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道是知識,摸索以後感受到的是智慧

知道是知識,摸索以後感受到的是智慧

密法是一個很著相的法門,它不像禪宗講「無相」;「有相」容易落入常見,而「無相」雖然要入很快,不過一旦有所偏差,則會落入狂禪、玩空、斷見,這是禪宗的弊病。

當然,從凡夫地來看,常見總比斷見好一點,至少還有一點福報,斷見可是連福報都沒有,這要留意喔!有相就容易著迷,產生諸多幻境,很多修密者常將幻境當成神秘的神通境界。各位,不要去著那些相,不然可就倒霉了!

修行中一旦真有成就而顯相時,一定得一再地驗證、揀別,不必以斷見排斥,但更不能執著。密法修行過程中,執著是常有的事,這一點如果能突破,便是善根,否則即是災難。

如何將有形有相的東西與無形無相的感受結合起來?內心的感受才是真實的,將那感受鍛煉成具體的存在,法身當下就兌現了。

此處涉及了內明理觀的問題。從顯教大乘空性來看,這部分的體驗可以很清楚地擁有,但無「事相」作依據。而密法的特色就在於有「事相」作為依據,故曰「理事無礙」。顯教從「理」上明心性,雖然善根成就很快,卻也常常流於「知道」。知道不算,必須做到,怎麼做到呢?那就必須有事可為。

修密法不是一直坐在那邊持咒、觀想,還必須實踐。有些修行人認為只要「慧門通」、「慧解脫」就好了,但這常常會流於哲學,只是心開意解,還不算,一定要透過實踐。

實踐力行的部分,用現代話來講叫「摸索」,向未知的領域邁進,因為你無法確定其結果如何。剛學爬的小孩子,即是最明顯的例子。晚上黑漆漆一片,突然看到前面有個紅光(蚊香),就爬過去用手抓,你怕他燙到,把他抓回來,他還是再爬過去。算了!讓他去抓吧!燙個一次,他就再也不敢了。

生命的成長就像這般摸索。實踐、修行就是讓生命成長,向未知領域不斷挑戰。修行絕對是向未知領域邁進,才有可能出三界,因為已知的領域都在三界內。

再舉個例子,小孩子剛學講話,你會一直對著他說:「叫爸爸……」假如他一開口便說:「叫爸爸」,你肯定昏倒了!可是孩子就是很厲害,他只叫「爸爸」,而不「叫爸爸」。

你再留意一下,當小孩瞪著你,突然很高興的手腳一直抖,哇哇個不停,那就是他摸索到了,雖然他音還發不出來,但他已經發現了講話的技巧。小孩子不是用大腦學東西,他是用生命。所以山東人叫孩子發音,他的小孩絕不可能會發出四川的音,而四川小孩也絕不可能發北京人的音。

因為他在學的時候,是看發音的狀況:你發鼻音,他就學鼻音的發音,你發喉音,他就學喉音的發音,這部分你無從教起,是他看了你講話的發音方式,喉嚨、臉部結構的變化,自己學來的。這一點大人就輸給小孩了。又如你聽人說話,為什麼就知道他是北方人或南方人?因為這是實踐學。

用大腦只能「知道」,儘管知道要放下,可是境界來了,沒有一個放得下!「道友的事都能放下,貧道的事通通放不下。」因為你只是學到知道。學佛就是要你能夠做到而不是知道,這才叫修行。

這是用實踐學還是哲學?用實踐,直接就進去,沒有理論,所以叫作「行起解絕」;「行」一開始,「解」就沒用,絕掉了。未「行」之前,先了解了一大堆,那個「解」若是淪為哲學,就永遠行不起來了,必須留意這一點。

從修密法的立場上來看,實踐尤為重要,一定要把「有相」變成「無相」。禪法直接從無相下手,所以禪堂別無長物,唯一的偶像就是香板,香板要下的就是你這個活佛。

它直接從這邊來,沒有其他的相。即便有的禪堂會擺個釋迦牟尼佛像,也只是小小一尊,做為對本師的恭敬象徵而已。倒是禪師坐的位置,弄了一維摩龕,比佛相大好多倍。但不管如何,禪堂的關鍵在於它無相、不設相。

