女神(Taleju)廟的大銅鈴(圖 1)。塔萊珠女神廟主要供奉塔萊珠女神,塔萊珠女神就是印度教中杜爾加女神(Gurga)的尼泊爾名字,杜爾加是濕婆妻子帕爾瓦蒂作為戰神時的形象。14 世紀尼泊爾國王將塔萊珠女神奉為王室女神,他們相信,王位的力量來自於這位女神,失去了塔萊珠女神的保佑,他們將失去王位和王國。塔萊珠女神廟緊鄰克亞斯林神廟,建於 1737 年。這隻大銅鈴據說是由國王賈亞 ? 蘭吉特 ? 馬拉(Jaya RanjitMalla)鑄造,原本用於遭到敵入侵時召集市民,後用於召喚人們前往塔萊珠神廟祈禱。

相比之下,塔萊珠女神(Taleju)廟的大銅鈴表面光素無紋,下方祈願文或咒語為鑄後印刻。而龘藏這隻大銅鈴表面圖案豐富且精美,下方祈願文或咒語為一體鑄造而成,而且年代更早。此外,還有另外兩隻尼泊爾地區寺廟中的銅鈴(圖 2、圖 3)可與龘藏這隻精美的銅鈴相參照。這兩隻銅鈴形制、年代相同,為同一水平作品。其鈴身表面沒有花紋,上下皆有祈願文或咒語,文字也為一體鑄造,但線條結構稍顯獃滯僵硬,不如龘藏鈴身文字靈動自如,相形之下,高低立判。

此外,龘藏此次夏拍的這隻精美的銅鈴,器表紅斑綠綉極為自然,鈴身色澤瑩潤,寶光內涵,非百鍊之精銅不可為之。從鈴鈕、銅鈴口沿可以看出,銅鈴胎體厚重,所費不貲。敲之,鈴聲恢弘肅穆、雄渾厚重、回蕩千里。我們難以確知,千百年來有多少人被它的聲音所警醒,又有多少人被它的聲音所激勵,完成了由迷至覺、超凡入聖的成就之路。

十三世紀

銅鎏金帕拉風格空行母

尺寸:高約 11.5cm,寬約 11cm

年代:13 世紀

風格:帕拉風格

質地:銅鎏金

參閱:龘藏 2018 年春拍,13 世紀銅鎏金嵌銀紅財神,成交價:RMB 356,666

此尊頭戴小三葉冠,面龐圓腴,眼瞼微開,甜美俊秀。戴圓形大耳環,耳上有扇形冠結。上身赤祼,胸前戴項圈,斜掛一條連珠紋項鏈,穿戴臂環、手訓,其中瓔珞和臂環上鑲嵌銀絲,天衣上折皺和造型飄逸顯示出了絲質衣服的輕柔感,展現出工匠高超的創作水準。胸脯厚實,四肢粗壯,身體健碩,充滿力量,左手前於托嘎巴拉碗,右手併攏在高舉,好似在空中揮舞。下身著短裙,左展姿立於蓮台之上,下承單層式蓮花座,蓮座上緣飾連珠紋,蓮瓣短小飽滿,排布細密,瓣端微微翹起,形制規整。造像的銅質細膩堅實,空行母的胸前的瓔珞處嵌以大塊綠松石,極大地增強了造像的表現力,更顯生動、華麗。

從藝術風格上講,這尊空行母像應該出自西藏西部古格王朝故地。尤其是他那耳際突出、十分誇張的扇形冠結;以及圓潤的、瓣端翹起,層次豐富的蓮瓣,還能看到明顯的帕拉遺風。這都與阿底峽大師在西藏西部進行復興佛教的上路弘法活動有關,阿底峽大師應西藏阿里古格王益希沃之請,於 1042 年來到阿里,1045 年來到衛藏,在桑耶、拉薩、葉巴、聶塘等地弘法十年。阿底峽大師原為東印度超戒寺住持,入藏弘法之後,在其影響下其故鄉東印度地區的寺院即成為藏中地區信眾求法的首選之地,兩地交流頻繁。東印度帕拉風格的美學傳統對西藏佛教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6 世紀西藏史學家巴俄祖拉陳瓦在阿底峽傳記中有記載稱,阿底峽在衛藏的九年期間曾經多次的向其祖寺超戒寺委託製作造像唐卡。

