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留下遺言,安葬在定軍山,為什麼不是其他地方?原因很簡單
劉備死後,諸葛亮殫精竭慮地謀劃北伐,意圖恢復大漢河山,完成劉備未完的事業。但事與願違,縱使諸葛亮天縱奇才,面對龐大的曹魏,依然數次無功而返。在最後一次出征,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終於耗盡了他生命最後的能量,病死在五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竭盡一生,依然不能完成興復大漢的志向。但其忠其誠,令千百年後的我們也感動不已。在諸葛亮死後,按照他的遺言,葬在了離前線不遠的定軍山。據《三國志 諸葛亮傳》記載: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諸葛亮的遺言囑咐部下,他的安葬要薄殮簡葬,不事奢靡。這樣的情操讓我們敬佩。但在諸葛亮的遺言里,為什麼要安葬在定軍山,而不是葬在其他地方呢?
諸葛亮才智卓絕,無一事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在決定安葬地點這樣的大事上,諸葛亮自然也不會輕忽。諸葛亮安葬在定軍山自然也有其深意。
這其中的深意,諸葛亮在遺言中並沒有說明。但諸葛亮本人在彌留之際會如何思考身後事呢?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假如我們設身處地去思考,可能也會有與諸葛亮偶合之處。
其實可以提供給諸葛亮安葬的地方其實並不多,概括起來就三個地點。
首先,當然是蜀漢的都城——成都。
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勞苦功高,似乎安葬在成都,也是不無不可。這樣想,其實忽視了皇權的尊嚴。諸葛亮生前本就是權臣,死後再安葬在成都,劉禪怕是不答應的。諸葛亮如此聰慧,又怎麼會犯此大忌?
其次,諸葛亮的故鄉——徐州琅琊。
諸葛亮在年少時,為避戰火,而和諸葛玄遷往荊州。《三國志》: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由此推之,諸葛家的祖墳應該在徐州琅琊。諸葛亮功高當代,自然有入葬祖墳的資格。但這時的琅琊是在曹操手上,諸葛亮精忠之人,靈柩必定不會入漢賊之土。
同理,諸葛亮躬讀的隆中,自然也不能作為安葬之所。
最後,靠近前線的定軍山。
定軍山在漢中地界,離五丈原不遠,又是軍家必爭之地。安葬在這裡,一來諸葛亮有看護蜀漢門戶之意,或者說是希望在此看著此後蜀漢的北伐大軍大勝曹魏;二來就近安葬也可以為國家省下些資費;最後一點,諸葛亮可能也不希望屍棺千里奔波,腐臭敗壞。
綜上,諸葛亮安葬在定軍山,實在是諸葛亮深思熟慮的結果。劉禪聽聞諸葛亮就近安葬在定軍山,也是心中感嘆其忠心,在成都發來詔策,撫慰諸葛丞相在天之靈。
《三國志》:詔策曰:「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聯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聯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
令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
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參考文獻:《三國志》及其注釋
/


※光緒帝年輕時過得多凄慘?不但慈禧虐待他,就連太監都欺負他
※司馬徽為什麼要推薦諸葛亮和龐統,而自己不出山幫助劉備?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