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鄭板橋的竹子畫得好,到底好在哪裡?
大清乾隆年間的揚州街頭是當時的一大文藝聖地,就像今天北京的798,上海的M50,上街走一遭,總會遇到幾個賣畫的讀書人,賣畫的架勢和收費也各不相同。
問第一家畫怎麼賣,書生漲紅了臉,聲音細如蚊子般:「都是些拙作,小生今年上京趕考,想攢些路上的盤纏,您隨便給就是了」。
問第二家,人家規矩地作揖道:「看大人氣貌不凡,想是對字畫頗有研究,鄙人粗糙之作沒法入眼,大人隨意賞些小錢,或以米肉易之,亦可。」
第三家,不用開口問,攤前擺著一幅字寫得明明白白:大幅6兩,中幅4兩,小幅2兩,條幅對聯1兩,扇子斗方5錢。禮物食物都不如銀子好,最好現銀付款,我心裡高興,畫也畫得好。我人老體弱,就不跟你們嘮沒用的嗑了。
當時城市裡的普通打工者一個月大約能賺1.5兩銀子,九品官的年薪也僅35兩銀子,還不夠買這位畫家幾幅畫。
這位談起錢來毫不遮掩大爺,就是鄭燮(xi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鄭板橋。
我們許多人都是從語文課本上認識的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也因為這首詩,鄭板橋擅長畫竹的印象也牢牢地印在了我們的記憶里。
不過,他的竹子到底好在哪裡,為何賣得那麼貴還有人求畫,卻未必有多少人說得清楚。
而且不是所有人畫竹子都是黑白一片,原本畫家們畫竹子是有顏色的!
比如宋徽宗的竹子,清麗典雅,裝飾性很強。
北宋 趙佶 竹禽圖
宋代畫院的畫家們筆下,竹子大多也是有顏色的。
宋-佚名-梅竹聚禽圖
據說蘇軾還曾畫過紅色的竹子。
而墨竹相傳始於唐吳道子,也有說始於五代郭崇韜之妻李氏。從歷史來看,墨竹與彩色竹子最初是並列存在的,沒有高下之分。
宋 徐禹功 雪中梅竹圖 遼寧省博物館
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畫的主流開始追捧墨竹?
轉折點就在元朝。
當時的漢族文人士大夫緬懷南宋故國,不願歸順元朝廷,終生不願意出仕,隱遁鄉里。這種抑鬱的情緒反映到藝術創作上,導致文人畫興起。
文人畫作者一般都迴避社會現實,畫畫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畫抒情,表達對民族壓迫或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象徵君子氣節的竹子自然成為繪畫熱門,在色彩上,則重水墨輕艷麗,以區別於工匠畫、院體畫。
元 倪瓚 梧竹秀石圖軸
清代是文人畫的鼎盛期,鄭板橋雖然前半生過得非常順,中過進士,做過知縣,但「不幸」做了個清廉愛民的父母官,開倉賑貸、捐廉代輸,引起了貪官污吏、惡豪劣紳的不滿,在官場得罪了人而被去官,之後在揚州、興化一帶靠賣畫維持生活。
從鄭板橋的多幅墨竹圖可以看到,他的用墨濃淡相宜,前方主體的竹子用焦墨、濃墨,後面的背景則淺墨,整體布局多不亂,少不疏,竹子清秀挺拔,很好的詮釋了這位「君子」風骨。
竹之所以被稱為「君子」,是因為他枝桿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傲雪凌霜,文人們詠竹寫竹,是用竹子來比喻人正直不屈、不畏險阻的美好品質。
如果只是畫出現實中的竹子,那不過是對自然的寫生、複製,畫出竹子背後的君子風骨,才是畫家的功力。
因此鄭板橋刻意將竹竿畫得纖瘦,如此纖瘦的枝幹,卻能生得又長又直,更加體現出竹子不凡的品質。
勁瘦的竹子也隱藏了作者的自喻,就算我被排擠、被去官,變成了小老百姓一個,可我就是要一身正氣,不跟你們貪官污吏同流合污。
除了獨特的畫竹技巧,鄭板橋的畫還有兩處值得稱道。
由於看盡世態炎涼,他的每幅畫都會題詩,凡題詩都不是為了畫面好看而湊數,而是反映現實,思想深刻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
比如他在《蘭竹石圖》中寫道:「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電驚雷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固不在尋常蹊徑中也。」
被貶官後,有一畫竹圖題云:「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竹漁竿」。


※博物館也緊跟潮流,細說數字化展廳設計八大優勢!
※3D列印,讓文物「起死回生」、「觸手可得」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