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架、軌交橋下空間或將「超級變變變」!三個優勝方案出爐

高架、軌交橋下空間或將「超級變變變」!三個優勝方案出爐

延安高架新虹橋中心花園段,軌交3、4號線凱旋路段,蘇州河沿線引橋……還記得小布曾經徵集橋下空間的微更新設計方案嗎?市規土局說,經過專家、市級區級相關管理部門三場評審,3個優勝方案已經出爐啦!本次評審過程中,以問題為導向,以微創促提升的方案普遍獲得青睞。快來看看這些思路新、顏值高、功能強的設計作品效果圖吧

目前,優勝方案還不是實施方案哦,未來將根據場地實際深化設計,徵詢各方意見後,再形成可操作的實施方案。

蘇州河沿線引橋橋洞空間

設計任務書簡介

長寧區境內的蘇州河上四座跨河橋樑分別是:威寧路橋、古北路橋、內環高架中山西路段以及凱旋路橋,是較為典型的引橋下橋洞空間,其中既有軌道高架設施、城市高架道路,也有景觀橋。

蘇州河沿線四座橋區點陣圖

從2017年開始,長寧區對蘇州河沿線進行更新,這四座跨河橋樑是濱河慢行系統中的重要空間節點,涉及到景觀提升、空間開放和功能多元等多方面。方案徵集要求從四座橋中任選至少兩座進行設計,既要包含對橋下空間的詳細設計,也要對橋下空間的應用提出相應的策劃。

優勝方案

54號

糖蘇河

設計對象:凱旋路橋和古北路橋

設計師借用「趤馬路」(上海話「逛街」)把人們帶回舊時一種慢慢走的輕鬆姿態體驗蘇州河。讓步履匆匆的城市人也能抽空享受慢時光。

「趤」與「糖」 同音,以糖為設計主題在蘇州河的一系列跨河引橋的橋下空間藏了各種各樣的糖果盒子,等待人們在「趤馬路」的過程中逐一探索發現。空間體驗如同糖果一般給人慰藉,讓人從糖分中吸取能量再次重新出發。

方案將蘇州河跨河引橋的橋下空間歸類為市政服務段、橋底體驗段、沿河補給段(由橋起坡為起點至河岸為終點)等三個標準段進行系統化改造,又根據各個橋底不同性格賦予不同的色彩,給每座橋定製專屬的糖果盒子。

古北路橋以紅色三角彩鋼為元素,創造出一個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間。凱旋路橋以圓形彩鋼與檸檬黃色為設計元素,分別加入了藝術展覽、運動休閑、親子娛樂等功能。富有衝擊力的「糖果盒子「為橋下空間帶來了新的體驗方式,使原有的消極空間重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標準化的系統改造策略研究

古北路橋下空間設計

古北路橋下空間設計效果1

古北路橋下空間設計效果2

凱旋路橋下空間設計

凱旋路橋下空間設計效果1

凱旋路橋下空間設計效果2

延安路高架、新虹橋中心花園段

設計任務書簡介

延安路是上海市中心城的重要高架快速路之一,也是城市空間東西向主軸線,自西從虹橋機場向東經過虹橋開發區,連接市中心方向。「延安路高架、新虹橋中心花園段」試點基地西起虹橋路,東至伊犁路,南側緊鄰新虹橋中心花園,作為新虹橋中心花園的北入口廣場具有較好的可達性。

延安路高架、新虹橋中心花園段區點陣圖

整體研究範圍和重點設計範圍

試點包含了整體研究與重點設計兩個任務。其中整體研究範圍包含延安路高架下、新虹橋中心花園段總共長約500米的範圍,要求結合周邊業態、人群、空間特色等,對該範圍內的高架下空間遠期發展提出指導性建議。重點設計範圍聚焦新虹橋中心花園長約300米的入口廣場,適應公園為24小時開放做改造的需求,重點解決塑造入口形象、處理人車分流、形式簡潔大方、空間利於集散等更新要求。

優勝方案

53號

「橋下 . 新所」

橋下空間效果圖

設計團隊從交通、人流、功能和綠化等方面對基地進行細緻研究:項目地塊位於延安高架的關鍵節點,存在著具有潮汐性的縱向通勤人流與橫向休閑人流。沿延安路的遮蔽型綠化過多,植被單一,橋下元素與橋體缺乏聯繫,需要讓立面變得通透。

方案希望將橋轉變為一個綠色的基礎設施,讓它融入市民生活。為應對人車矛盾,方案對停車場進行重新劃分,將車行入口向東微移,使得人行空間更加開闊完整。

橋下空間平面圖

在騰出入口空間後,用點線面結合的手段,運用綠植帶的有機線條以及色塊與鋪裝,重新定義入口廣場與軸線。方案對既有建築部分外觀進行提升改造,並參考人流方向,通過建築的體量劃分出公共廣場、運動場、餐飲區、展示空間等多種功能空間,從而將橋下空間轉換為一個充實、豐富的空間,重新展現在延安路上。

改造策略

功能劃分

空間軸線圖

運動空間效果圖

展示空間效果圖

軌道交通3、4號線凱旋路段

設計任務書簡介

軌道交通3、4號線由老滬杭鐵路內環線和淞滬鐵路改建而來,於90年代末開工建設,2000年底3號線一期開始運營,2006年實現3、4號線共線運營與延伸段建設,是上海中心城區內為數不多以高架為主的地鐵線路。試點的設計基地以長寧路和武夷路為界,是重要的軌道交通換乘節點,周邊的中山公園商圈聚集了大量寫字樓與商場。沿軌道往南,周邊地塊多以住宅小區為主。

軌道交通3、4號線凱旋路段區點陣圖

試點包含了整體研究與重點設計兩個任務。其中整體研究範圍為長寧路至武夷路路段,長度約580米,寬度在20-30米不等,主要由三個狹長的島式空間組成,希望結合試點周邊的交通站點、業態、人群等對高架下空間的遠期發展提出指導性建議。重點設計範圍是中山公園站點以南至安化路以及近武夷路的市政設施,目前主要用作租車、停車和市政用房。重點設計應與整體研究的結論相一致,重點研究適合該試點活動的人群及需求,從而展開功能與活動策劃、基礎服務設施設計、綠化景觀設計、交通組織設計等內容。

優勝方案

82號

全時多元空間

橋下空間設計效果

設計團隊從功能策劃與場地規劃的角度切入,在前期就考慮管理維護的模式,通過調研以通勤人流作為重點考慮的對象,併兼顧關懷人群的多樣需求:通勤人員需要自行車停放與地鐵換乘;白領需要休息空間;周邊的居民更在意步行系統的連續性,而購物人群需場地形成的氛圍。

方案考慮分南端和北端兩期分開實施。北端最直接的動作是調整現狀停車區域位置,形成集散廣場同時促發一系列場地的調整與置換,通過一條慢跑道連接南北,穿插多種服務功能,有中山公園的遊客中心和便民服務亭,有供白領與外賣人員錯峰共享的午餐空間,有增設的非機動車停車區域、機動車停車區域與周末市集的複合利用等。南端的環衛設施改造,保留原有建築,整合大台階進行設計,為環衛工人休息和停車提供充裕的場地。

橋下空間設計平面

功能分布

設計思路

運動空間效果圖

街道空間效果圖

資料:市規土局、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

編輯:吳澤斌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發布 的精彩文章:

黃浦江四座大橋將集體「換裝」,來看看效果圖有多美!

TAG:上海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