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仲夏夜的葫蘆花

仲夏夜的葫蘆花

文/徐明

去年回老家,路過兒時玩過的地方,禁不住心頭一震。

殘瓦老宅已無人居住,矮矮的亂石花牆圍成的木柵欄門上扣著一把經日無人開啟的綉鎖,周圍一片寂靜,唯有殘牆上恣意攀爬的葫蘆藤在綿延著生命的倔強。葫蘆花在烈日的映射下閉合著,等待著傍晚時分靜靜地開啟。葫蘆藤已無人搭理,小院內雜草叢生。兒時故鄉的情景一幕幕浮現在腦海中。「葫蘆花,葫蘆蛾,你不吃,撈不著」……

美麗的仲夏夜、夢幻般的葫蘆花遊戲漸次清晰了。我閉上眼睛,任由思緒重合在舊時光里,把往事吟成了一首詩《仲夏夜的葫蘆花》:

葫蘆一串墜殘宅,物是人非究可哀。

想那童謠熏夜色,白花捻起引蛾來。

兒時的仲夏夜,真的是純凈成了一首詩、一支童謠、一部童話,那麼天真、夢幻、無憂無慮。

蚊蟲、螢火蟲、葫蘆蛾,對於氣味和環境應該都有敏銳的感覺。葫蘆蛾通體呈灰褐色,翅膀短小,體態略肥,因而不太靈活,但其對於葫蘆花的香氣是情有獨鐘的。

每到傍晚時分,葫蘆花張開花苞,散發出一天內聚集的香氣,葫蘆蛾便陸陸續續飛來採食。老奶奶從矮矮的石牆上掐下葫蘆花分發給孩子們,孩子們便開始了誘捕葫蘆蛾的遊戲了。孩子們有的很認真,有的嘻嘻呵呵,每人手裡都擎著一支葫蘆花,邊跑邊哼著童謠,貌似不哼著這童謠,葫蘆蛾便不會被招來。

葫蘆蛾兩須正中有一支細長的「嘴」,平時捲曲著,覓食時迅速打開,像吸管一樣伸入花心。葫蘆蛾又被稱作葫蘆須,許是孩子們把它細長的嘴誤當成「須」了。

哼著童謠的過程,葫蘆蛾尋著花香就飛來了,一俟長須探入花心,只需小心一捏,葫蘆蛾就成了孩子手中的「風箏」……孩子們開心極了。

戰績最豐厚的是扎著麻花辮的鄰家小姐姐,小姐姐伶牙俐齒,善於向大人們告狀,即使比她大點的男孩子都不敢欺負她。她聰明、勤快,這類的遊戲自然也玩得比我們好。

玩膩了葫蘆須的遊戲,孩子們便來到自家巷口乘涼了。身邊三五米處有暗火點燃的山胡椒草,那是專為驅除蚊蟲而控制燃燒的只冒有青煙的山草。蚊蟲嗅此煙味,避之唯恐不及。大人們早已從家裡拿出涼席,鋪在掃凈的地面上。孩子們一窩蜂湧在涼席上,或坐或躺,互相嬉戲。小姐姐從家中端出了熱乎乎的米粥,催著老奶奶講天仙女的故事。老奶奶用大蒲扇輕輕拍打著孩子,驅逐著蚊蟲和悶熱。故事一個接著一個,不知不覺就換成了催眠的曲子。

孩子們在老奶奶叨念的故事中漸漸睡著了,山胡椒草覆過一遍又一遍,月亮慢慢向西山崗移去。睡熟的孩子手心裡還牢牢攥著一支葫蘆花。

夜深了。

仍有閑不住的孩子,又擎著葫蘆花去后街上瘋跑了。遠處隱隱傳來童稚的回聲:「葫蘆須,葫蘆蔓……」

餘音和著山草煙一起繚繞在小村子空曠的夜空上。

時光荏苒,天各一方。幾年後小姐姐隨著家人一起遷往北京,再無了音訊。分葫蘆花的老奶奶也早已故去,據說兒孫們都定居在南方,多少年沒回來過了,只撂下這空空的老宅無人問津。

作完這篇小文後,文友們陸續發來了他們兒時有關葫蘆花引蛾的一些童謠:

「葫蘆花,葫蘆蛾,到我花上落一落」;

「葫蘆須,葫蘆蔓,小偷最後一頓飯」;

「葫蘆須,葫蘆蛾,你不來吃我不撤」;

「葫蘆須,葫蘆須,來得晚了沒有屋」;

「葫蘆花,葫蘆蛾,你不吃,撈不著」

……

民風各有異,十里不同天。各地民謠雖有不同,但都把我們的思緒拉回到同一段時光。時光里盛滿了兒時的歡樂和對故鄉的眷戀,還有,也許還有一絲無言的惆悵吧……

作者簡介:

徐明,筆名暮雨、暮雨瀟瀟。男,青島市即墨區人。現為青島市即墨區作家協會秘書長,即墨區詩詞學會副會長,即墨區象棋協會副會長,青島北部畫院即墨分院副院長,膠東民族文化藝術院副秘書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詩詞研究會理事。作品散見於《中華詩詞》、《散文選刊》、《青海湖》、《山東文學》等。曾獲首屆蔡文姬文學獎詩歌類一等獎,首屆中華詩人國慶之旅大賽金獎,散文《誤入小勐拉》獲第三屆全國人文地理散文大賽二等獎,著有格律詩集《石泉煮茗》。合著《國學與企業》《鳳凰·雄崖》《創智之路》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寫詩的桃花三朵朵 的精彩文章:

TAG:寫詩的桃花三朵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