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一場數字化的狂歡?藝術品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

一場數字化的狂歡?藝術品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

藝術品數字化,就是將數字科技與現有的藝術品相結合,將藝術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美術、影像等一切藝術作品通過拍照、掃描等這個方式,進行數字、數據的處理,引入計算機內部,從而形成虛擬藝術品。

藝術品數字化並非一個新鮮的話題。然而,隨著近期國際各大博物館、藝術機構將藝術品數字化提上日程的頻繁舉動,不得不讓人產生聯想:隨著數字化的普及,人們可以在線觀賞更多的藝術品,全球博物館是否正在籌措一場數字化的狂歡?博物館又將步入怎樣的未來?

開放資源:讓人們更容易地親近藝術

谷歌的「藝術計劃」(Art Project)可以說是目前最知名的藝術品數字化項目。至今,通過和全球250餘家藝術機構的合作,谷歌「藝術計劃」已經能夠提供45000餘幅作品的高清圖片,這些圖片細節清晰。同時,用戶甚至可以在谷歌文化學院(Google Culturalin Stitute)的虛擬博物館中,觀看到博物館的內部實景,使實體博物館成為線上的「虛擬博物館」。

它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藩籬,能在更廣袤的範圍、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上網參觀,利用方便。它能對實體博物館數字資源(包括文字、圖像、聲音等)進行整合、加工、提升和頻繁更換,並運用多媒體手段營造逼真、形象、生動的展示效果,使提供的知識、信息豐富多彩。它能在教育區域建立專家定期講座和專題教育節目以及配合學校課程設計多媒體教學資料,進行網路遠程教學,使知識的學習更為方便深入和系統。由於沒有物理空間的限制,它能在不同欄目和頁面之間穿梭連接,無論是參觀展覽、欣賞藏品,還是瀏覽新聞、活動資訊或是參與學習討論,都非常方便,有絕對的自主權。它能利用論壇、留言版、公眾信箱等發表意見和建議,相比實體博物館展廳的「觀眾留言」和觀眾調查,更為客觀、真實並體現對個人意願的尊重。

在數字化浪潮的驅動下,越來越多的藝術品數字化項目產生了,谷歌的「藝術計劃」或將會失去「一家獨大」的狀況。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宣布了一項在當時引發熱議的項目,名為「開放資源獲取」(The Open Access)。這一項目公開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37.5萬餘件館藏作品的高清圖片,以供公眾瀏覽、免費下載。公眾獲取資源的方式也十分簡單,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上,點擊「Collection」條目,即可選擇下載該館館藏作品的清晰圖片。此外,多數作品也已上傳至維基百科,公眾可以選擇在維基百科下載。據報道,這一項目問世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網站點擊量和用戶停留時間激增。

一場數字化的狂歡?藝術品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開了37.5萬餘件館藏作品的高清圖片

此外,一個由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和PHAROS藝術研究會(PHAROS art research consortium)共同組織的藝術品數字化的新項目宣布啟動。項目計劃將2500萬件藝術品的圖像和藝術史檔案、數據整合為在線資料庫,提供給大眾免費使用。目前,這一項目彙集了來自全球的14個藝術機構、院校,其中包括英國倫敦考陶德藝術學院(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美國洛杉磯蓋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美國華盛頓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等。一個最新的藝術品資料庫即將為大眾呈現。

幾乎在同時,台北「故宮博物院」又宣布,將公開70000張館藏作品的電子版,供大眾免費下載。

藝術品數字化的浪潮似乎席捲了全球,也成為了一種不可抵擋的趨勢,製造了一場全球博物館蓄勢待發的「狂歡」。對於這種趨勢,多數博物館從業者是持著積極的態度的。比如,就此問題,德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班貝格大學藝術史系教授佐爾格·烏爾里奇·格羅斯曼(Georg Ulrich Grossmann)認為,藝術品數字化影響著展示方式的改變,他曾在一次採訪中談道:「一直以來,博物館的關注點都在於如何更好地向觀眾呈現原作,從前,無論怎樣改變展示方式,我們的展示都難以脫離展覽現場。而隨著技術的發展,更多的圖像可以移至互聯網,線上化與電子化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計算機看到原作,甚至,他們從中還能看到比在博物館觀看更清晰的原作的細節。」

但是,在方便欣賞之餘,藝術品數字化仍有一些不可規避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版權問題。據報道,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向谷歌「藝術計劃」提供的作品,都是19世紀的作品,對此,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首席聯絡官員金·米歇爾表示,這些作品是其收藏中少數不會涉及版權問題的。