這尊空行母造像即是這種藝術風格影響之下的傑作。其工藝精美,合金銅材質,銅質細膩瑩潤。如此精美的作品市場上鮮有能與其媲美者,在今年龘藏春拍上有一尊成交價為 35.6 萬的 13 世紀的紅財神(圖一、二)與本尊空行母相比較,會發現兩尊造像不論是尺寸,胸前鑲嵌的松石,瓔珞的製作,造像的站姿和頭部等細節的處理都幾乎一摸一樣。這兩尊造像極有可能是同一時期、同一工坊、同一批次的作品,如今在拍賣市場上能見到此類型的造像作品已經非常難得。整體而言此次龘藏夏拍的這尊造像,風格特徵典型、工藝細膩精湛,形象俊美,尤其是其華麗的鑲嵌更是無與倫比,有著極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

七至八世紀

斯瓦特地區觀音菩薩

尺寸:高約11.5cm,寬約7.0cm

年代:7-8 世紀

風格:斯瓦特

來源:北京保利 2015 年秋拍,Lot8006,7-8 世紀觀音菩薩,成交價:RMB 977,500 (附帶原始發票,如圖 )

參閱:

1. 香港邦瀚斯 2016 秋拍,Lot0105,斯瓦特河谷,六 / 七世紀銅錯銀觀世音菩薩像,成交價:RMB 2,779,320

2. 北京翰海 2008 年春拍,Lot1841,7-8 世紀蓮花手菩薩,成交價:RMB 3,136,000

3. 北京保利 2014 年秋拍,Lot6674,7 世紀蓮花手觀音,成交價:RMB 1,150,000

4.《藏傳佛教金銅造像圖典》文物出版社,第 20 頁

此尊造像藝術的風格明顯,是斯瓦特地區成熟期的造像藝術的產物。造像整體藝術風格氣勢磅礴,細膩圓融,莊嚴靜穆。這種皆具雕塑風格性的特徵足以顯示了當時斯瓦特造像藝術的成熟時期所產生的造像藝術的魅力。在承繼了犍陀羅造像藝術的精華,斯瓦特藝術逐漸發展出了獨具特色造像風格,這種風格的重要性即體現了其最早以銅為載體的造像的出現,在世界雕塑造像藝術史上有空前的重要意義。

造像呈跏趺姿態坐於寬厚混闊且圓融飽滿的蓮花座上,造像同樣顯出了博大圓融的雕塑氣勢,整體觀來靜穆高尚,體現了當時藝術創造者在通過造像藝術的深邃而精準的傳達了佛教內涵對世人的照攝力量。造像頭部圓實,髮髻華麗細膩的刻畫,把簡練華滿的面部烘托為入人眼帘的主要視點,足見雕塑製造藝術的高妙之處,刻畫飽滿而清晰貼切的五官,傳神而自然的眼神是對觀者的一種觀照。收斂而內蘊的唇部,顯露的微笑,一種祥慈之美自然流露,可見雕塑師的高超表現。頸帶珠圈,自然貼體,在平實的軀體上略顯裝飾的美感。與腕部的裝飾相互照應;其薄衣貼體、U 型波紋線條流暢、優美,左手持寶塔,右手施與願印。腹部的微微起伏與衣裙的褶皺有一種律動的美感,坐姿端詳穩重。斯瓦特風格造像最特殊之處在於其獨特的蓮花座和方台樣式。由本作中可以見到單層覆蓮瓣,蓮瓣極為寬大飽滿,顯大氣雄健之風;方形台座呈長方形,左右各飾一隻小獅,憨態可掬,這些都是斯瓦特風格的典型特徵。值得注意的是此尊造像後背的裂紋是由於環境變得乾燥佛像內部范土鼓脹所致,從裂紋的狀態可以看出是由內而外產生的,而並非後期的人為損壞。

