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同樣是陽虛,為何就你沒灸好?

同樣是陽虛,為何就你沒灸好?

一位灸友私信老師,她素有陽虛癥狀,所以想借三伏灸把身體給調理好。去年她和兩個姐妹一起做了三伏灸,兩個姐妹的陽虛癥狀都有明顯改善,偏偏她反響平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同樣是陽虛,為啥別人灸好了,就她灸不好?思來想去,她決定在做三伏灸前先諮詢一下老師。

一、調理陽虛,必得艾灸!

首先,這位灸友的做法值得肯定。因為「天下扶陽,灼艾第一」,艾灸與陽虛之人天生一對,調理陽虛,必得艾灸!那麼,在所有補充陽氣的方法中,為什麼艾灸能排第一呢?

我們來看艾灸用的原料——艾草。艾草產於陽面(能曬到太陽的地方),充分汲取太陽的精華,是純陽植物。

艾灸就是對艾草或艾草製成的艾條煙熏火灼,使其溫熱之氣及藥性由肌表透達經絡,經由經絡和臟腑相互聯繫、絡屬關係,而通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循環全身。艾灸時會釋放出具有超強穿透力的近紅外線,把艾草的藥性及有效成分通過穴位經絡傳遞至人體的病灶及臟腑,從而達到祛除病邪、調和臟腑、平衡陰陽等目的。加上火本屬陽,因此艾草燃燒後作用力更強,所以艾灸是古今公認的補充陽氣最有效的方法。

夏季,人體陽氣浮越,伏陰在內,加上暑多挾濕,常導致中焦溫化寒濕之力不夠,致使寒濕中阻。此外,人們習慣呆在空調房、喝冰鎮冷飲、熬夜等,也在大量耗傷陽氣。故而,夏季宜艾灸養陽。

二、先天之陽VS後天之陽

人體陽氣分為兩部分:一是先天之陽(元陽),二是後天之陽。

先天之陽相當於火種,來自於先天之本——腎,它主要依靠遺傳;後天之陽相當於木材,來自於後天之本——脾胃,它主要從水谷精微中獲得。一堆火要想燒得旺盛持久,僅有火種是不夠的,還要木材。腎,就是我們的先天火種;脾胃,就是我們的後天木材。

由於先天之陽與後天之陽的緣故,一般我們所說的陽虛,主要指腎陽虛和脾陽虛。

三、五臟皆有陽虛

陽虛好比火力不足,落實到人體感覺上,就是一個字:冷。也就是說,無論哪種陽虛,「冷」是它們的共同點。

上文說了,陽虛以腎陽虛和脾陽虛為主,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臟腑就不會陽虛——事實上,五臟皆有陽虛。並且,臟腑不同,陽虛癥狀也不同,當然,配穴也不同,具體如下:

1

腎陽虛

治則:溫補腎陽,兼養精血

取穴:命門、腎俞、關元、太溪

2

脾陽虛

癥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噯氣泛酸、噁心呃逆、腹冷腹脹、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大便稀溏、舌淡而胖、舌苔白滑、畏寒怕冷等。

治則:溫中健脾

取穴:脾俞、神闕、關元、足三里、陰陵泉

3

胃陽虛

癥狀:不思飲食、噁心欲嘔、胃脘冷痛、喜溫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畏寒怕冷等。

治則:溫中和胃

取穴:胃俞、中脘、梁門、關元、足三里、梁丘、沖陽

4

心陽虛

癥狀:心臟部位發涼、怕冷,心慌氣短,胸悶胸痛,心悸冷汗,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面色少華,惡寒怕冷等。

治則:溫通心陽,兼養心神

取穴:心俞、膻中、至陽、關元、極泉、神門

5

肝陽虛

癥狀:頭暈目眩、疲勞無力、兩脅不舒、乳房脹痛、情緒抑鬱、多疑善慮、月經不調、腰腹疼痛、脾氣急躁、惡寒怕冷等。

治則:疏肝理氣,兼養肝血

取穴:肝俞、膝關、章門、期門、陽陵泉、太沖、行間

6

肺陽虛

癥狀:最典型的癥狀就是氣喘氣短,稍微一動就這樣。此外,還常表現為咳喘無力、呼吸微弱、聲低懶言、咳痰清稀、流清鼻涕、面色淡白、惡寒怕冷等。

治則:溫補肺陽,宣肺散寒

取穴:肺俞、大椎、風門、迎香、合谷

綜上所述,陽虛以「惡寒怕冷」癥狀為要點,但不同臟腑的具體表徵不同,配穴也有所區別,故而,在調理陽虛之前必須先辨證,辨明到底是哪種陽虛?

四、陽虛,必須灸透督脈!