密法里有很多相,每一相都要轉化成無相,其作用與精神則遠比相來得重要。所以有人修密法,他是透過相的存在,直接從「體」到「用」,不再透過相;相擺著,然後從那個相「知體起用」,直接就無相;「體」、「用」皆無形,相只是個媒介。各位要留意!修行的實踐就在此處。

所有密法都是非佛教的,所有行法都只是媒介,禪法、密法皆屬媒介,念佛號、持咒語、誦經拜佛通通都是媒介。媒介可以有相,我們必須透過那個相去感受「體」的存在,然後直接起作用,法身、報身就在這裡。一旦你能直接活在法身、報身里,那不就是法、報身的世界?這時也就沒有所謂的應化身了,就是實實在在的佛身。

不管是金剛界也好,胎藏界也好,所提供的修學模式全屬這個部分,不是要設很多的相讓你執著——金剛界有多少尊,胎藏界有多少尊……那麼多尊怎麼修?光是一尊,就讓你修得步罡踏鬥了,那麼多怎麼完成?不可能啦!每一尊,不論宏觀或者微觀的修法,都不離實踐。

這個實踐就像剛剛提過小朋友摸索的例子,從相上來看,手去抓那個紅紅的火點燙著了,事實上真正成長的是他的心。身是行為的一個象徵,真正成長的是心。

各位遇到挫折、困難或者失敗,你知道是哪裡難過嗎?是心啊!當痛苦產生時,其實是內心在摸索,所以解脫是指心解脫。這裡講的心解脫,是指經過摸索、經驗以後的真正解脫。「喔!這樣我知道了。」這種豁然開朗、心開意解是「知道」,知道對你沒幫助,一旦忘記,又不知道了。知道是知識,摸索以後感受到的是智慧,兩者截然不同。只要是摸索過後所得的智慧,它會生生世世跟著你。記得!生生世世跟著你。

而知道的這種知識,可能會因為痴呆就忘記了。即使不痴呆,下輩子再來也是洗得乾乾淨淨。

下輩子來,大腦所存留的大概都是習氣啦,有些人前輩子是牛,這輩子就不敢吃肉;前輩子是老虎,這輩子大概就很喜歡咬人,看到肉肚子就餓,看到青菜就沒胃口。像這種習氣,這輩子也是不復記憶,因為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說是「與生俱來」。這種與生俱來的習氣並非真正地智慧,它會隨時空改變;透過摸索所感受到的、所獲得的智慧,則會成為你生生世世生命本質的因素。

修行過程中,透過智慧直接感受的,比經由知識分辨的來得好。知識分辨出來的,大概百分之八十會正確,但百分之百會忘記。然而經由生命摸索、實踐得來的,生生世世都會顯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透過你的實踐而兌現——兌現出來的生命因素,會變成你的性德,這個性德即是你將來成就的菩薩名號。以這個菩薩名號為主,繼續無邊菩薩行,成佛之時,此一性德即成為你的佛號。

我們在修學密法,做這種訓練時,絕對不要忘了,相是供我們運用得媒介,必須透過那個相,並且跳開那個相,直接融入本體和作用上來成就。這叫「理事圓明、事事無礙」的修學境界,密法直接從這裡下手,稱為「無上妙法」。

顯教當中,理可以明心性,但能否守得住,就要看功夫了,因為那太過抽象。不是不行,也可以,理的禪師大德們,就是在這個地方一再地錘鍊自己。

密法很簡單,它「理事」直接進去,但若沒抓住要領,大概修學也難成就,恐怕學了很多的相,一直在那兒忙碌著——

何謂金剛為身?那種意志堅定,即使吃盡種種苦頭,歷盡種種磨難,依然至死不渝、毫無後悔的。現代人學佛,難也難在此處。道場大門口貼了一句話:「汝為正法來,應受法喜食,若未法喜滿,豈可因此去。」你法樂尚未享到,為何先退心了呢?為什麼碰到一點境界就掃地出門了呢?這樣如何能「金剛為身、琉璃為干」?

