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懂易經三句話 為人處世不用愁

讀懂易經三句話 為人處世不用愁

【正知拾遺】長春頭腦風暴觸動了一些底線,有些許煩惱,於是讀書。手邊只有《周易》袖珍書,隨意翻了幾頁,熟悉的文字,好像多了些特別的含義。

「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如何立功、立德、立言,成就完美人生,孔子在解讀易經的時候,給我們後人指了一條明路。

讀懂易經三句話,為人處世不用愁。

……………………

懂易經三句話,為人處世不用愁

很多人有這樣的印象,中國傳統文化講就天下無雙,高深莫測,但是做就無從下手,如何循序漸進達成目標,往往語焉不詳。這也許並不是偏見,我們習慣以抽象代替具體,以概念代替系統,即便是大家公認立功、立德、立言的完人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學往往也是無從下手。

正知堂認為,可以從源頭上去找答案。而這個源頭就是易經,易經被譽為百經之首,素有變易、不易、簡易之說,變易的萬事萬物,不易的道,簡易的理。世界上的道理本來很簡單,很容易,很平常。

「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易經·繫辭》

人生得與失,榮與辱,好與壞沒有明確的界限,過猶不及,物極必反,盛名之下其實難符,關鍵是要拿捏好與人相處的分寸。

人人都是社會中的人。成就完美人生的君子,必定品行高尚,善於與人打交道。易經認為,一個正人君子,一定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能真正讀懂這三句話,在這三個方面苦心修鍊拿捏分寸的功夫,這三方面修好了,做人就足夠了,就會成為一個完美的人。

修鍊之一:修身,安其身而後動,掌握好安身與行動的分寸。從字面上看道理很淺顯,身體安定了才能行動。就像射擊,心定了才好瞄準,氣平了才好扣扳機。

安其身是大學問,能夠處變不驚隨時隨地泰然處之,必定是修為極高的人。中國傳統學問的修為功夫的重點就在於修鍊如何「安其身」,儒家八度修行進階,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五步都是在講如何讓自己的身心安定下來,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按南懷瑾的說法,儒家的修行次第,與佛家道家異曲同工,殊途同歸。這個話題暫且按下不表。

大道至簡,做人做事的成功要訣也在於「安其身」。「安其身」了,自己感覺舒服了,安頓好了,然後才能行動,這樣的行動才有可能成功。

把自身的問題解決好了,才能解決別人的問題。自己沒有後顧之憂,才能解人之憂。安其身究竟安什麼?首先是安好自己的身心,有健康的身體,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挑重擔,才能承受工作壓力。其次安好自己的本領,藏器於身,身心都是載體,所承載的本領才是做事的利器,沒有能力,你靠什麼行動?幫不了自己,怎麼幫別人?德薄而位尊,力小而任重,智小而謀大,超出了自己的極限,真的不可持續,很危險啊。

第三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由近及遠,讓「安其身」的光芒逐步發揚光大。換位思考,如果你當領導,你想別人按你的要求行動,那一定要讓他們有安全感,只有這樣團隊才會死心塌地跟你走,義無反顧。如果要人奔赴危難又不給人解決後顧之憂,當然心裡不情願,患得患失。只有把團隊自身的問題解決好了,團隊才有行動幹事的可能,否則會一事無成。

修鍊之二:修心,易其心而後語,掌握好說話和交心的分寸。字面的意思依然簡單樸實,講話要打動人心,一定要換位思考然後再說話。二千多年過去,「易其心而後語」還是那麼充滿力量,古人語言的魅力穿越了時空。

創建佛光山的當代高僧大德星雲法師,弘揚人間佛教,一直倡導「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怎樣才能說好話?「易其心而後語」就是說好話的法門。

什麼是「易其心」?「易其心」就是交心,就是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將心比心,就是充分體諒、理解對方的處境和難處,處其所處,想真所想,見其所見,聽其所聽,苦其所苦,樂其所樂,真正感同身受。不但要有同情心,還要有同理心,發起慈悲心。言為心聲。如此將心比心,心心相印,惺惺相惜,說出來的話,當然就是貼心話,怎麼能不中聽呢。

威逼恐嚇,惡語相向,或者吞吞吐吐,對方當然不願意搭理,雖然有的時候迫於情勢,為了性命和生活,不得不敷衍應承,但是心裡還是不願意的。

不管對象是朋友,親人,領導還是下屬,與人交談能否達到好的效果,關鍵要看你能否同其好惡。如果你「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大學》把這種行為叫做「拂人之性」,「拂人之性」就是違背人性,災禍一定會降臨。

《易經》繫辭還有一段話講到說好話的重要性: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君子在自己家裡,講的話充滿善意那麼在千里之外也會引起共鳴,如果講的話充滿惡意,那麼在千里之外也會引起人們的反感。話從自己口裡講出來,周圍的人都聽到,近處做的事情,遠處的人都會看見。言行是決定君子榮辱的樞機關鍵,一言一行都是君子撼動天地的力量,怎麼能夠不慎重呢?

修鍊之三:修交,定其交而後求,掌握好求人與交情的分寸。求別人辦事,向別人提要求,一定要充分考慮你和他的交情,反覆斟酌,權衡利害得失,拿捏好分寸。

有所求是為了得到,定其交則須付出,就是說你要想得到,就必須先付出,要先把關係搞掂才行。

能不能求?求什麼?求多少?用什麼方式求?都應該細細揣摩,謀定而後動。

刎頸之交,生死之交可以託付身家性命,生死相許,義薄雲天;親如兄弟,情同手足,義氣相投,有通財之誼,可以榮辱與共,患難與共;酒肉朋友,臭味相投,可共享樂,不能共患難,「雪中送炭君子少,錦上添花小人多。」

如果素昧平生,萍水相逢,彼此之間沒有什麼交情,「無交而求,則民不與」,沒有什麼交情,除非舉手之勞不涉及利益,或者有人大發慈悲,否則你求人家也沒用,只能是自討沒趣。

如何定其交?交什麼樣的朋友?孔子說有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這三句話確實是與人交往千古不易的真理,古今中外無出其右。若能真正讀懂讀通,身體力行,把這三方面的功夫修鍊到家了,為人處世必定如魚入水,人生就會越來越完美。

如果這三方面都做不好,那就很麻煩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人願意與你交往,沒有人相信你,遇到困難也沒人幫你,完美人生註定愈行愈遠。

話又說回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易經的智慧博大精深,「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充其量只能算易經為人處世的術,易經的道是「自助者,天助也」,是「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是「君子自強不息」。

歡迎關注 歡迎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知堂Zen 的精彩文章:

污泥無計染蓮花:為唐宋元明清詩詩造像

TAG:正知堂Z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