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生,你選對方法了嗎?
?何種方法才正確??
隨著疾病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慢性化,大家對於健康養生的渴望也越來越高,於是各種健康養生的方法也層出不窮。有人提倡艾灸養生、有人提倡針灸養生、有人提倡喝老紅糖養生、有人提倡刮痧養生、也有人提出推拿養生、更多的人則提出運動鍛煉養生。那麼究竟什麼樣的養生方法是合適的呢?眾說不一,讀者莫衷一是。其實這個問題古已有之,不是現在才出現的,我們看看我們的祖先黃帝是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
?維族美食?
《黃帝內經》中有一篇文章,叫做「異法方宜論」,「異法」是指不同的方法,「方宜」則是指合適的方法,就是講述如何根據身體狀態和疾病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方法來進行養生、治療疾病。首先,黃帝將人體分為了五種不同的體質及疾病狀態,分別為東方之人、西方之人、南方之人、北方之人和中央之人。這種分類方法主要參考兩個要素,一是環境要素,一是個人要素。
如東方之人,主要生活在濱海,常食魚蝦等海產品,所以會導致內熱、血液膏化的病理變化,稱為「熱中勝血」之症,主要表現為膚色黧黑、皮膚粗糙。東方之人,容易得的疾病是「癰瘍」,也就是膿毒、潰爛性疾病。對於這種癰瘍性疾病,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刮痧,所以我們看到現在比較有名的一個「李氏砭法」,經典的治療病例就是癰瘍之症。
西方之人,主要生活在砂石多風之處,非常的注意使用衣物保護自身,但是飲食則多肥脂,所以其生病時,多數不在形體,而在內部臟腑。如果你曾經去過西部,如新疆,他們招待客人,往往會把羊身上最為肥膩的部分給客人吃,以示尊重。在這樣的飲食情形下,容易出現膽結石、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內科疾病。對於西方之人偏重於內的疾病狀態,最佳的治療方法就是藥物,所以我們現代看到的蒙葯、藏葯、維葯,有很多的經典內科製劑。
南方之人,主要生活在熱量充足、濕氣重的地方,食物不容易保存,所以形成了喜歡「酸腐」食物的飲食習慣,如臭豆腐、腌制的魚肉類、酸辣類食物等。多膚色偏赤、皮膚細膩,容易出現關節肌肉疼痛、攣縮類的疾病。而其治療方法,多採用微針,甚至有些地方,如苗寨,還存在針刺演變的「棍針」。
北方之人,與南方之人相反,主要生活在寒冷的地區,飲食偏於奶製品。容易寒氣入里,五臟生寒,出現臟腑功能失常,滿悶不適的疾病。治療方法就是祛寒,方法是艾灸。
中央之人,地勢平坦,水濕內存,從而萬物皆可生長。民眾飲食比較混雜,且相對於其他四方之人活動不足,容易出現氣血逆亂、寒熱錯雜的疾病。對於中央之人的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自身身體素質、適當鍛煉,所以方法就是導引和按蹺。
以上就是我們的祖先黃帝,對於「針刺、艾灸、砭石刮痧、藥物療法、導引按蹺」治療疾病的認識。其中針刺適用於南方之人的「攣痹」之症、艾灸適用於北方之人的「藏寒」之症、砭石適用於東方之人的「癰瘍」之症、藥物適用於西方之人的「內生之病」、而導引按蹺,則適用於中央之人的「痿厥寒熱」之症。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環境的變化及科技的進步,人類的疾病譜也在發生著變化。如中央之人過食肥甘厚味,也可能得西方之病,就需要藥物治療;中央之人喜歡魚蝦海產品,也可能得東方之病,就需要砭石刮痧治療;中央之人不注意保暖,喜歡奶製品,也可能得北方之病,需要艾灸治療;中央之人,喜歡酸腐食物,也可能得南方之病,需要針刺治療。所以最後黃帝提出治療疾病,要雜合而治,根據其得病的具體過程,來制定大致的治療方法。
健康養生的方法很多,需要我們根據自己的情況,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這就是《黃帝內經》之「異法方宜論」要告訴我們的內容。更重要的是,通過「五方之人」得病的過程,我們要知道怎麼養生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得病。不得病的智慧,得病如何的智慧,其實就在內經之中。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將及時糾正。


TAG:三養功夫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