你要解脫什麼?不就是解脫你的意識形態!誰捆了你?意識形態捆著你,讓你不得解脫!就把那些意識形態都放下嘛!偏偏你又放不下。佛陀一直說放下、放下,可是我們根本都亂丟,哪有放下?到最後,財產丟了,太太丟了,房子、孩子……甚至連性命都丟了,這樣能成就嗎?是放下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知道嗎?大腦里綁著你的那堆東西……,能放下嗎?

把這段文章記下 好好看看

這人了不起

大家都知道要放下,知道叫作知識,臨境時真的能放下嗎?若真能放下,就解脫了。我們之所以不得解脫,就是放不下啊!通常我們都是別人有事完全放下,自己有事則完全黏住,這就很麻煩了。「放下吧!你就是放不下,跟你講就是不聽,這叫業力,你就自作自受吧!」別人有事你放得很開,輪到自己卻放不下。為什麼?

光知道沒有用,必須要做到才算數,關鍵在這裡。修行,既然有「行」,就是得做到。

對於禪行者來講,他知道有個東西,但不知那叫什麼,因此反而專註在那兒,透過置心一處去感受到。所以有些禪行者雖然證得,但卻講不出來,因為從「得證」到「言傳」,還有一段距離。

密法行者講得出來,卻證不得,結果講了一堆都屬廢話,轉眼下輩子再來,忘得一乾二凈,因為他都是記憶的知識,這是兩種行法顯著的差別。如果你從密法下手,就一定得翻破這一層障礙,這還涉及到行法的問題,必須能抓住行法的要領,否則進不去。而你,抓到了沒?這是第一個。

其次,修行步驟如何?少有人講得出來。

師父說:「坐下來,腳折起來,開始數息。」你就一、二、三、四……一不小心數到三百多。這根本不得要領嘛!所以很難轉變成修行的過程與步驟。有了要領和步驟,重點就浮現出來。你修什麼?性德從這裡開始架構,這屬於一般的心法,禪宗尤其重視這個。

小孩子學東西是透過生命。小孩學講話,聽到最多的字眼既不是爸爸也不是媽媽,而是「叫」,可是他不會學著你說「叫」這個字。因為他用生命在學,他抓得到要領,這當中實在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是真正的修行。

生活中經常發生類似的事。有些人穿了很名貴的衣服,看起來卻像地攤貨。為什麼呢?沒氣質嘛!所以顯現不出那個價質感。所以,要懂得把握住那個本質,那麼在體、相、用上就真的非常廣泛,密法修法便是直接從這裡來。各位,從知識層面來看,種種名相都可以在字典上查得到,壇城怎麼布置也沒問題,但那些都屬物理現象,裡面缺少了生命,而那就是你必須去覺受、感知之處。

而有些人隨便穿什麼衣服,都有一種氣質透出來,讓人感到不是俗物。

從感受生命存在的這個立場來看,可分成兩個部分,一是福報,一是智慧。大家都說要「福慧雙修」,可是我們修到最後大概都福慧雙泯了。為什麼?因為你既不會修福,也不會修慧,只是從文字相來看——一進大殿到處都是功德箱,看到功德箱火就大,口袋裡的錢都跑到功德箱里去了嘛,「道場都要錢!」你能否見到功德箱,就像看到金礦一樣?功德箱是修福積因的好所在,你沒有體會到這一點。

功德箱的意思不是叫你一直把錢丟進去,而是你有沒有舍心?看到功德箱,第一先把我的煩惱布施出去,第二把我的意見布施出去,第三把我的病苦布施出去,第四再把我的生死布施出去。最後,口袋裡的這些就是多餘的了,那就可以通通給嘛!既然要給,就給個乾淨。這樣的供養布施,功德很大。若是一看到功德箱,馬上跟鈔票對立起來,那就搞錯了。