整體觀來,此尊造像藝術足以涵括斯瓦特造像藝術的藝術精華所在,是當時造像藝術成熟時期所出現的極具代表性的造像藝術,其在斯瓦特造像藝術史上乃至世界造像藝術的風格與藝術性都具有典型的意義。2017 年春季廣州華藝重磅推出的一尊7 至 8 世紀的斯瓦特思維觀音像以 RMB 10,000,000 的成交,同時在龘藏 2017 夏季拍賣和 2018 年春拍上,一尊 8 世紀斯瓦特彌勒佛和一尊 7 至 8 世紀斯瓦特釋迦牟尼佛也分別以 RMB 1,270,000 和 RMB 1,350,000 成交。這意味著,國際和國內市場對於斯瓦特造像始終高度關注和垂青。那麼龘藏此次夏拍的這尊古意盎然的 7 至 8 世紀斯瓦特地區觀音菩薩帶領我們見證了當時這一個古老佛國之精妙工藝與虔誠之心,於這次出現在龘藏的季度拍賣上更顯得難能可貴。再加上其來源清晰、傳承有序,藝術水準與龘藏拍賣過得幾尊過百萬的斯瓦特造像有過之而無不及,絕對值得各位藏家的重點關注。

十八世紀三世章嘉活佛

尺寸:高約 23cm,寬約20cm

年代:18 世紀

風格:西藏宮廷

質地:紙漿夾紵, 錦緞衣著

參閱:

1. 雍和宮大殿主雕像宗喀巴大師(圖 1)

2.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純金宗喀巴大師雕像(圖 2-1、圖 2-2)

3. 首都博物館藏紫金利瑪宗喀巴大師雕像(圖 3)

4. 雍和宮博物館三世章嘉唐卡及佛像(圖 4-1、圖 4-2、圖 4-3)

重要說明:特此,欣喜,為本尊造像攥刻《三世章嘉活佛》法像一枚,贈予有緣人;頂禮三世章嘉活佛。(圖 5-1、圖 5-2、圖 5-3、圖 5-4)

此尊造像出自名門,應為宮廷遺珍(參閱一)與北京雍和宮大殿主尊宗喀巴大師造像表現手法如出一轍。推測乾隆年間,為三世章嘉活佛所塑雕像,應為金、銀、銅、鐵、木、夾紵等材質表現,此尊造像的寫實度以及藝術美感的表現手法為之精美震撼,活靈活現的如同大師本尊本人所坐眼前。從衣裝裝裱推測此尊造像應出自宮廷,歷經三百年之久保存至今,實屬不易。(參閱二)金宗喀巴造像(清 / 乾隆)是六世班禪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從西藏來京為乾隆皇帝七十萬壽祝壽時進獻一尊精美的宗喀巴大師像,後清宮仿照六世班禪所獻之像用黃金成造此像。與此相比,除材質外,此造像如出一轍。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尊三世章嘉像寫實入微,做工考究,以紙漿夾紵工藝製作完成,並以織錦綢緞精心裁製合體僧服,內外錦料、色澤、層次有別。面部飽滿,呈現中年之態,五官細節填充顏色,目光澄靜,神態自若從容。內著坎肩,外覆通肩袈裟,坎肩飾有纏枝紋,袈裟衣緣飾以如意雲紋,通體衣褶疏密有度,並體現出僧服的自然垂落和厚重質感。右手當胸作說法印,左手端托一摩尼寶瓶,五指圓潤均勻,面部及手臂施以泥金工藝,栩栩如生,儼然活佛生前慈悲尊容,整體傳遞出三世章嘉心適閑淡、平靜祥和的心境,此非上乘技藝不能為之,是當時寫實主義造像代表佳作。此像另一獨特處是專門為其製作了銅鎏金、蒙古式帽,使造像整體更加凸顯身份級別之高以及瀰漫出華貴氣派。此類特殊工藝活佛造像應為皇家御廷的佛教場所專設造像,存世較少。