我們必須明確一點,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所以,陽虛之人要補充陽氣,必先灸透督脈,無論哪種陽虛都是如此。

灸透督脈有兩種方法:首先推薦督灸,其次推薦隔姜灸重點穴位。

1

督灸

督灸又稱長蛇灸,這是灸透督脈的最佳方法:一來因為督脈「陽脈之海」的特性,二來因為督脈位置特殊——脊柱脂肪少,方便艾灸的藥性和熱力儘可能深地透達經絡。

具體步驟

1、生薑2斤,用榨汁機榨出薑汁,將姜泥薑汁留作備用;

2、將肉桂、丁香、花椒等溫經散寒的中藥打粉,製成脊療粉;

3、將薑汁均勻塗抹於脊柱,撒上脊療粉,再鋪上姜泥(1-2厘米厚,4-5厘米寬);

4、將艾柱放在姜泥上,用打火機點燃;

5、根據受灸者的承受能力,酌情增減艾柱;

6、待脊柱乃至整個背部溫熱後即可;

7、艾灰和姜泥停留一段時間後再去除。

按照這種方法艾灸後,脊柱皮膚溫暖潮紅,整個背部都暖烘烘的,甚至腹部乃至全身都有熱感,對腰脊酸軟、痛經閉經、頭昏頭重等都有效果。

2

隔姜灸重點穴位

督灸雖好,但有些人嫌麻煩,這種情況下,可以隔姜灸重點穴位代替,效果也很好。

具體方法是:將薑片切成薄片、扎孔,將艾絨放在薑片上,在重要穴位上點燃。

一般取以下穴位:

會陰穴:陰經脈氣交會之所

會陰穴是任督二脈的下交位置,任脈統於前,主一身之陰;督脈率於後,主一身之陽。任督二脈相通,溫熱之氣才能循經溫腹暖背,通達周身,循環不息。

長強穴:陽氣生髮的起點

長強穴是督脈的起始穴,古人對此穴的穴名有過這樣的解釋:「循環無端之謂長,健行不息之謂強。」這句話表明:長強穴是保證人體氣血循環的第一要穴。

註:由於會陰穴和長強穴比較隱秘,可以通過專用的坐灸凳溫灸。

腰陽關穴:陰陽相交之點

腰陽關穴是陰陽交匯點,它相當於陽氣通行的「關口」,很多人總是感到後背發涼,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陰陽交會點的經絡不通,致使陽氣無法上行。艾灸腰陽關,就好比打通了陽氣通行的「關口」,陽氣得以暢通無阻。

命門穴:腎陽藏身之地

腎陽是元陽,那麼它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在命門穴中。俗話說「傻小子睡涼炕,全憑火力壯」,這裡所說的火力,就是命門所藏之真火,稱為命門之火。艾灸命門穴,就像「煽風點火」一樣,能夠生髮腎陽,讓腎陽之火得以循經而行。

至陽穴:陽氣最盛之處

所謂「至」,就是極致、鼎盛的意思,至陽穴就是陽氣到達了頂點,即將由盛轉衰的穴位。艾灸至陽穴,可以讓陽氣維持在鼎盛狀態久一點。此外,至陽穴還有補心的作用,如果經常感到心慌、胸悶、心跳時快時慢、心悸等,建議艾灸至陽穴,效果堪比「強心針」。

陶道穴:氣血循環之道

人體督脈的氣血從長強穴開始,經過陶道穴,到達百會穴,再經過前額,與任脈相接,繼而再轉入長強穴,進入督脈,以此循環,川流不息。

古人用「陶」形容物體旋轉之快,因而陶道穴就是氣血循行速度極快的一個穴位。氣血自由不停地循環運轉,才能陰陽協調。艾灸陶道穴,可以促進全身氣血循環,尤其手腳冰涼之人,說明氣血運行不暢,尤其要艾灸陶道穴。

大椎穴:諸陽之會

大椎穴是督脈與手部三陽經的交會穴,被譽為「諸陽之會」,它是三伏灸、三九灸的必灸穴位。艾灸大椎穴,好比給人體再造一個「小太陽」,特別適合體寒、陽虛、免疫力差的人。

關元穴:補充元氣的重要穴位

關元穴是足三陰與任脈的交會穴,真陰真陽皆關鎖於此。艾灸關元穴能直達精宮以助元陽,起到暖丹田、壯元陽、補腎精、益骨髓的效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匠心居 的精彩文章:

脾濕喝涼水都胖?灸對了瘦的比實胖快!減肥費千金,不如艾條一根!
由《我不是葯神》所想到的:養生不是治病,是續命;不是消費,是省錢!

TAG:艾灸匠心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