不要看到一個東西,就透過大腦直覺反應,要進一步看看,你自己到底在做什麼?透過生命去進行,而不是用大腦,那個感受才重要;自己慢慢摸索,去感受生命的存在。

一般人都說「痛苦時比較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因為在那種情況,你才會死心塌地的好好面對自己。人往往在得意之時,講話不經大腦,眼睛長在天花板上,很少懂得反觀、自我反省。即便會反省,頂多只是珍惜:「這麼大的福報,我很珍惜、很感恩。」這時因為對生命的認知還不足,儘管會反省,層面也很膚淺。然而當我們遇到挫折、困難時,就會打從心裡仔細檢討,各位可以由此處仔細看清生命的存在。

善男子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處在這樣的時代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五個方向,也就是生命教育的五大議題:青少年、夫妻感情、健康、事業以及老年的問題。你可能會說這些我都很好,孩子很受教,夫妻恩愛,身體健康,事業馬馬虎虎,家裡的老人也都很不錯,五福臨門。若是如此,那可是你的福報,可是仔細留意一下,你仍不免有一個莫名的煩惱存在——恐懼眼前這種種會消失掉。這個恐懼,叫作天殺的,沒有必要嘛!你活在當下就好。

佛為什麼說:「佛成佛時,一切眾生皆成佛。」因為佛在與一切六塵境界相對應時,他的心都是完美的,因此六塵境界的存在也都完美,他看到的都是佛,沒有眾生,當下一切眾生就都是已成佛的佛。這是從佛的立場來看。

我們剛好相反,我們的識心與六塵境相處時,都合不來。看到美好的,「啊,無常!」糟糕!美好的就無常。看到不好的:「唉!你看,就是這樣。」那你還有什麼好日子過?偶爾有一點成功,應該值得慶幸,你卻說:「這些沒用啦,明天就完了。」你活在哪裡啊?日子怎麼會過得如此烏天暗地、如此難過呢?你是個該遭天殺的。

學佛人毫無悲觀的權利,把世間一切萬事都看得如此灰色,那就是不會生活。一旦用識心面對一切境界,那通通就排錯了位置。你會把餅乾放在水缸里,把魚養在桌子上……,常常擺錯位置。事實上,我們經常犯這種毛病,當然你不至於像上述例子那麼離譜,但人生的事卻經常這樣。

你會想:「我再怎麼笨,也不會把餅乾放在水缸里。」沒錯,你一定會把餅乾放在盤子上,然而,你有沒有把你的思想放在別人身上,然後去憤怒怨恨抱怨別人呢?

你把你自己的思想當作是別人的想法,這豈不等於把餅乾放到水缸里?

有些女孩子年紀很大了還沒結婚,因為自己的婚姻不敢自己作主。想結婚,可是人家勸她不要結婚,還告訴她天下男人沒一個好東西。她看爸爸欺負媽媽,愈看愈討厭,又見哥哥與嫂嫂處不來,想想還是不結婚得好。過一段時日,人家又勸:「唉呀!再不嫁,放著當老姑婆嗎?」她心又動了,於是就在嫁與不嫁之間搖擺,一蹉跎,轉眼六十歲。

成長過程中,有些事必須自己作決定,雖說是「作決定」,事實上卻是在「摸索」。各位家裡一定有很多東西放著沒用,雖說是你「決定買回來」的,但買回來後根本沒在用。為什麼?因為你在摸索嘛!只是試著買看看,結果根本用不上,然後便堆到倉庫里去了。這就是選擇、判別的能力不足,你不是真正「作決定」。

有些人買東西很小氣,連修法上也可以看到這種情形。怎麼說呢?他毫無擇法(選擇法門)的能力,於是只修一個法,那個法對不對,其實他也不知道。人家說念一個「南無佛」就好,他便照念,「南無佛」是哪一佛其實他也不明白。並不是說念南無佛不對,而是心量根本沒有打開嘛!法是什麼都不知道。

還有一種人,他同時修很多法,早上醒來就開始修,修到晚上要睡覺時才想到,「啊!我日中一食都還沒吃。」這也表示他沒有擇法能力,什麼法都接受,囫圇吞棗。這種情況都很難體驗生命的存在及真相。行者應有深切的了解,選擇與判斷是「意業」的部分,非常重要,法門一旦確定,實踐後會感覺到喜悅。

