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不滅衛國是為了報恩?根本不存在的,真相背後其實大有深意

秦始皇不滅衛國是為了報恩?根本不存在的,真相背後其實大有深意

原標題:秦始皇不滅衛國是為了報恩?根本不存在的,真相背後其實大有深意


文/格瓦拉同志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清楚,秦始皇在兼并六國後,其實並未將郡縣制推廣到所有的地方,而是在疆域內保留了一個小小的、半獨立的衛國。關於秦始皇不滅衛國的原因,千百年來無外乎有以下三種解釋:

最為流行的說法是,秦國因為感激商鞅、呂不韋(都是衛國人)的功績,才破例保留住他們的祖國。商鞅是戰國最著名的變法家,通過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政策改革,將一個落後、衰落的秦國,塑造成頭號軍事強國;呂不韋則有扶立庄襄王、輔佐秦始皇的大功勞,坊間更是盛傳呂不韋實乃嬴政生父。因感念二人的功績而保存衛國,似乎順理成章。



商鞅是戰國最著名的變法家


然而這種推斷卻有兩處「致命傷」:一是忽視了秦國忘恩負義的本性,而這種本性又是一以貫之的(「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二是商鞅、呂不韋雖然有功於秦國,但最終卻都因罪被殺或自殺,屬於「國家敵人」,根本不值得秦國感恩,至於對衛國更不用提。所以「報恩說」屬於明顯的主觀臆斷,大錯特錯。

第二種觀點認為,衛國多君子之士、世風純正,讓秦始皇不忍心將其吞滅。的確,衛國不絕如縷的存在了八百多年,期間經歷過數次亡國的危險,之所以能奇蹟般的挺過來,跟國中的賢士積極奔走不無關係,而這也是「衛多君子,其國無故」(見《史記·衛康叔世家》)這一論斷的由來。



民間盛傳呂不韋實乃秦始皇的生父


不過考慮到秦國和秦始皇的一貫作風,這種觀點同樣顯得牽強。衛國儘管可以因「多君子」的緣故挺過之前的歷次亡國風險,但並不代表這現象就能在秦國繼續。更何況,衛國公室在史上以荒亂不堪著稱,做出過恁多令人不齒的醜事,這樣的國家即使擁有再多的君子,也沒有理由不被滅亡。


第三種觀點認為,衛國面積太小,以至於被秦始皇忽略,忘記將它滅國。其實這種觀點更是荒謬至極,根本不值一駁。因為衛國面積即使再小,它在版圖上也是現實存在的,也必定會有人向秦始皇隨時彙報相關情況,是否加以吞併全在前者的掌控中,所以忘記一說根本不可能。

既然以上三種論斷都不符實際,那麼衛國之所以能倖免,其中的原因,個人不揣冒昧的認為,很可能有以下兩點:


一、衛國早已是秦國的附庸,在事實上已經亡國。戰國後期各大國爭霸,處在夾縫中的衛國日漸衰弱,到了最後只剩下了濮陽城這個「彈丸之地」。等到公元前254年時,魏國憑藉武力殺死衛懷君、扶立元君時,衛國已經失去獨立國家的地位,徹底淪為附庸。



春秋時期衛國形勢圖


13年後,秦國攻取濮陽城,再度把衛元君遷到野王城,並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至此,衛國由魏國的附庸,轉變成為秦國的附庸,在事實上已經亡國。既然如此,就不存在再度吞併的行動,如果秦國不想保留衛國,只需一紙詔書廢黜衛國國君的職位即可,這也是衛國正式滅亡時,史書用「廢」字而不是用「滅」字的緣故。

二、保留衛國作為「樣板」,以形式上宣示對百越地區的統治權。秦始皇要征服的目標絕不僅限于山東六國,還有百越地區。「百越」是對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一帶所有少數民族的總稱,其分布的地理範圍從江蘇南部開始,向東向南一直到越南北部。這個地區基本特點是多部族、地域廣、開化晚,即使派兵征服,也難以進行有效的統治。



百越形勢圖


所以秦始皇在征服上述地區後,為了進行有效的控制,便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將各部族首領都封為「君」,讓他們以附庸的形式,在保持半獨立地位的情況下效忠於秦國,並逐漸向郡縣制過渡(「閩越王無諸及越王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姓鄒氏。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見《史記·東越列傳》)。

而為了證明各「君」治下的地區也是帝國疆域,皇帝對「君」有絕對的宗主權,那麼有必要在中原樹立起一個「樣板」,這個中選的對象,恰好就是衛國。所以從這種考量出發,秦國之所以保留衛國,是有其深意的。



秦始皇不滅衛國,背後大有深意


就這樣,被秦國當做的「樣板」的附庸國衛,成功地熬過了秦始皇時期,在六國滅亡的大背景下又存續了12年時間,直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其國君才被廢為庶人。至此,立國超過八百年的衛國正式滅亡。


史料來源:《史記》、《資治通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磚家 的精彩文章:

朱棣攻陷國都後直奔皇宮,大臣攔住馬頭問了句話,讓他立刻換方向
司馬懿為何選定司馬師接班?除了他是長子外,還有兩點原因很關鍵

TAG:文史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