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外學者為半島和平建言:美國要有大國氣度 美朝對話也須聆聽別國關切

中外學者為半島和平建言:美國要有大國氣度 美朝對話也須聆聽別國關切

在美朝兩國代表在板門店舉行會談,同意重啟對在朝美軍士兵遺骸搜尋、以落實「特金會」承諾的同時,來自中國、美國、韓國、日本和俄羅斯的外交學者,也在為朝鮮半島和平進程建言獻策。

7月14日,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世界和平論壇開幕式致辭中提到,「近來,朝鮮半島形勢出現緩和,半島核問題正在朝著政治解決的方向前進。這一局面來之不易,需要各方倍加珍惜。」

「中國堅持半島無核化、堅持半島和平穩定、堅持對話協商解決半島核問題,願同同有關各方一道,繼續致力於推進半島無核化和建立半島和平機制,為早日實現半島持久和平作出努力和貢獻。」

「半島問題有兩件事情交織在一起,有兩個邏輯在並行,相互影響。一個是朝鮮核問題,另一個是半島和平問題,」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建飛在世界和平論壇一場有關半島安全合作的討論上說,這兩個問題有點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關係,「但最原始、最根源的問題還是和平,半島的和平。」

他說,由於半島長期處於南北對立狀態,再加上後來美國以及美韓同盟對朝鮮實行強硬的政策,才刺激朝鮮通過擁核這種非常規能力來實現自己的安全。因此美朝矛盾是主要矛盾,也是上述兩個事件、兩個邏輯中的關鍵因素和主要角色。

而對中韓來說,「無論是朝鮮擁核、進一步發展核武還是半島生戰,對於中韓兩國都利益攸關,歷史上兩國也都是朝鮮半島戰爭的受害者」,他表示,在6月12日新加坡峰會的整個推動進程中,中韓都在積極促進,雖然不是直接談判者,但都是背後的推手。

4月27日、5月26日,韓國總統文在寅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板門店兩次會晤。5月22日,文在寅在華盛頓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面。而自3月底以來,金正恩更是在三個月內三次訪華面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如果沒有中韓的努力,新加坡峰會也不會發生。」劉建飛說。

美朝對話考驗著兩國領導人的智慧和耐心。6月13日,「特金會」後第一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朝鮮半島問題有其複雜性和特殊性,解決起來難以一蹴而就,需要各方樹立恆心,保持耐心,作出不懈努力」。

中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前副所長朱成虎指出,過去幾個月半島問題取得的進展自朝鮮戰爭結束以來「前所未見」。斯坦福大學沃爾特?肖倫斯坦亞太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前駐韓大使凱瑟琳·斯蒂芬斯也指出,金正恩執政六年多,此前還沒有會見任何國家的領導人,也沒出過國,而近來他密集會見韓國和中國領導人,還第一次見到了在任美國總統。

在朱成虎看來,金正恩有「有條件去核化」的決心,也決心要對外開放,以此實現經濟發展,特朗普也有解決半島核問題的意願,而不只是金正恩一個人想做這件事。斯蒂芬斯也表示,特朗普一直非常希望在朝鮮問題上能有所作為,在競選總統前他就說,「願意和金正恩一起吃漢堡」。

高麗大學國際研究生院院長金聖翰指出,朝鮮願同韓美談判、舉行峰會的促成因素有三:第一,中國真誠執行聯合國安理會的對朝制裁決議;第二,美國對朝鮮的「壓力最大化」政策;第三,韓國幫助朝鮮融入國際社會的積極外交政策。

中國扮演的積極角色也獲得了斯蒂芬斯的肯定。在提到中國對促成「特金會」和在朝核問題上發揮的作用時,她說,「美國出現了一個自上而下的領導局面,這是前所未有的。事實上幾年前中國人就建議美國人這樣做,但美國卻沒這麼做。」

她還說,中國提出「雙暫停」策略後,朝鮮最終宣布暫停核試驗和導彈試驗,令人驚訝的是,特朗普在會見金正恩後也宣布要暫停軍事演習。朝美的舉措,事實上正是中國早已提出的「雙暫停」的建議內容。

針對「特金會」的成果,高麗大學名譽教授、韓國前外長韓升洲介紹說,韓國國內存在兩種聲音,一種對此表示歡迎,認為這是半島和平進程中的一大突破,認為金正恩做出了戰略決策要解決半島核問題,要開始聚焦於朝鮮的經濟發展。這類觀點樂觀地認為,美朝峰會也為韓朝之間發展友好、擴大合作與交流,以及發展經濟提供了契機,認為這是在半島構建和平機制的一個重大機遇。

而另一種比較謹慎的聲音則認為,雖然特朗普宣稱舉辦峰會和簽署協議是「巨大的成功」,但美國「不很穩定、可靠」的談判方式也讓其他國家憂心。在這種情況下,過度樂觀可能會讓國際社會在朝鮮採取實質措施棄核前,過早地放鬆制裁,削弱對朝鮮的激勵機制,最終導致失望的結果。