很多同修說:「師父,我真的要跟隨你修。」嘴上這麼說,但生命里究竟有沒有真的要跟著修的因素呢?關鍵在此啊!所以那種精明能幹、口才伶俐的人在談這些時,我們都不從他言語上看,而從其內心審視,看他生命中有沒有這個因素。

真實的生命因素相應於世間的對象,尤其是人的時候,一般人很難看出其中的差別。人人都崇尚和顏悅色,然而和顏悅色是修養,而非修行。就行者而言,當他用真實生命來面對時,所看到的也是真實生命的部分,應該要起忿怒身時,絕不是和顏悅色喔!他起忿怒身是從生命的真實相來與你相應的。你從外相看,「咦!這人有修行嗎?修行人怎麼這樣?」他用生命坦誠與你面對,而你卻用大腦的虛偽來回應,這就如台灣話說的:「剖心肝給你吃,你還嫌腥臭。」你當面錯過了,這是業力啊!

行者用生命真誠與你面對,這時也看你的生命是否真誠,抑或只是用大腦在應付。這是一般人很難體會行者之處。人家用真心相待,你卻在嫌東嫌西。為什麼?因為你對生命不了解啊!行者是不虛偽的,當他真正對你現出面目時,是對應於你應興應革的那個部分,而你卻用大腦來應付,失之交臂啊!要留意喔!

別看菩薩瓔珞莊嚴地杵在那兒給你看,其中每個瓔珞大概都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經典上說菩薩身相莊嚴,這沒錯,但每個莊嚴都經過了種種磨難,他的生命是這樣堆砌起來的。即使磨難重重,菩薩依舊無怨無悔。他自己證得這個部分,雖然不太會表達,可是當他回小向大走出來行菩薩道時,他就完全放下自己,不跟你計較大腦裡面的東西,而是將生命那一面拿出來,看要如何去成就你。

再說說供養,供養對佛來說根本沒意義,可是對行者來講很重要,行者透過這些東西來表達對生命的感受。若無此種向上提升的動力、動機,修法根本徒勞無功,只是比民間信仰稍微高級一點。

法就是上供下施,一個是向上供養,一個是向下施食。上供下施來自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它不是死命地供養,供養旨在求佛道。各位想想看,為什麼要向上供佛呢?佛需要你供嗎?不需要啊!供與不供,他都如如不動,供得再多也一樣。那為何還要供養呢?關鍵不在於佛,而在於行者本身。供養是培養你的善根,你有沒有向上成長、提升的能力,就從這地方看,而不在於單純的物質供養。

「你有沒有心去成長?」各位必須仔細摸索這個心境。你必須具備讓生命成長的那股動力,否則,光會拜沒有用啦!

一般人修供養,普遍都患這種毛病,都有同樣的心理。媽媽要衣服,反正衣服沒在穿,所以可以燒給她。如果媽媽要鈔票,他肯定燒假鈔給她啦!那她在閻羅王那邊一定會被抓,因為你給的是假鈔嘛!她要房子、要車子你也不會真的燒,只有衣服才會燒給她,這種供養根本沒誠意。各位,我們必須祛除這種心理。

供養真的是在培養善根,這一點必須能夠感受到。佛根本用不到你的東西,本尊亦然。當然,你若是供養我這個活人師父,我可能就用得到,而他們都坐在桌子上,根本不會去用這些東西。你有無供養,他哪有差別?除了把臉熏得更黑之外,沒什麼差啦!幸好他不會呼吸,否則一定噴嚏連連。

民間信仰啊!到廟裡點個香,跪在那邊,將所有委曲和苦難念給諸佛菩薩神明聽,反正是木刻的,既不會跟你回嘴,也不會向你吐槽,是最保險的。

人類在很無奈之際,找偶像來傾訴內心的苦悶與心聲是最好的,可以獲得一種情緒的發泄。有時事過境遷,才會想到曾經做錯哪些事或誤會哪些人,於是後悔地跪在佛菩薩、神明面前哭訴一番,徹底懺悔。這很有效,而就當事者而言,也很重要。