此尊造像也是多年來,僅見的一尊同題材紙漿夾紵的精品造像。無論從藝術表現手法,衣著裝裱,以及寫實度,宗教價值等多方面考究,都可稱讚為獨一無二的祖師題材藝術的高超表現技法的精品造像。此造像內部保存有原裝藏,底部為原封底呈以碩大十字金剛杵形,顯示出當時製作完成後,曾經專門為此像進行過莊嚴開光儀式。

綜合國內幾位學者的意見,鑒於造像面部特徵、帽式、手印、持物以及服飾細節處理等特點,符合十八世紀造像手法技藝,傾向於將此尊造像身份歸結為格魯派三世章嘉活佛。特此,欣喜,為之篆刻《三世章嘉活佛》法像一枚,贈予有緣人;頂禮三世章嘉活佛。

十八世紀清代宮廷風格

大白傘蓋佛母唐卡

尺寸:整體高約 158cm,寬約 88.5cm;畫芯高約 77cm,寬約 55cm

年代:18 世紀

風格:清代宮廷

參閱:

1.《清宮大白傘蓋佛母信仰探析》,馬雲華,《故宮博物院院刊》,2007 年 5 期

2. 北京大羿 2017 年秋拍,Lot0247,18 世紀乾隆宮廷十一面觀音唐卡,成交價:RMB 920,000

大白傘蓋佛母的形相有一面二臂、三面六臂及千面千臂形象,和常見的千手千眼的立姿不同,此幅唐卡中是非常罕見的八臂三面九目的大白傘蓋佛母跏趺坐形象。主尊頭戴五花冠,生三面九目,中間面龐豐圓,法相莊嚴;左右二面呈極忿怒相,三目睜視,齜牙咧嘴,表情猙獰。上身軀體袒露,佩戴釧鐲等各種飾物,帔帛自兩肩繞臂垂下,主要兩臂於胸前分別持有寶傘和繩索,外展的左三手分持法輪、箭和金剛鉤,右三手分持寶幢、金剛杵和弓,手臂配置繁而不亂。全跏趺而坐在蓮花月輪之上,下身著裙,精細的線條刻划出綺麗的裝飾風格。

大白傘蓋佛母頭頂為宗喀巴大師,下方為吉祥天母,這二位分別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和格魯派的重要護法,由此可見這是一幅格魯派傳承的大白傘蓋佛母唐卡。在主尊周圍繪滿手持不同法器,身色各異的諸位菩薩像,他們勾描精準,色彩靚麗和諧,有莊嚴神聖的意蘊和典雅精細,整一協調的裝飾效果。

此幅唐卡構圖規整嚴謹、畫面施金濃重華麗、色彩濃艷明亮、尊神刻畫細膩傳神、風格優雅大方,從繪畫風格和施色上看具有清代北京唐卡繪畫藝術的鮮明特徵,是清代北京地區宮廷繪畫大師的精心力作。這幅唐卡雖然採取了西藏地區的傳統形式,表現的是藏傳佛教崇尚的題材,但是在構圖、設色、表現技法上則大量吸收了漢地藝術因素,體現了歷史上漢藏之間深度的文化藝術交融,充溢著漢藏民族的深情厚誼。雖歷經百年,但保存如新、品相一流,更兼此幅唐卡尺幅巨大、題材少有、造型罕見、保存完好,堪稱一幅極為精彩的十八世紀清代宮廷唐卡珍品,若能迎請供奉,其加持力想必十分巨大。

拍賣時間:7月26日 21:00

2018龘藏夏拍,期待您的賞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龘藏匯 的精彩文章:

龘藏甲子·超級大拍〓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TAG:龘藏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