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對甲午戰爭進行輿論包裝,西方媒體拍手叫好!

日本對甲午戰爭進行輿論包裝,西方媒體拍手叫好!

原標題:日本對甲午戰爭進行輿論包裝,西方媒體拍手叫好!


19世紀末隨著航海時代的發展,新聞通訊的全球化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電報和攝影術己經開始應用到新聞傳播,但東西方的了解仍然比較有限,當時的西方媒體對亞洲特別是東亞局勢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和關注。


在他們看來,甲午戰爭關乎中、日、朝三個東亞國家的命運,戰爭結果改變了東亞地區的秩序,日本以一個小國登上列強競逐舞台,古老的中國再一次被擊敗,多年經營的海軍被瓦解。


戰爭一開始,西方媒體大多持觀望態度,並密切關注著東亞局勢的發展。


1894年8月甲午戰爭伊始,法國《插圖報》發表文章稱「中日兩國並非蠻族,但這兩個國家的文明與法蘭西文明截然不同。受當前朝鮮局勢的影響,中日兩國開戰是必然的事。兩國交戰,雙方把所能得到的現代科技中最為強大、最為精良的武器第一次投入到戰爭中」,並且介紹了日本的準備情況。


在戰爭開始之前日本作為一個東亞小國並不為人重視,隨著他與中國的對峙升級才使西方媒體認真關注起日本的現狀。美國《競技場月刊》介紹到:

「現今只有愚昧無知、頑固不化者才會臆斷日本依然是一個不開化的國家。事實上……舊本所展現出的優雅常常令我們這些基督徒汗顏」。



對於中日兩國軍隊的素質,《泰晤士報》認為「中國的確把一支軍隊送上了戰場……但是我們要對比的是一支用釘耙武裝起來的軍隊和一支拿來福槍上陣的軍隊,這正是當前中國國民與日本國民之間的真實反差」。


美國《哈拍斯周刊》認為「到目前為止,中國近乎將所有的錢和精力都花在了海軍而陸軍總體上看是被忽略了……毫不過分的講,除直隸省外,清朝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軍隊」。


在戰爭過程中,日本利用新聞媒介積極包裝戰爭合理性,將戰爭定義為文明對野蠻的戰爭,取得國際輿論支持。


日本進入中國以後燒殺搶掠,卻被描述為對清軍殺俘的小範圍報復,相反大力宣傳日本的「文明」,誘導輿論向日本傾斜。


由於清政府當時的極端保守的態度,排斥國際媒體,所以西方媒體對東亞局勢的了解很大程度上通過日本的口徑,對日本的暴行罕有報道,甚至在戰爭結束後對中國也並無同情,認為這場戰爭使日本躋身文明強國。


「自一場不尋常的革命後,依照天皇的命令,日本決心摒棄自己的文明,去擁抱歐洲文明……而我們剛剛收到一些來自東京的照片讓我們看到:日本的復興甚至更加徹底,並且深入到了人道機構領域,這些機構依照最先進的醫學理論組建起來,救治了大量傷殘戰俘。這場復興使這個遠東一隅躋身於歐洲文明強國之列」。


對於戰爭的結果,《泰晤士報》1895年有這樣的報道「然而在過去的12個月中,局勢完全改變了……我們再也不能把中國當做一個可以喚醒且極具潛能的合作對象,相反日本已經向世界證明它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而對於中國,甲午戰爭的失敗使西方再次認識到中國的腐朽沒落,「中國並不是由一個民族構成的,而是由一群人組成的……實際上中國想一個千瘡百孔的沙袋,一拳擊去,沙子四處一壇濺」。


可以認為甲午戰爭時期的媒體報道使西方看到一個儼然走上文明道路的日本和一個頹勢不可挽回的舊中國,這使他們在後來的瓜分中國的狂潮中更加肆無忌憚,而對於日本來說,不僅贏得了戰爭,還贏得了輿論支持。


運營/小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祥說近代史 的精彩文章:

民初裁軍,江蘇湖北動作很大,被裁撤的是誰?
太監把二品五彩飛魚蟒衣給了西門慶,他還真就敢穿!

TAG:祥說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