上供下施是密法中經常用的,但現代人用這兩個方法大都流於迷信,因為它有儀式,你就會在這些儀式的相上下功夫。所以每次法會,即使是佛教徒,也會跟民間度亡施食時的圍觀者一樣在旁邊等,等什麼?等著最後撿銅板。這無異於看熱鬧啊!這就是麻煩了,這種密法完全失去了意義。透過儀式,我們要能夠抓到要領、訣竅、步驟和方法,重點則在於自己必須懂得如何去抓。

施食亦然,你必須念及眾生難度。你感受得到眾生難度之處何在嗎?你必須能感受得到這個部分,而不是度他來拜拜和皈依就好。度眾生,就是要能夠讓他發起菩提心、感受生命存在的那種能力。度他進來拜拜容易,要想度他覺醒,難啰!真正度眾生,是指這個部分。

如今度眾生都被量化了——看看多少人來拜拜,多少人繳會費、繳護法基金等等,這都是停留在儀式上。從修行立場來,攝受、折伏眾生,應該是怎麼使他能夠體會、感受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不是形式上的拜拜,如此菩薩行的教化眾生,才是佛陀的真正信徒、佛陀的使者。各位要留意,這是行者本身必須去做的。

要知道,佛法本身是無神論,換句話說,它是讓我們透過有形的東西,去體會生命的存在和價值。有形背後所要表達的,才是關鍵之處,若不翻破眼前這種種儀式、規矩,而臻入背後的那個真實義,基本上都僅屬初學。透過媒介感受到背後那個真實的存在,才是行者的本色!

行者應該注意的兩個重點,一是發心,一是灌頂。「發菩提心」是學佛人的特質。沒有發菩提心,可以是任何宗教的教徒,但稱不上真正的行者。就一般宗教定義而言,發心系指宣誓成為該宗教的一份子,並對其教主效忠。當然,這也不一定叫「發心」,可能就叫「宣誓」或「發誓」之類的,總之就是某種宗教儀式。佛教沒有這些儀式,不發心也可以來拜拜,合掌一鞠躬,就結了很好的善緣。不發心也沒關係,想拜就來,佛菩薩不會計較,他永遠都是微笑的。

不發心的、發錯心的,佛教都一體接受,這便是佛陀的偉大。佛陀只告訴你,正確的是這樣子,必須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即使不這樣走也有一定的標準,但無非就是讓人離苦得樂,而非愈學愈痛苦。你說:「哪個經典這樣寫過?」經典倒不一定這樣寫,但佛陀的目的就是讓人解脫快樂而不是痛苦。

進了佛門,幸福指數應該愈來愈高才對,所以我們形容佛弟子臉上愈來愈開花。若是愈修愈痛苦,肯定是學錯了。學佛首先要學正確揀別的能力,如果連這個能力都沒有,那就危險了。尤其當今信息發達,雜訊眾多,有些人「自己想,自己講」,你沒有「擇法覺分」的能力,人家講什麼都信,尤其聽到神通故事,耳朵馬上豎起來,晚上怪夢連連,很容易就受騙上當。

聽到講神通故事 耳朵馬上豎起來 來了精神

就像狼聽到羊叫的聲音

我們社會之所以有那麼大的空間讓神棍、騙子、宗教野心家發展,就是因為廣大的群眾多半是一群乖乖聽話的迷途羔羊。

修密法更要發這個菩提心,假如不發這種心,你很難進入,只淪為宗教儀式演一遍,這就太沒意義了。我們要的是真正的那個狀態。各位,一個人只要懂得經常反省:「這樣子混日子對嗎?人生應該怎麼活才有價值、意義?」那就是在發菩提心了。問題是,發了心卻無人引導,很快就會退心。因為我們在既有的人生範疇里會有一種安全感,但對於追求未知的領域卻缺乏安全感,不敢嘗試。尤其年紀愈大者,愈不敢嘗試,不易付諸行動。明明心裡想要那個,人家拿另一個來,你也只好接受。雖然接受了,心裡卻又偷偷想著另一個。這是我們常有的處境,這樣活著很痛苦。

