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王幹事:文職人員招考前,為何不先全軍公開選調人才呢?

王幹事:文職人員招考前,為何不先全軍公開選調人才呢?

原標題:王幹事:文職人員招考前,為何不先全軍公開選調人才呢?


作者:如影隨形;圖片:網路;美編:甜甜;


「這些文職崗位我們也能幹!為什麼沒有先公開選調徵求我們這些現役的意見呢?」


這些天,最火的新聞莫過於全軍首次向社會公開文職人員。此次選調,共招9297人,涉及陸軍、海軍、空軍、武警等軍種。涉及教學科研、工程技術、醫療衛生、新聞出版、財務管理等專業。


計劃公布了,但是身在基層的王幹事卻不淡定了。他看了看部分崗位的要求,以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選調的新聞采編和新聞編輯兩個崗位為例,他發現似乎這些崗位的要求自己都符合:全日制本科學歷,某大學新聞學專業,論起文字功底自己也是工作了十年的新聞幹事,有著多年的工作經驗,發表的稿子也是一大堆。可是,這個他夢寐以求的崗位(他的家就在北京,想回家附近工作也是他的一個夢想)自己從來不知道——


「要是能給我這個機會多好呀?哪怕是借調不納編都行!軍費還可以少開一份工資。」


一旁的科長打趣他:看到有機會自己連資格都沒有,是不是有點不甘心生氣了?人家選調的也是新聞系專業的人才,專業對口也沒啥錯誤呀?何必吃醋呢?


王幹事卻說:「從專業知識角度講,這些招考的地方人員、文職人員或許能適應。但是這些崗位,都是要為基層官兵服務的,是為部隊建設服務的。這些文職人員的專業知識過關,但是他們和我們相比,卻缺少基層部隊工作的經驗,缺少對部隊和官兵的感情。我很擔心,擔心他們需要很長時間去適應部隊工作的節奏和標準,去了解官兵的疾苦和實際情況。如果不能儘快了解和融入軍隊,我擔心他們拍攝出來的、寫出來的作品,或者他們編輯采寫出來的稿件,真的寫的是基層、說的是官兵嗎?真的是基層想要說的話嗎?我不看好!」


替換高清大圖

科長聽後發懵了。其實科長的心裡挺同意王幹事的話的。科長是個雙軍人的家庭,家屬是一名心理專業的研究生幹部,但是畢業後就分到了駐地工作。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兩口子才能夠相識相愛,但是駐地偏遠遠離家鄉卻一直是家屬耿耿於懷的事情。在這次招考中,科長也發現某單位需要招考一名心理專業的文職人員,而且這個單位恰巧就在自己家鄉附近。科長當時就發出感慨,這個崗位要是能留給自己的家屬,留給像家屬這樣非常適合的人就好了,既能解決人才問題,也能解決家屬回家鄉的願望,一舉雙但是就沒機會。


相信和科長、王幹事擁有一樣想法的官兵也有很多。當然,面向社會招聘文職人員,是解決部隊人才短板問題,加速部隊建設發展的一個舉措,畢竟隨著社會和軍隊的發展,很多崗位、很多專業是依靠軍隊自身力量解決不了的,需要更加專業的人才來加強。文職人員因此而應運而生。但是,看今年文職人員招考的崗位,有些的確軍隊不能自產解決,但也有一些卻是可以自我挖潛不需招聘就能解決的。比方說軍旅機關的優秀新聞幹事,哪一個不能當個編輯,搞新聞報道?可他們在單位甚至連個正式編製都沒有。基層的那些心理醫生,都經歷過多少演習訓練,官兵到底會出現什麼心理問題,如何有效解決他們有著最直接的經驗和體驗。而這些崗位,完全可以通過全軍的遴選、報名、選調,就能在內部得到解決。這樣給這些官兵了發揮自身價值的平台和機會,也能有效利用人力資源達到最優組合節約成本,確實值得深思和實施。如果能夠讓現役的官兵先報名,在遴選,再面向社會招考空缺的崗位,豈不是更好?


但是這些,也只能是設想,畢竟還沒有任何的通知文件這樣說過。


一方面是人才需求和部隊建設的矛盾,一方面是崗位需求和資源閑置不能有效流通的矛盾,人才之殤,讓人深思。


記得一位朋友說過,軍隊不缺人才,缺的卻是相應的平台和機制。的確是這樣。

記得當年上軍校的時候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是學校一個教員考上了一所地方大學的研究生,好像是焊接方面的。後來,這個教員畢業了,也回到了學校。因為在學校里實在沒有可發揮的空間,他就準備申請到其他單位工作。但是學校不同意,但是也沒有相關崗位,於是就安排他到英語教研室去工作,於是一個工科的研究生最終成了一名英語老師。後來這名教員再三強烈要求,最終幾年後離開了,一轉業就收到了好幾所大學的邀請。當時我們在想,如果這名教員能夠在另一所有舞台的學校工作,他肯定也不會著急離開;如果有個平台和系統能夠達到人才的科學流動,這樣的浪費現象也不會發生。


還有一個幹部是數學系的研究生,分配到單位後成了一個排長,最後成長為單位自動化站的幹部,還是借調的。最後這名幹部選擇複員,複員之後就被一所大公司錄取,工作生活都不錯。


