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戰爭與中國人精神的近現代變革

戰爭與中國人精神的近現代變革

悄悄告訴你們

關注《解放軍文藝》會走運哦:)

戰爭與中國人精神的近現代變革

西 元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自晚清以來,國人內心世界經歷了劇烈而深刻的變革,其血脈至今仍埋藏在我們心底。我審視著自己的心,彷彿能夠透過這幽暗的世界看到更遼遠的歷史。我在想,是什麼如此強有力地觸動了中國人的靈魂?我的同胞在精神上做出了什麼樣的改變以直面這個世界?在一兩個世紀後的今天,我們在精神上是否更加強健起來,以面對未來?我暗自琢磨著,那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呢?是來自西方的科學技術?是德先生、賽先生?抑或是來自那裡的宗教?當然,這些在某種程度上,或在某個側面改變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但我又覺得他們都不夠強悍,不夠堅硬,不夠徹底,沒有把這個古老民族逼到了死胡同,並且意識到滅亡的危險,沒有讓我們痛下決心必須變革。但有一個東西做到了,那就是戰爭。我清晰地看到,從鴉片戰爭、甲午戰爭開始,到抗日戰爭、朝鮮戰爭等等大大小小戰爭,每一場戰爭都在我們靈魂里留下深刻的印跡。同時,沿著這一場一場戰爭留下的歷史軌跡,我也清晰地看到,這個民族的靈魂在改變著……

這種改變是難以言傳的。作為一個作家而不是學者,我也不打算以一種理性的、思辨的、概念化的方式來展現它。我更多地殫精竭慮於感覺是否準確,情緒是否旺盛,美感是否極致,語言是否有爆發力,總之,是以小說的方式向目標挺近。同時,也寄希望於挖掘或者說重塑民族靈魂豐饒積極有生命力的那一面,誠如前輩梁啟超、譚嗣同、章炳麟、魯迅、熊十力等人所做的那樣。在這條似乎註定孤獨的路上,我寫了一系列中篇小說,如《Z日》《死亡重奏》《黑鏡子》《炸藥嬰兒》《無名連》《拷?問》《理想國》《胴寺》等等,有的已經發表,有的即將發表。這些小說都緊緊圍繞著戰爭這個主題,從不同向度,或不同問題意識出發,來審視國人的精神世界。雖不敢說有了大踏步的前進,且還遠遠未達到目標,但自覺確是發了一些前人所未發的新東西。當然,並不是我個人有多大的才華,而是我正身處在一個充滿諸多可能性的時代,這個時代給了我重新打量歷史的眼光。

中篇小說《無名連》是這條探索道路上的中間一環。如果沿著以上思路,而不僅僅是想欣賞一個好看的戰爭故事,就會從小說中讀出更多的東西。我願意毫不留情地去寫戰爭,也有人認為我筆下的戰爭過於殘酷,令人難以忍受。我儘力克制這方面的寫作傾向,深知沉迷於殘忍狂暴不啻於一種病態。但另一方面,我卻又不得不為自己辯護,戰爭小說不是給小孩子講的童話。從地獄裡走過一遭的靈魂才是真靈魂,經過血與火洗鍊過的文字才是真文字,戰勝了絕望的希望才是真正的希望。我願意直面,也期待讀者能夠直面,唯有直面難以直面的痛苦、恐懼、絕望之後,靈魂才有浴火重生的希望。我喜歡並且試著去創造一種野蠻、強悍、帶血,但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也認為這樣的文字才是有尊嚴有脊樑的,才能讓活生生的歷史在其中現身。試想,一個只能接受童話的民族,一個只會哀怨、只會隱喻、只會低吟的民族還有什麼希望呢?一個一味迴避世上殘酷之事的民族還能有什麼血性呢?更有甚者,把仁義道德、溫良恭儉讓、「子不語怪力亂神」一類掛在嘴上,暗地裡卻行著吃人的勾當,則簡直是國民精神的癌症了。

《無名連》是我在接觸了大量歷史材料之後寫成的小說。那個故事發生在嚴冬,而我也生長於冬季寒冷的東北,對其中人物的感受特別能夠理解。他們的形象雖然並不高大,但說到底都是一群寧可站著死,而不跪著生的人。我懷著一種難於表達的感情把他們寫到小說里,希望他們在這裡永生。關於《無名連》,也關於我的其他戰爭小說就說這麼幾句吧。當然,他們有著更複雜的內在脈絡,也不宜劇透太多,有待於讀者們吧。

(中篇小說《無名連》

載《解放軍文藝》2018年 第7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文藝 的精彩文章:

TAG:解放軍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