線上展館:一場說走就走的博物館之旅

藝術品數字化和藝術史資料庫,更多地傾向於「大範圍」「免費」「共享」等概念,藝術欣賞的受眾也或多或少因其擴大了範圍。而博物館對於其自身及其作品的數字化展示和宣傳,也隨著科技的發展,逐漸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面貌。

如線上展館與互聯網和三維虛擬技術的結合,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線上展館從自主性、便利性、互動性、呈現方式、空間量等等方面均有所超越,比如從便利性上,利用線上展館,不出門便可以隨時瀏覽。而實體館則需到目的地,並且有些場館還需要購票入場;從互動性上,線上展館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及3D模型等等多種手段,充分調動起遊客的積極性,而實體館則僅僅是通過導遊或輔助設備進行一些簡單的互動。

線上展館提高了文物的展出率和展出效果;提高了文物保護技術手段並利於文物保護 ;提高了展館的知名度,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減少了熱點文物的開卷次數,延長了文物的使用壽命;利用多媒體技術,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及3D模型等形勢充分展現了藏品所承載的知識;藉助網路手段加快了這些知識的傳播、交流和共享;是實體展館向外打開的另一扇窗口;讓潛在觀眾變為實體展館觀眾的橋樑;是廣泛傳播展館文化的重要渠道;可以是用來進行遠程教學的課堂;彌補了地域性的限制;是促進實體展館管理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

因此世界上很多博物館都設置了線上展館,比如法國盧浮宮數字博物館、紐約大都會數字博物館等。但實際上,雖然很多博物館掛上了「線上博物館」這塊招牌,卻未能帶來良好的用戶體驗。很多線上博物館頁面比較單一,甚至有些頁面在瀏覽時會產生卡頓,也不如藝術品數字化產生的影響廣泛。

所以,博物館也開始藉助更多的科技手段來進行展示和自我宣傳。比如前不久,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SFMOMA)便推出了一項名為「Send Me SFMOMA」的簡訊服務項目。公眾只需要編輯簡訊「Send me xxx」(xxx表示關鍵詞,文字、色彩甚至表情符號都可以輸入)到指定號碼,便能夠收到館藏的相關主題的藝術品的圖片與文字說明。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表示,希望能以這種有趣的方式增進公眾與藝術之間的聯繫。

一場數字化的狂歡?藝術品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

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新公司」項目的參與者之一

此外,近年網路中最流行的Emoji表情符號,不只是藝術家進行創作的「專利」,同時也被許多博物館、畫廊應用。2016年6月22日是社交網路上的「Emoji博物館日」,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和畫廊都加入了「#MusEmoji」的話題,比如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在推特上以Emoji表情發文,類比他們即將建成的美術館新館;此外,美國洛杉磯的Cantor Fine Art畫廊,將利希滕斯坦、草間彌生、安迪·沃霍爾等人的名作或頭像做成了Emoji表情;在去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還收藏了由日本運營商NTT Docomo設計的176個首批Emoji表情,2016年博物館還為這些表情舉辦了一個展覽。

一場數字化的狂歡?藝術品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

「Emoji博物館日」在網路上的logo圖片

另外,VR技術的火爆,也影響了博物館的展示方式。比如,2015年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推出了「新公司」(NEW INC.)項目,項目彙集了許多藝術與科技前沿領域的創作者,其中也包括VR領域。此外,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還開啟了VR導覽,只需帶上相關VR設備,觀者便彷彿置身博物館的大廳,開展一場虛擬現實的博物館之旅。倫敦考陶德美術館則與Woofbert VR公司開發了一個VR應用,觀者帶上設備進入這個應用,便能跟隨講解看展,這樣的方式,就像是「升級版」的線上博物館。

總之,藝術品數字化和科技介入博物館的宣傳與展示範式,無疑是大勢所趨,雖然仍然有著種種局限與不成熟之處,但無疑也對審美教育、藝術普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博物館的展示方式、藝術品的觀賞方式或許在不斷改變,但同樣不容忽視的是,即使再清晰的網路圖片、再優質的VR體驗,仍然無法替代觀者在原作前的駐足觀賞,因為那種真實的體驗,包含著筆觸、情感和歷史本身帶給觀者的衝擊與震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互動為王:文化遺產如何進行互聯網表達?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