小孩子就不一樣了。他要哪個,直接就拿去了。你說孩子不聽話,但他其實很能掌握到自我。

解脫就是內心無障礙嘛!現在被障礙束縛住了,無法在社會公約與自己的生命空間中取得一個平衡點,所有痛苦就來自這個地方。文明愈是發達,這種文明病就愈嚴重,所以也就愈需要佛法,因為人性愈需要覺醒。

了解發心是什麼以後,各位就得發起菩提心。文句上這樣講:「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直至菩提」就是一直到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全部都皈依三寶,這叫發心。皈依三寶做什麼?目的何在?關鍵都在這裡——追求生命的真相!生命真相即是佛、法、僧三寶的綜合體。我們務必弄懂發心的真實義、發菩提心的真諦,它絕非僅僅止於宗教儀式。

一個成就者在世俗法中是隨緣的,成就者對世俗法不是一種謾罵,也不會與社會相衝突。所謂成就,是在社會和個人意志間拿捏得很好。所以我們必須明白髮心的真實義,有了這真正的體會和認知以後,走出來的就會很和諧。佛法的終極目標是整個世界和諧、美好。因此,真正的成就者不可能與社會起衝突;尚未成就時,因為在自我和社會族群之間拿捏得不好,所以迭有衝突,但都屬小衝突,而不至於有大規模反抗社會族群的事。

真正的行者一定要發菩提心,假如未發菩提心,頂多只能說是佛教徒。而真正發起菩提心以後,則是佛陀的信徒,是一位真正的行者。這有差別喔!成為真正的行者,生命就開始發光了。因為你開始追尋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人生不再空洞茫然。當你逐漸肯定:「對!人生就是如此。」你就一步步往上爬升,開始超越了。生命開始成長,每當「對!這樣才對!」這個答案出現時,你已超越了某個層級,又往另一個領域進發了。

每次一有這種感受,套用傳統佛教的術語——已「滅」;你已經消滅了百千萬劫的生死重罪。現在光是聽了這個,你福報就很大了。不是吹牛喔!希望大家能真正感受到殊勝的真實義。

方向、目標都有了,但尚未達到目標啊!在這個方向上必須持續努力前進,這叫擴大。把你原來證明的這個基地——就是你所訓練、實踐,經過調整。檢驗、確認以後的這個部分——一再地加以擴大,盡量達到無遠弗屆的邊際,此即屬十迴向位。十迴向位全部完成了,這時候你能感受到:「喔!原來生命就是這個樣子。」自此便進入了「十地位」。

一旦我們開始確認「生命原來就是這個樣子」——從各方面去確認,不但自己這樣,連生活環境、相處的眷屬、周遭的人也都應該如此;生命是個綜合的立體狀,並非單一的。全方位地去經驗、確認、調整,這是最重要,也是最大的關鍵。

「生命的真相就是這個樣子」,一旦你能如此全盤確認、掌握到真相,這時就叫「入灌頂位」。入灌頂位這個階段是從八地菩薩以後開始算,八地菩薩是一個「無功用行」的人;到了九地菩薩叫作法師位;十地菩薩叫受職位,接受佛的職務了,屬於法雲地的菩薩。

接受佛的職務,代理佛處事,這叫受職位;他還有佛當老師,但已無眾生當他的老師。以佛為師進行最後的教導,完成以後即是十一地,亦即所謂「等覺菩薩位」,即灌頂位,這就叫灌頂職。這才是真正的所謂「灌頂」,在諸佛菩薩群中,這叫太子。十地以前只能稱法王子,不能稱法太子。

我們平常所談的灌頂,並不是指這種灌頂,修行有成就才是屬於這種灌頂。真正這種灌頂是秘密進行的,它不公開。因為在菩提道上,是否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價值與意義,是否真正的證得了生命的真相,這一點唯有法王與法太子才知道。所以「受職位」以後,亦即「十地位」以後,幾乎是上師與弟子間的行法,非他人所能知之,因為這已非大腦所及。