以上這樣的悲劇也好,鬧劇也罷,在我們的身邊經常上演,讓我們感嘆到底我們的部隊需不需要人才?到底哪裡需要人才?至今這樣的平台和機制依然沒有建立,究其原因,根本的原因,是某些領導的人才觀發生了扭曲,或者說沒有人才觀。他們的眼裡只有人,看不到才。



人才是什麼?很多領導至今還沒搞懂。


人才是什麼?我感覺一些單位是數字,是每年給上級和自己寫報告時候的數字;是門面,是介紹單位時候貼的金;是那種說起來重要,用起來不重要的一類人。


曾經有一位戰友,也是考上了研究生。但是當學校的入學通知書都已經寄到單位的時候,他卻因為曾經的工作疏忽惹惱了領導,導致相關的會議死活不開。等到有一天會議開了,手續辦了,卻發現已經過了報到時間只能放棄了。


曾經部隊里常說的一句話:博士碩士都是戰士,其實就是這樣思想的集中反映。當然博士碩士都是軍人呢,都是戰士沒有錯,但是關鍵的是大家卻把這些人當戰士用,而不是物盡其用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博士當連長,碩士當排長,雖然聽起來好聽,但是效果卻非常難受。


聽說一個幹部為了不回原單位報到,在選擇博士專業的時候選擇了一個太空垃圾處理這樣的冷門,想著這種專業在西北那樣的野戰部隊里肯定沒人要。可是當他畢業時,單位卻非要他回來工作。回來後幹啥,一個幹事寫材料。又被浪費的博士,又被浪費的人才。但是他的作用,僅僅是單位培養了多少個博士,多少個碩士,一個數字而已。所以,很多單位和領導,至今還沒搞懂啥叫人才?眼裡只有單位有多少人,卻不知道有多少才?他的眼裡所有人都一樣,都是一個普通的兵,只不過學歷或者專業特殊點而已。


替換高清大圖

人才能幹什麼?很多單位都搞偏。


人才能幹什麼?很多單位的做法就是裝點門面,完成任務,用來彙報。


曾經一個戰友,法學專業畢業,上級法院來要人,但是單位領導就是不給,說自己也需要。好吧,如果真需要也罷,留下來的他每天拿著夾子、披著大衣干著糾察的活。人才能幹什麼?干著與最大價值無關的事情。於是博士去管網吧,碩士去研究如何把野戰桌椅放到大廂板上,營房專業的去帶兵,計算機專業的寫材料,總之沒有一個放對地方的。很多單位都把人、人才當做普通人。


人才說起來很好,用起來還不如一個戰士順,從來沒想過讓他們成為戰鬥力的倍增器。浪費人才、打擊人才的現象還是很多的。


如何留住人才?很多單位的方法不對。


怎麼栓心留人?大多數的單位就是簽合同,上學之後必須回到我這裡,管你的專業有沒有用。


是制度約束,如果這樣會怎麼樣,如果那樣會怎麼樣,想各種辦法把你絆住、綁住,讓你走不了、不敢走、沒法走,最後在我單位就可以了。


一塊金子,放到煤堆里永遠無法發出光芒,所以需要把它們放在最需要的地方,最合適的地方。可是,我們聽到最多的是「你快回來」,而不是「你想去哪」?很多官兵說,他們離開,不是要走,而是被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逼走的,氣走的。哎,這些措施,留得住人,留不住人才;留得住身,留不住心,遲早都會走。


替換高清大圖

如何發揮人才最大價值?很多領導從沒思考過。

如何讓人才發揮作用?制度和機制很重要。


就好像這個文職崗位一樣,如果有這樣一個崗位需求交流機制,完全很多崗位就不需要向社會招聘就能找到適合的人。可是現在沒有。


現在大機關、院校科研院所招人的條件很多專業能力只是很小的內容,基層經歷、主官經歷等等卻是大頭。有的時候想,一個大機關扛攝像機的人,為啥非要有基層主官經歷才行?因為這些原因而讓人才閑置,是堅持制度還是浪費人才,值得深思。


現在我們缺乏一個流動交流機制和平台,到底全軍現在各專業、崗位到底有多人,分布在哪,誰也不知道。哪裡需要人,那裡有人,誰也不知道也沒人關心。於是,這個單位這個崗位沒人干著急,那個單位這個崗位人員臃腫卻無法消化。人力資源和軍隊建設之間,沒有一個橋樑和機制去溝通協調,合理化的配置、最優化的配置如何說起?於是,有些很有才能的官兵,可能軍旅生涯都在一個不適合的崗位工作著,如果放在更適合的崗位他的價值可以翻翻。


基層不缺人才,缺的是發現人才的眼睛。


軍隊建設需要人才,更需要培養人才的理念和機制。


很多崗位不是沒有人能幹,而是適合的人就在不遠處而大家看不到,看到了也沒辦法。


很多人願意干,願意好好乾,但是沒有舞台。


希望,大家多一些大局觀,不要總從自己單位的角度考慮,有人要人該給請給;


希望,能有一個機制,促進人員的合理流通,優化配置;希望,多給官兵一些關懷,而不是只為了管住你;

希望多一些平台,多一些機會,讓大家可以發揮自身價值,不要讓很多人望著機會興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旗獵獵 的精彩文章:

又到部隊半年工作總結時,這樣的調查問卷可以有嗎?
軍人最不想讓媽媽看到的照「騙」曝光了,此刻心情怎樣?

TAG:軍旗獵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