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秦始皇嬪妃復原,來自中亞或歐洲?

秦始皇嬪妃復原,來自中亞或歐洲?

據《南華早報》7月14日報道,中國西北大學的研究者日前運用計算機顱面復原技術將疑似秦始皇嬪妃和皇子的兩具遺骸成功復原出「真容」。結合現有史料,他們很可能死於秦二世胡亥的血腥屠殺。

其中被複原的女性生前大約20歲,屍體被肢解。這具遺骸出土自秦始皇陵內城西北部的一片墓地。

西北大學復原圖

據央廣網2012年6月報道,這片墓地共有99座墓葬,所有墓主都是年輕女性。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記載「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

考古人員據此推斷,這片墓葬很可能就是秦始皇死後其嬪妃的殉葬地。當時在墓道填土中也發現了不同數量的亂葬人骨且多殘缺不全,說明了當時的殘酷血腥。

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本次復原的女性推測生前地位較高,是秦始皇的後宮嬪妃。在面部復原圖中,她有著圓潤的大眼睛和高挺的鼻樑。《南華早報》稱,其樣貌特徵與典型漢族相貌存在明顯不同。她有可能擁有中亞或者歐洲血統。這一結果或將引發激烈的學術爭議。

另一位男性遺骸出土自帝陵外城牆東側上焦村。整片墓葬共有10多座陪葬墓,隨葬有大批高價值文物:玉佩、絲綢、青銅劍及金銀器。

西北大學復原圖

在這名男性頭部右顳骨上,人們發現了一個青銅製箭鏃。這極有可能就是他的死因。下葬時,他的頭骨和四肢就已經和軀幹分離,被放在棺槨頂部的一個匣子里。根據復原圖,這名推測是秦公子的男性生前大約30歲左右,眼睛呈橄欖狀,鼻子略肥大。

來自西北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李康表示,對團隊的成果很有信心。

顱面復原技術主要依託於深度學習演算法和大型顱面資料庫,重建人面部的主要特徵。

這套技術早就得到過廣泛測試並且公安部用於刑事調查,「(復原過程中)基本不需要人工干預」。但髮型發色及眼球顏色這些細節還只能推測。

據三秦網2016年報道,西北大學這一團隊還復原過出土自二號坑一具秦代侍女骨骼、以及唐高祖李淵第五代孫女李倕的相貌。

秦始皇的嬪妃來自中亞甚至歐洲?

《南華早報》表示,這一復原結果在考古界引發了一些爭論。

本次復原的兩幅面容,尤其是女性面容顯示出了不少有別於漢族人的特徵。一些研究者推測這名女性可能具有「西方」血統——很可能來自波斯,甚至是歐洲。但另一些研究者卻不這麼認為。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工作部主任張衛星表示,他並不認為那名女性「看上去像歐洲人」。

「在獲得進一步更有力證據前,這麼說還為時尚早。」

據《南華早報》報道,帝陵博物院方面正計劃對這兩具遺骸進行DNA檢測,希望能為它們的身世提供更多線索。

早在秦統一六國的一百多年前,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就曾在公元前326年率軍攻入印度河流域。亞歷山大大帝病逝後,作為繼承者的塞琉古帝國仍然對大夏有著相當影響。整個中亞地區經歷了廣泛的希臘化影響。

雖然近年研究揭示了當時東西方間存在著一定間接接觸,但研究者大多對這種交流的廣泛密切程度持謹慎態度。

張衛星表示,就目前而言,也並不是所有研究者都認同這些死者生前是秦始皇的嬪妃或皇子。有一個觀點認為他們也有可能是當時秦朝的大臣。

張衛星補充,現階段進行面部復原的主要目的還是讓民眾能更直觀地感受歷史。

司馬遷說的是真的

司馬遷在秦亡大約一個世紀後,在《史記》中記載了秦始皇駕崩後的血雨腥風。秦始皇在外游暴斃後,幼子胡亥串通趙高秘不發喪,矯詔令兄長扶蘇自殺奪去了皇位。隨後胡亥下令所有未生育的嬪妃都不得離開皇宮,司馬遷記載她們後來都被強迫殉葬,「死者甚眾」,而其他一些記載中,有一些嬪妃甚至被活埋,但目前還沒有找到支持這一點的證據。

隨後胡亥又殘殺他的兄弟姐妹,18位公子被公開處決,四名公子被迫自殺。連公主都不能倖免,司馬遷記載有10位公主也死在這場風波中。共有30多名秦始皇的公子公主死在胡亥手中。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張中立表示,司馬遷的記載「相當可靠」,近年來在陵墓遺址內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都支持了司馬遷對一些重要歷史事件的記載。作為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可能直接能讀到秦朝遺留下的官方資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一天17個P2P平台出問題?起碼一半存在
聯想控股耗資約15億歐元收購盧森堡國際銀行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