朱成虎說,朝鮮方面的去核化是有條件的,而現在還不明確國際社會能給朝鮮棄核提供什麼樣的補償,美國又可以向朝鮮提供什麼樣的安全保障。日本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日本前外相田中均也表示,他不懷疑朝鮮在去核方面的誠意,但目前美朝談判取得的進展,還缺少對朝鮮提供安全保障的倡議。

半島去核化可能是個漫長的過程。朱成虎認為,美國政策的轉變「只是一個觀念問題」,「只是如何看待的問題」,這種轉變只發生在特朗普的身上,而不在美國整個建制派的身上。他說,特朗普的掌控力有限,且無論他在白宮還能呆兩年或是六年,一旦離開,美國的半島政策會不會發生變化也是個問題。

朱成虎指出,有人質疑美國過去在朝鮮無核化方面的誠意——如果美國想在半島去核,早在1994年就可以實現。當時有了框架協議,朝鮮接受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也銷毀了一些核燃料,展現了意願,但美國沒有履行協議中自己該做的那部分,所以朝鮮撕毀了協議,重啟核計劃。

「是要逐步去核,還是美國提出的全面的、不可逆轉的、可核查的去核?」朱成虎表示,美國的一些想法很難實現,希望美國能夠更現實一些。他說,在朝鮮去核的問題上,要真心把它當成一個目標,同時也必須考慮到朝鮮的訴求。

至於美國此前為何沒能解決半島核問題,斯蒂芬斯解釋說,美國過去低估了朝鮮的能力,尤其是朝鮮發展核武的能力,同時也低估了朝鮮政權的韌性。另外她也認為,現在美國的朝核問題策略可以從「全面、可核查、不可逆轉的無核化」(CVID)過渡為「最終、完全、可核查的無核化」(FFVD)。

「我們過去的討論有時非常玄、甚至有些哲學化。其實我們就是希望朝鮮不是一個擁核國家,也希望韓國不擁核、日本不擁核,我們希望採取不同的措施,希望能夠分步實現,」她說,「我相信美國政府也準備這樣做,並且事實上在過去也得到了民主黨的支持,我認為這是可行的。」

斯蒂芬斯認為,新加坡峰會沒有取得具體進展,簽署的去核化協議也不能和過去的協議相比,而且新協議更看重改善朝美關係、以及和平協議的框架,但還沒有真正著眼於朝鮮半島的去核化。她表示,需要重新討論多方參與的進程,包括韓中日的框架,要整合這些有影響力的利益相關方的力量。

斯蒂芬斯最擔心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如果特朗普總統認為他達成了協議,洲際彈道導彈(ICBM)的威脅已經消失了,美國安全了,我們的盟國可以自行防禦了,那麼對這個地區的每一個國家都是壞消息,」她說,「這樣日韓發展軍事力量的可能性就很現實了,而盟國也會對美國失去信任。」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李彬也認為,多方互動的過程中,如果某一個步驟只給某一方帶來了過多的好處,得到激勵的這一方可能就會退出,不想繼續參與下去。因此,多方互動過程需要考慮各方的關切,需要為所有相關方都帶來好處。

韓升洲最擔心的問題,正是美國只把朝核問題看作美朝之間的事。此外,特朗普一貫批評別人,居功自大,「有什麼事情出錯總是別人的錯」,美國需要改變這種在國際關係中單邊主義的做法。

他表示,韓國的問題在於存在內部分歧,一部分人認為韓國不應只是扮演朝鮮發言人的角色,還有人認為韓國應盡一切努力使朝鮮能與美國和其他國家對話,讓朝鮮融入主流國際社會。文在寅政府比較主動,在試圖幫助朝鮮重返國際社會,但在美朝主導的朝核問題對話上,韓國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還不十分明確。


4月27日,韓國坡州,韓國總統文在寅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首腦會談期間散步交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他也指出,在主要的大國,包括美國、中國、日本都參與到半島問題上來時,朝鮮可能會決定自己的命運,同時也可能會在沒有韓國參與的情況下客觀上決定韓國的命運,而這對韓國比較危險。他說,相關國家應該通過合作來實現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像六方會談這樣的多邊機制,也因此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韓國高等教育財團事務總長、韓國駐聯合國前大使朴仁國認為,儘管人們對六方會談的成效存疑,但依然應該利用好這樣一個策略。「要記得2005年六方會談的共同聲明是唯一一個國際文件。我特別希望『特金會』能給我們帶來具體的成果,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要保住我們在上次多邊協商中取得的成就。」

