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恐怖的食骨蠕蟲

恐怖的食骨蠕蟲

發現恐怖蠕蟲

2002年,科學家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蒙特利灣2893米深的海底,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蟲子,這些蟲子都緊貼在鯨魚骨架上,遠看去,就像白色的鯨魚骨架上塗了一層火紅色,近看則是一個個蠕蟲密密麻麻分布在白骨上。這些蟲子一般有食指那麼長,有小指那麼粗,頂部是紅色的能夠在水中漂動的飄帶,細看之下,那是觸鬚,觸鬚之下則是管狀的身子。

為了探個究竟,科學家不顧這駭人的景象,通過特殊方式採集到一些蠕蟲樣品來研究。由於它們的「嘴巴」深入骨頭內部,因此這些蠕蟲是無法直接從骨頭上取下來的,如果把它們硬拽下來,它們就會斷掉。為了把它們完整取下來,科學家把骨頭敲碎溶掉之後,它們的「嘴巴」現身了。那是很大一塊看起來像是植物塊根的綠色「嘴巴」,食骨蠕蟲就是通過這種「嘴巴」穩穩紮根在骨頭內部,不斷吸食骨頭的營養和油脂的。真是恐怖!幸虧被食骨蠕蟲盯上的是鯨魚的屍骨,如果這種蠕蟲可以穿透鯨魚皮肉,進而扎入活鯨魚的骨頭內,那這個鯨魚是如何都擺脫不掉的,骨頭就會活生生地被這種恐怖蟲子吃掉了。

塊根狀的「嘴巴」

在毛骨悚然之際,科學家很奇怪,這種蠕蟲通體都是軟的,那巨大的「嘴巴」是如何紮根到堅硬的骨頭內部的?仔細觀察,他們發現,蠕蟲的「嘴巴」其實並沒有吞吃食物的開口,而是塊根狀。如果事先不認為它是食骨蠕蟲的話,它的身體或觸鬚也不擺動的話,它看上去就是一棵植物:一棵綠色塊根上長著粉色的莖,莖上伸展出幾片長條狀紅色葉片的小草。由此,科學家想,是不是食骨蠕蟲也是像植物紮根那樣,附著到骨頭上之後,又在骨頭內部生出了這種塊根?

他們繼續研究食骨蠕蟲塊根狀的「嘴巴」,發現它的「嘴巴」之所以是綠色的,是因為上面生活著大量細菌,這些細菌可以分泌溶解骨頭的物質,幫助蠕蟲分解骨頭。同時「嘴巴」上還有消化油脂、蛋白質的酶。顯然,這蠕蟲的「嘴巴」並沒有口,而是像植物根一樣吸收養分,塊根伸展到哪裡就消化哪裡的骨頭。可見,塊根也是會不斷長大的,蠕蟲最初剛來到骨頭上時,也許還沒有那麼大呢。

塊根內部有一些白色的區域,原來那竟是蠕蟲的卵巢,裡面有大量的卵子。這卵巢是與上面的管狀身體相通的,卵子可以分泌到管狀身體的空腔中。

之後,科學家又發現了一個更恐怖的問題,這些蠕蟲竟然都是雌性的,都是會生出大量卵子的,難道這個種群沒有雄性?不需要雄性?

越研究,科學家感覺到這蠕蟲真是太奇妙。於是,他們又採集了很多食骨蠕蟲放在實驗室里長期培養,觀察它們到底是如何生長和繁殖的。

食骨蠕蟲的獨特一生

原來蠕蟲的一生是這樣的。大約1毫米長的幼蟲,隨著水流到處漂蕩。當一小部分幼蟲嗅到屍骨的味道時,就向屍骨游過去,紛紛附落到骨頭的表面,之後就像雨後春筍一樣,食骨蠕蟲快速生長起來,不幾天就伸出觸鬚,觸鬚上有很多吸收氧氣的細胞,這紅色的觸鬚就是蠕蟲的呼吸器官。蠕蟲根部的生長則是隨著骨頭的消化和分解逐漸擴張的。

沒有多久,蠕蟲就長成成體的樣子了。但這部分蠕蟲全部都長成雌性的,成熟後,就從根部的卵囊向管狀體中釋放大量卵子。

而大部分幼蟲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因為在偌大的海洋中,發現一具屍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它們只能在大海中到處遊盪。當它們發現那些在屍骨上快速生長起來的蠕蟲釋放卵子時,就會從四面八方游向成體蠕蟲,然後就從成體蠕蟲的觸鬚處進入管狀身體中,並在管狀體中潛伏下來。每個管狀體中可以潛伏几十到上百個這種幼蟲。這些幼蟲說來也神奇,來到這裡後,就很快發育成了雄性,身體上產生出精囊。然而它們的身體卻幾乎沒有長大,它們不吃也不喝,為卵子受精。完成了雄性的使命之後,它們的一生也就結束了。

那麼,這些小生命當初離開母體是如何維持生命的呢?即使它們活一天,也得需要能量啊。仔細觀察之下,科學家總算髮現了奧秘所在,原來這些比小米粒還小的幼蟲另一端還拽著它們出生後的卵殼!卵殼內有一定的營養,可以讓幼蟲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食物之前來維持生命。

這麼說來,食骨蠕蟲的幼蟲是不分雌雄的,誰有機會落到骨頭上長大,誰就是雌性,鑽到成蟲的管狀體中的就成了雄性。每個雌性就要有上百個雄性為它獻身。

通過這種方式,食骨蠕蟲可以大量繁殖後代,不至於自己的種族瀕臨滅絕。由於大海中生存環境惡劣,所以食骨蠕蟲需要有大量的受精卵拋撒到海洋中,發育成幼蟲後,去尋找食物。可想而知,有相當數量的幼蟲始終找不到食物,在卵殼內的營養被自己消耗盡的時候,也就死亡了。

食骨蠕蟲的獨特一生和特殊的生命現象讓科學家又陷入困惑中,這食骨蠕蟲是植物,還是動物呢?既然它的觸鬚會動,應該算是動物吧,那麼動物也會紮根的現象可是第一次見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象龜「孤獨喬治」後繼有人?
納米粒子很可怕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