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街頭消失的手藝,看懂的人已不再年輕……

街頭消失的手藝,看懂的人已不再年輕……

【追憶】街頭逐漸消失的老手藝,看懂的人已不再年輕了……

平涼大城小事

5月7日

「曾經的生活」與我們愈來愈遠

逐漸消失的手藝漸漸淡出我們生活圈

父輩小時候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東西

它們都是時光里的記憶符號

今天小編老事新提這些技藝

主要是希望讓那些熟悉這一勞動場面的人們

有一個對過去生活的回憶

使那些沒有見過這種勞動場景的人們

對前輩的生活狀態與繩索的發展歷程

有一個形象上的了解和認識。

1、打麻繩

隨著手工製造麻繩的技藝工匠越來越少,手工麻繩正在淡出我們的生活。但昔日那種加工麻繩的場景和以此為生計的希望還在老一輩工匠的腦海里。打繩的主要工具是風步子。打繩時要將麻的內皮向外翻,打出來的繩子比較美觀,根據繩的粗細均勻地添麻,繞到風步子上。打好的單股繩叫繩糰子。一般不會打繩的老人和孩子要撇麻,將麻撇成打繩需要的小片,供打繩的人使用。那時候打繩常需要熬到深更半夜。解放初,沒有電燈,照明都是用煤油燈。有的還是用燈盞頭,打繩條件十分艱苦。詳細過程小編下期整理給大家。

2、倒鋁鍋

如今,城裡人講究健康時尚,喜歡使用一些不鏽鋼製品的鍋,而在廣大農村地區,村民們仍舊沿襲著使用鋁製品的鍋。集市上買來的鋁鍋,大都分量輕,底子薄,使用不長時間就會破洞,這樣,為手工藝人「倒鋁鍋」留有足夠的賺錢空間。通常,倒鋁鍋用的原料大都是村民自己提供的,有易拉罐、破舊的鋁鍋、鋁盆等,經過高溫熔化後,再倒進成型的模具里,待冷卻後成為嶄新的鋁製品炊具。

3、磨剪刀

以前小的時候還能見到這些師傅,他們馱著全是生鏽顏色的板凳,走街串巷地吆喝,「磨菜刀哦…磨剪刀哦……」那一個「哦~」字拉得老長,隔著幾條街都還能聽見回聲。現在幾乎再也聽不到這些老師傅的吆喝聲,是他們老去了還是這個行業早已消失殆盡?

4、補鍋

以前生活條件差,能補的就補,能修的就修,記得小時候家裡的鍋破了,串鄉補鍋的又沒來,媽媽總是用一塊面球放到破的洞上,輕輕的按一按,然後起火做飯。不像現在爛了就丟了。

5、箍缸

小編記得那個時候,一般家裡有5、6口水缸,除去裝水的一口外,其餘都用來裝麥種、麩糠。兩口「大排缸有用「土鑽子」打的補巴,縫隙之間還抹了白灰漿。

6、鋁鍋換底

小時候當鋁鍋實在是不能用的時候,換鍋底是必須的,換鋁鍋底和補鍋不一樣,換鋁鍋底不用火,是將壞了的鍋底剪下來換個新的底接上。

7、彈棉花

家裡的棉被,棉衣、棉鞋、棉手套、暖把都是媽媽用棉花做的,但一直不知道棉花是怎麼彈出來的,每次彈棉花都是爸爸騎自行車,帶著一大包棉花去彈,很晚才回來,過幾天再去帶回來。長大了才看到真正的彈棉花。彈棉工具有大木弓,用牛筋為弦,還有木棰、剷頭,磨盤等。

8、傳統木匠

木工稱木匠,小候都是自己家裡買好木頭,請木匠做各種家裡用的廚子,板櫃,凳子,窗戶等等,木匠是在村裡最有技術的工種。斧、鋸、鑿、錛、刨、木鑽、木徑尺、墨斗、鉛筆。關鍵是會計算,在哪個年代不是誰都可以做的。

9、老裁縫

想起小時候很多人的舊衣服實在補不了了就會拿著新買的布去裁縫店製作新衣服。

10、扎笤帚

這項手藝已經很少見了,就連我們那時候自己做的掃把也少之又少,都被被塑料掃把代替了。

11、修表

記得小時候,每逢趕集都有一個擺著小桌子低頭修表的人,那一桌子的手錶零部件,像古董。不過現在固原老商城依然有修表師傅。

12、修鋼筆

曾經何時,擁有一支鋼筆是一種時尚和身份的象徵,更是一種知識的代表,使用和修理往往相伴而生,在商品尚不能達到如今的豐富之時,修鋼筆者對於使用者來說就是「裝備保障」。

13、剃頭

以前我們都叫剃頭,現在時尚的說法叫理髮。如今遍地都是新潮的理髮店,很難再見到傳統的剃頭攤子。

14、編籠籠

在農村,許多生活用具都是用竹子加工而成,如籠子、撮箕、籮筐、篩子、簸箕等等,牢固結實,經久耐用。

15、刮蹄子

毛驢在西北農村到處可見,普遍使用。在固原農村,有一種絕活,就是給牲畜「刮驢蹄」,「刮驢蹄」也叫刮蹄子,這個絕活常人是不會做的,就是為騾馬驢等牲畜鏟蹄,牲畜蹄子如同人的指甲需要修剪。雖然現在機械代替了牲口,但驢騾這些畜力在山區農村仍有一定的數量。每年的農閑時節,集市上的牲口買賣就呈現出繁榮的景象,這也是最適合給牲畜「剪指甲」季節。

即將消失的農村日常用具

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傳統手藝越來越少了。這些手藝現在有些還會見到,有些可能再也難看到了吧……

許多我們熟知的老手藝,正在悄悄遠去

甚至消失,只留在我們的記憶中!

它們逐步被淘汰出我們的生活

成為絕響,再美好也很難留住…

保護,記錄,發揚還是挽留?

更多時候我們只能眼看一種文化和生活在慢慢地消逝…

由於小編所見所聞有限,對消失的老手藝記錄不全,還需廣大網友留言提醒,小編會繼續完善

編輯:玉筆狂生

l來源:固原微度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儲月齋 的精彩文章:

中國伊斯蘭文化瑰寶——手抄本《古蘭經》及典籍在平涼

TAG:儲月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