斯蒂芬斯也認為,2005年的聲明很重要。未來的多邊機制即便不叫「六方會談」,也依然是必要的——因為即使進展順利,棄核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人談到最後會是什麼樣,從中韓的角度來講,棄核的情景會是什麼樣。也許美國不該像過去一樣是棄核進程中唯一重要的一方。」

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基辛格研究所主任、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也認為,六方會談這種多邊對話是一個好辦法。「六方會談的框架仍然重要,雖然現在美國做好了準備,願意跟朝鮮就棄核問題進行雙邊對話,但美國不應該在沒有看到這個問題會影響到其他相關方的時候就進行對話,這是不對的。」

「2005年的聯合聲明也指出,應該有一個對朝鮮的安全機制來確保未來的無核化承諾能夠落實,」他說,「六方會談在推動雙邊談判方面已經沒有特別的作用,但東北亞安全需要各方的努力,要使棄核變得現實、可行,我認為六方會談的框架仍然能發揮作用。」

對半島問題的未來走向,斯蒂芬斯認為很難預測。首先,現在的美國領導人「前所未有、不可預測」,另外,「我們也需要觀察金正恩是不是真的要改弦更張,朝鮮是不是真的要放棄核武器、進行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把自己變成一個更符合國際社會規範的國家。」

「如果是這樣,他走上了這樣的道路,覺得沒有核武器、核導彈他會更安全,那麼我們就要依此行事,」她說,「外交就是創造條件提供激勵,讓他走上這樣的道路,並且留在這樣的道路上。」

田中均認為,人們在半島和平進程上需要更多的耐心。他說,美朝要實現關係正常化還需要制定許多法律和規則,日本和朝鮮為實現關係正常化走了很長一段路,已經用了十多年。在他看來,「我們達成朝鮮去核化的路線圖或許會更容易,但要建立和平機制卻困難很多,這需要時間。」

俄羅斯國際事務理事會主任克圖諾夫則認為,和平比核裁軍更重要,「我們必須要解決朝鮮的安全關切,不然很難解決朝核問題。」他說,實現核裁軍是個長期的目標,現在的目標不是讓朝鮮馬上棄核,而是要扭轉擁核的進程。朝美談判進程會非常困難,希望能阻止朝鮮繼續擁核,同時逐漸改變朝鮮對世界的看法。

來自中國軍事科學學會的陳學惠同樣認為,這次朝核問題之所以出現轉機,和朝鮮內因的變化有很大關係。他表示,如果朝鮮認為自己的政權安全時刻受威脅,就不會棄核。朝鮮自己不轉變政策,外界再怎麼施壓也不會管用,其他國家要換位思考朝方的安全關切。

出於這樣的考慮,在建立和平的順序上,李彬建議相關國家先對朝鮮提供政治獎勵,宣布朝鮮戰爭結束、美朝關係正常化;然後是安全獎勵,停止軍事演習,停止向半島新增軍事部署;最後是經濟上的獎勵,結束經濟制裁、開展經濟合作。在無核化的操作順序上,他建議讓朝鮮在棄核時先放棄潛在核能力(生產能力),再逐步放棄真實核能力(核彈頭和核導彈)。

斯蒂芬斯也認為,建立信任措施、降低緊張程度,是美韓作為盟國應該和朝鮮進行合作的。「我們可以把軍隊後撤,可以減少軍事演習,我們在世界其他地方也這樣做了,這可以檢驗雙方的真誠度,也能減少出現突發事件的可能性。」

在朝核問題和半島和平這兩個問題的進程上,劉建飛認為,不一定非要等朝鮮怎麼樣以後,美韓或其他國家再怎麼樣去做,因為這兩個事本來就交織在一起,有因果關係,所以這個進程也應該是相交織的。「進程的終點就是和平協議簽訂的時候,朝鮮最起碼要簽字做出完全棄核的承諾,而且有具體的步驟。」

「至於之前的進程,我想也應該是相併而行,不能說有一家完全做到了,另一家還在一邊等著觀望。中國政府提出的『雙暫停』是個很好的思路,雙方要在這個過程中一起做,而不是等著你做完了我才去做。」他說。

「中國的大哲學家孟子有句話叫『以大事小以仁』,就是強大的一方跟弱小的一方打交道,要表現出仁義、寬容,」他說,「在力量對比上,美國或者美國的同盟,包括美韓、美日是更強勢的一方,應該表現出更高的姿態。」

「如果他背信棄義你很容易制裁他,而如果強勢的一方背信棄義,弱勢的一方只能忍受損失。朝鮮很難做到先棄核再簽和平協議,」他說,「萬一美國翻臉,朝鮮完全棄核了美國不簽和平協議怎麼辦?這裡要有這種境界,大國、強勢的一方還得先走一步,才能讓這個事做的更順利。」


新聞報料

商務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金融時報刊文:美國留學熱是如何在亞洲降溫的?
李東榮提示金融科技安全風險 有的機構會倒在自身思想和行為上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