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十三勢:你知道這套「筆勢」系統嗎?

書法十三勢:你知道這套「筆勢」系統嗎?

耘廬(YL0161228)—— 國學藝術,詩書畫印,數萬人關注的藝術交流平台。關注後點擊「見面禮」還可領取86G書法,國畫,篆刻的相關資料。

橫豎的筆勢

專論筆勢最早是唐朝《玉堂禁經》,所以《玉堂禁經》是一個基礎。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張旭系統,單一筆勢有「永」字八法八個點畫, 在晚唐《永字八法詳說》已經稱之為側勢、勒勢、努勢......等等。

《玉堂禁經》還有複合筆勢「五勢」。這十三個筆勢就是崔邈所言、韓方明記錄的,確鑿無疑。我把它稱「書法十三勢」,這是筆勢系統的根本。單一筆勢是動作,複合筆勢是招式,等於拳術有了套路,就可以開打了。

《玉堂禁經》後面還論述了三十幾個筆勢,如烈火勢等等,韓方明《授筆要說》沒有提到這些筆勢,但時代很早,也是重要內容。

後代的筆勢,都是從《玉堂禁經》演化出來的,我舉一些例子:宋代有《翰林密論》,作者不清楚,有人說是唐代李陽冰寫的。元代和尚李溥光《雪庵字要》他把八法化出二十四個筆勢。元代還有《書法三昧》,潘伯鷹先生懷疑是胡翰所作。明代姜立綱《七十二例法》內容就比較龐雜了,他把筆勢和結字法都收在一起,所以有七十二法之多。 清代也有一些,如上次我講到的《漢谿書法通解》。

還有日本方面的,有些中國已經失傳,在日本的著作中還可以看到。一般說來,初學書法不必去買這些書,因為裡面文字、配圖錯誤很多,要弄清楚不容易。因為歷朝歷代都有人解釋和補充筆勢,所以有時候搞得很繁瑣。

舉例來說,《雪庵字要》給「永」 字八個筆畫重新起了名字。第一點側, 新名字叫「怪石」。第二個勒,新名字 叫「玉案」。接下來努叫「鐵柱」,趯叫「蟹爪」,策叫「虎牙」,掠叫「龍角」,啄叫「龍爪」,磔叫「金刀」。這些名字聽起來好像有點文采,但給記憶上帶來了麻煩。這還不算完,換一個人又有其他新名字。

我整理筆勢系統,是以十三勢為基礎的。十三勢有的名稱,我不會改動。只有十三勢以外產生的新的化勢,才會用新名字。接下來的課程中,就遵照這個原則。

1.「永」字豎筆的筆勢

今天我繼續講單一筆勢。為了方便,我先從豎筆開始講。豎筆有什麼筆勢呢?

「永」字八法中有努勢,這是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五勢」中有鉤努勢,相對的有鉤裹勢,所以我們知道,跟「努」相對的是 「裹」。

除了這兩根弧線,豎筆還有什麼筆勢呢?豎筆還有比較直的一根,這一根叫什麼呢?

梁武帝《觀鐘繇書法十二意》說「直,謂縱也」,那這一根可以稱之為「縱」。「縱」是一個很古的名稱,篆書中已經有這樣的稱法了。蔡邕《篆勢》有「縱者如懸,橫者如編」,至今我們還說「縱橫」,什麼「縱橫四海」,「縱橫交錯」等等。

在《玉堂禁經》中,有「垂針異勢」 一節,介紹了豎筆的兩個筆勢。尖尾巴叫做懸針,圓尾巴叫垂露。在漢魏篆書中已經有懸針篆和垂露篆,後來真行草中保留了這兩種寫法。我們現在知道,懸針就是揭筆收尾,垂露就是頓筆收尾。

《玉堂禁經》把「垂露」和「懸針」歸功於鍾繇、王羲之,第一種垂露,他說:「此名頓筆之理,以摧挫為工。此乃古法,鍾元常守而不失,改為垂露。」作者的意思說,圓尾本來就是頓筆寫的,「摧挫」 就是一來一回。「古法」指篆隸用的方法,「鐘元常」就是鐘繇。用這種方法收尾的豎筆,稱為垂露。

《玉堂禁經》又說懸針:「此名懸針,古無此法。右軍書曲江序,『年』字緣向下頓筆,『歲』字三畫藏鋒,與『年』字頓相逼,遂改為垂露頓筆直下垂針。後人立懸針相承,遵此也。」照作者的觀點,垂露的功勞歸於鐘繇,這懸針的功勞就歸於王羲之了。「古無此法」指篆隸 一豎收尾不用懸針,到王羲之寫《曲江序》(就是《蘭亭序》)的「年」 字,才發明了懸針法,這顯然不符合歷史事實。這跟什麼毛筆是秦將蒙恬發明一樣,都是英雄崇拜。

