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刨屍體的雕塑大師

解刨屍體的雕塑大師

自帶痛苦氣質的藝術家特別吸引人。

因為喜悅下的表達是相似的,而痛苦卻各有各的不同。由痛苦催生出來的作品,更耐看。

如果從痛苦中升華出了喜悅或者快樂,那就更耐得住琢磨和品味了。

這本書的名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痛苦與狂喜》拿起來仔細看看,原來是歐文.斯通寫的米開朗基羅傳。

讀起來一發不可收拾...

聽書的時候也聽了這本,讀起來的話跟著作者的節奏,體驗更加震撼。

●這位大師,因為長相自卑了一輩子。

這本書從13歲的少年米開朗基羅,寫到他去世的89歲。關於米開朗基羅自卑的描述,都算得上是貫穿全書的主線之一了。

開篇就是「『我的長相算是敗筆吧,』這個十三歲的少年神情嚴肅而專註,『頭部比例失調,前額過於突出,超過嘴唇和下巴。真該用鉛垂線量量』。」

不在乎或者已經克服自卑的表現,往往是自黑。人前說得出自己豬腰子臉的基本不在乎自己的臉型,說得出自己笨的往往知道自己並不傻。

米開朗基羅從來不人前自黑,都是自己心裡自卑。不論是在少年學徒時期,還是在《哀悼基督》驚艷了全弗洛倫薩,被拉斐爾畫進《雅典學院》的大師時期。

大師又怎樣?照樣會自卑,甚至是自卑了一輩子。

我很喜歡讀傳記的原因之一是,通過文字走近一個平時根本接觸不到的大師之後會明白一個道理—如果大師都有這樣那樣的煩惱,我又何必矯情。

有煩惱的話少矯情,多想想解決方案。有方案了就去行動,還沒方案那就再接著找。

●原來為了熱愛,可以這麼喪心病狂。

他13歲進畫室學習的第一年就跟老師表態,「雕刻才是永生的藝術」。

他熱愛大理石。

《大衛》的肌肉線條能被雕刻得那麼栩栩如生,流暢完美,絕不僅僅是因為米開朗基羅帶著強大的觀察能力盯著活生生的人看,一張張地畫素描畫出來的。

他覺得骨頭的輪廓和肌肉都只是表象,引起表象的原因—那些皮膚底下看不見的人體結構,他想知道

作為一個雕刻家,他要讓自己懂得人體內部每一個零件的運動機能、功能效用和工作原理,覺得這樣才能表現出人物的喜怒哀樂、舉手投足、用力使勁的樣子。

在那個就算是醫生,也只能在每個月的固定時間有權解刨屍體,普通人解刨屍體會被判死刑的15世紀,他接連好幾夜偷偷溜進修道院的停屍房,點著蠟燭解刨屍體。

內心的恐懼,難聞的氣味,父親的質疑,道德的譴責,都沒有比過作為一個雕刻家追求和探索極致的?好奇心

●自己經手的東西,絕不允許不夠完美。

這位雕刻大師很不喜歡畫畫,他覺得雕刻才是真正的藝術,而繪畫不過是淺顯易逝的存在。

不過大師大概都這樣—自己經手的東西,絕不允許不夠完美。是自尊心,也是匠人精神。

被紅衣主教逼迫,不得不接下給西斯廷教堂畫天頂的活兒之後,整整4年,他每天待在18米高的腳手架上,蜷著身子仰著脖子畫畫。

對了,這個相當於6層樓高的腳手架是他自己搭的,因為主教給他找的搭腳手架的他不滿意。

他說,「我的自尊心容不得半點瑕疵。」

可敬,也可怕

作為只要觀仰他作品的觀眾,覺得他非常可敬。不過身邊如果有個這樣的人,大概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壓力山大,受不了的吧。;)

等看完《羅馬人的故事》,我要送自己去義大利,把小米米的所有作品都看一遍。

有組團的嗎~

?( ′???` )比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manda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TAG:Amanda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