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遜清的兩位孤臣:殊途同歸的矛盾體,忠逆難兩全

遜清的兩位孤臣:殊途同歸的矛盾體,忠逆難兩全

原標題:遜清的兩位孤臣:殊途同歸的矛盾體,忠逆難兩全


宣統三年,搖搖欲墜的大清,有實力能夠兜底的人,卻不是來自清廷打天下的八旗精兵,而是已經尾大不掉的北洋集團。所以次年的料峭春寒中,隆裕太后不得不下詔退位,皇親國戚大多作鳥獸散,躲進津門或者青島做寓公,成了絕大多數人選擇的明智之舉,紫禁城內的遜清,陷入了徹骨的冷清。不過也有一些硬茬兒,升允就是這樣角兒。這位曾經的陝甘總督,位列清朝九大疆臣之一,麾下甘軍驍勇善戰,在西北也擁有一定的袍澤基礎,雖說不一定能夠與北洋軍分庭抗禮,但是與之叫板的底氣自然也有幾分。


溥儀曾說遜清遺老中有四位「申包胥」一樣的人物,其中升允赫然在列。但是與善耆、溥偉和鐵良不同,這些都是名副其實的清朝貴胄,清朝滅亡對他們有切膚之痛,逆流奔走也有因可循,畢竟關係到身家運命和切身利益。升允不一樣,雖是蒙古鑲黃旗,但是多羅特氏並非八旗顯赫門第,而且已經被清廷革職賦閑兩年,所以完全不必要站出來逆流扛纛。早在庚子之亂中,升允也曾在陝西親自接駕,讓慈禧眼紅心熱,不過對於宦官沿途襲擾,也毫不給面子,錚錚有聲地予以處置。



慈禧在七十大壽之時,更是對這位剛直的「鐵公雞」印象深刻,當文武百官莫不在慶親王奕劻的授意下積極獻金,只有升允一毛不拔,不僅如此還上奏彈劾這種風氣。慈禧不會知道,就是這位不懂變通的角兒,在其撒手大清的韁繩三年之後,當虎狼之師的北洋軍閥通電勸退,只有這位已經年過半百的老臣,仍然率領舊部攻陷十餘座縣城,倔強而不甘地掙扎。當地士林大儒出面,以及適時傳來的清廷遜位的消息,仍想困獸猶鬥的升允,眼見著回天無力,方才妥協退兵,頸上那一道在庚子年間紫荊關戰役留下的深深傷痕,難埋心中的抑鬱溝壑,他感到矛盾與彷徨。


但是,升允感到吾道不孤,是與張勳搭上了線。晚清年間,張勳是坐鎮南京的江南提督,武昌起義後率部堅守南京,率領辮子軍困守力戰江浙新軍,後來憑藉戰功也搭上了「兩江總督」的末班車,還綴上了南洋大臣的嘉封,不過含金量已經大打折扣。隆恩浩蕩自然讓張勳將「食君俸祿,忠君之事」銘記於心。清廷遜位後委身於北洋集團,「宮保在,從宮保,宮保不在,從舊朝」也成了一顆埋下的炸彈,同樣是「矛盾體」的張勳,選擇和升允抱團。



最終,在北洋軍閥的大家長袁項城死後,兩人一拍即合,也算是一番糾結之後的殊途同歸,有了底氣和膽量準備大幹一場。升允為張勳上演鬧劇提供所謂的來自日軍的支持,然而當逆流失敗後的張勳,在津門張公館用京劇念白「吾回天無力,尚可獨善其身」的時候,升允不會知道一直慫恿自己,扯旗放炮的清朝「鐵帽子王」之一的肅親王善耆,為了所謂的「勤王」,不惜投靠日軍,而其女金璧輝,更成了後來臭名昭著的日軍間諜川島芳子。升允和張勳兩位遜清的板蕩孤臣,背上逆流之名,至死也都沒有看清,究竟是在為誰賣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文客棧 的精彩文章:

馮國璋與段祺瑞的交情:廟堂深似海,袍澤成路人
川軍少將「裹革無屍」,全師僅剩600餘人,躋身戰績最好的五個師

TAG:拾文客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