我們平常所談的灌頂,是一種身分確認的灌頂,而非生命質量的灌頂。如今社會雜訊眾多,人人發心修學,你願意在這道場精進行法,依止道場、善知識和法門修學的話,我們給予身分確認的灌頂。這種灌頂有很多層次,基本上我們隨緣、隨俗進行,這叫結緣灌頂。結緣灌頂是上師坐在那兒,人家來跪著,上師跟他灌一下、摸一下,這叫結緣灌頂。他既然想來消災解厄、增福慧、免災難,我們就隨緣、隨俗去做。

基本上,這部分我們不做其他要求,因為他還無法精進,只能說是結緣,告訴他持個咒語,而且咒語愈簡單愈好。那是個法門,請他回去照念,不管怎麼念都無所謂。為什麼?因為他就是不認真才會用結緣的方式嘛!所以不必對他要求太多。他若是認真,就會正式接受灌頂而取得真正的身分,成為這個道場、法界、菩提道上的一份子。這時他對自己負責,積极參与,那才是正式的灌頂。假如認為這種正式灌頂還不夠,希望自己福報再大一點,善根增長快一點,所以想更積極精進一點,那就參加准阿闍黎灌頂,這當然還有課程得進行。假如你還想看看自己能否進入修法的核心,那就再進入阿闍黎灌頂。

以上所說的,結緣灌頂除外,其餘三部分統稱為持明灌頂,「持明」即身分認證的灌頂。

比如 某某某 在境界中有人叫他持明

這就是持明的身份認證

屬於一種灌頂的層級

明嘛

與無明相對而言的

如果我們對於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全無感受,一直認為人生本來就如此,這種人沒辦法修行,在佛門中頂多是個護法,因為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能感受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我們不必管別人,想想自己就好。人生和社會中,大家都已經摸索了幾十年,照理應該要能確定自己所走的路對不對?有價值和意義嗎?

這裡要跟各位強調的是,不要一直以為菩薩都像天冠菩薩那般莊嚴,其實菩薩示現教化眾生的過程歷經種種災難,但在那災難中,他的生命活得很燦爛,所以才有那種種寶。佛菩薩之所以偉大,就是他走過那段路而無怨無悔,毫無悲觀,因為那是他自己選擇來的。各位能嗎?

有些人從結婚那天起就開始抱怨,直到另一半往生了還在抱怨。怎麼不想:「我就是示現要娶她,她這樣子,我應該無苦的逼迫才對。」而你愈看愈不順眼,日子當然難過了。菩薩絕不會這樣!菩薩一定示現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這是其偉大和殊勝之處。菩薩並不一定身高一百九十公分,體重三百磅,才叫莊嚴相,不!那是凡夫意識形態的想像。

成就法身必須具備多少條件?這裡只濃縮成一句話作為代表。若要達成,還需費極大的功夫。現實人生里有諸多考驗,必須自己突破,別人無可替代,而你也無法用問的:「師父!告訴我怎麼進入法身?」師父進得去,你不見得能進去,所以必須你自己親身去實踐。

「聽」只是一種啟示,還得去摸索、求證,然後一再地去驗證,一再地超越。有了一次的超越,也就是第一次驗證通過了,躋身法身之林。從這個層面來看,學佛不難,難在摸索。在已知的領域裡,生活很有安全感,而向未知領域邁進則必須冒險。人生沒有危險,真正有的,是自己的心放不下,所以無法甘冒風險。

修行人迥異於一般人之處,就在於放得下,勇於向未知領域邁進。當然,他也可能常常碰得一鼻子灰,搞得鼻青臉腫。

唯有一再地向未知領域邁進、摸索,才可能成長、出三界。在已知的領域裡,不管你再怎麼橫衝直撞,都是生死輪迴,走不出去。向未知領域探究、摸索,那叫橫出三界。簡單吧!剩下的都靠自己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眾生作福田 的精彩文章:

TAG:眾生作福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