他說《蘭亭序》「年」字收筆本來用頓筆收尾,因為「歲」字起筆三畫藏鋒,那也是圓形的頭,這樣一來和「年」字頓筆就相同了,所以「年」字改為懸針。作者當時大約沒福氣看到《蘭亭序》雙鉤墨跡本,在墨跡本上不是這樣一回事。請大家注意,《玉堂禁經》後面講筆勢的文字,傳抄錯誤不少, 閱讀時要小心。

但無論如何,如果我們不計較發明權屬於誰,豎筆有懸針和垂露這兩種筆勢是可以成立的。揭筆尖尾巴叫做懸針,頓筆圓尾巴叫垂露,但還有挫筆收尾的,那叫什麼筆勢呢?

戈守智《漢谿書法通解》有一個「鐵柱」,他說:「鐵柱者,首搶上蹲鋒,借勢捷下,尾乃煞筆上搶。『山』、『由』等字用之。」這里「煞筆」就是停筆,我們現在停車還叫「煞車」。「煞筆上搶」就是挫筆收尾,然後搶出。

這個「鐵柱」各種古籍中所指有所不同,我這里採用戈說,把挫筆收尾的豎,定為鐵柱。這樣縱就有懸針、垂露和鐵柱三種筆勢,加上「努」和「裹」,表面上看來豎筆筆勢有五種。為什麼我說「表面上」 呢?

你看懸針、垂露和鐵柱三種筆勢都是按照收筆來區分的,收筆動作是小圈,不是大圈。上一堂課講到左側勢、右側勢和四角勢,都是看大圈,看手腕動作,看弧線還是折線,至於怎樣收筆,並不改變筆勢的名稱。所以我認為,就大圈面言,豎筆筆勢只有努、裹 、縱三種,懸針、垂露和鐵柱應該視為裹束了小圈的結果,那是我們三級課程要講的問題了

豎筆這三種大圈,左邊努勢寫起來手腕動作是左-右。右邊這根裹勢,手腕動作是右-左。中間的縱,看起來完全垂直,似乎不用動手腕,實際書寫時不是這樣,它也是要動手腕,不是平拖下來的。

我在一級課程 26 課中講解過,像努這樣的弧線,當手腕左右的動作幅度減小,弧線就會逐漸接近於直線。所以寫縱這樣的直線,其實和寫弧線運腕的方法是一樣的,僅僅是搖腕幅度較小而已。

在書法中,只有寫小字很短的一豎,才有可能只用一個動作拉到尾的。要是臨寫褚遂良《陰符經》這種大楷,一豎都要動手腕,都有左右來回,如果線條再長,那就可以多來回幾次,這就 是著名的屋漏痕寫法,又叫「戰行」,技法上稱之為「振」。

你看智永寫的「師」這一豎,手腕就是左右來回了多次。這種例子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很多,你仔細看 「歸」字也是。

再看褚遂良《陰符經》中的「邪」字, 看清楚了,這一豎也是屋漏痕。《陰符經》是一本營養豐富的字帖,如果你把這種細微的動作都漏掉,那就是清水湯了。

我已經多次提到書法這四根線,各位記得這個圖形嗎?兩根直線,兩根弧線。我們現在沒有講到橫,拿掉中間這根橫線,剩下的三根線,就是豎筆的三種基本筆勢。

讓我們再來看多些實際例子。

《陰符經》中這個「下」字的中間一豎,左邊這個一豎是努,右邊這個是裹,臨帖時要一眼判斷出來。

這里還有個問題,王羲之《蘭亭序》中這個「帶」 字,中間一豎收筆尖鋒不在正中間,算不算懸針呢?要不要另起一個名字?我意思不要了,這也是懸針。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一豎,收筆有時在左,有時在右,如果每樣再起一個名字,勢必搞得太復雜。把它們歸類為懸針比較簡單,最多你稱它為懸針化勢,就可以了。但名稱簡化,不等於用筆動作簡化。當你臨帖時,要研究一下收鋒為什麼偏左或偏右。

你看《陰 符經》中的「用」字,一豎收筆的尖鋒偏向左面,此時手腕必然在右,以尖鋒推出,這是揭筆的標準寫法,這種動作絕對要學會,不能簡化。

2.「永」字橫筆的筆勢

下一課繼續。

本節要點:

書法十三勢是筆勢系統的基礎。

豎的基本筆勢:努、裹、縱。

包括收筆:懸針、垂露、鐵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耘廬 的精彩文章:

吳昌碩篆書《心經》,學習範本!
寫字丑的人,多數這樣握筆!

TAG:耘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