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禪觀樂」——記上海民族樂團「禪意東方之印月」專場音樂會

「聽禪觀樂」——記上海民族樂團「禪意東方之印月」專場音樂會

「月」是中國傳統文化頗多觀照的符號意象,有《靜夜思》與《水調歌頭》中令人心生繾綣的「睹月思親」,亦有《揚州慢》中凄惻楚楚的「冷月無聲」…… 傳統民樂「詩樂相通」的美學趣味中,亦有對於「月」的許多言說刻畫。2018年7月14日晚,上海民族樂團在上海音樂廳呈現了一場題為「禪意東方——印月」的音樂會。

本場音樂會以《月兒高》作為開場。遙望1927年,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先生根據華秋蘋《琵琶譜》將《月兒高》挖掘整理出來。最初名為《難得人間曲》,後名為《霓裳羽衣曲》。此曲與上海民族樂團亦有極深的淵源,曾任樂團第一副團長的孫裕德先生,早在1938年就曾在美國演奏此曲。音樂會演奏的是彭修文再度配器的版本,音響效果更加豐滿,這個版本亦在海內外流傳甚廣。

揮彭菲揮「月(樂)」而起

本場音樂會還安排了膾炙人口的《春江花月夜》,這部同樣誕生於上海的作品亦是柳堯章先生所創編,而上海民族樂團的演奏家們早在1950年代就攜此曲于海內外收穫無數盛譽。與被賦予了沉重命運哀嘆意蘊的《二泉映月》不同的是,這兩部穿越百年的民族管弦樂傑作,在樂團藝術家笙簫齊鳴、弦索挑逗的精巧詮釋之下,展現的則是海派國樂之雅緻詩意。

上半場的古箏演奏家陸莎莎演奏的《墨戲》是樂團團長、箏家羅小慈女士所創之曲。作品結構穩健、洒脫別緻,起始段落的留白也為民族管弦樂留下了填補配器的空間,此樂隊版與箏獨白的原版相比,更似將一位竹林中孤身弄墨的風流雅士放置於風雲起落的宏闊場景之中。

古箏演奏家陸莎莎帶領我們走進了 「幽幽懷古之樂境 」

王丹紅的琵琶協奏曲《雲想花想》與劉暢的二胡協奏曲《近月》則展現了當代青年作曲家在民樂寫作中力求追尋線性旋律美感與藝術高度相融合的務實追求。特別是這兩部作品在中段樂章均有精彩的舞曲段落,這樣的作品給予民樂演奏家充分展示自身拿捏腔韻的餘地,琵琶演奏家湯雲理和二胡演奏家盧璐的舞台表現一如既往地穩定而具有感染力。

琵琶演奏家湯雲理、二胡演奏家盧璐娓娓描繪 「月之印象」

下半場的《釋迦之面具》則是著名作曲家葉小綱上世紀末創作的一部筆法頗為先鋒的作品。原為尺八與管弦樂隊而作,顯示了彼時作曲家力求以更為多元的音響效果拓寬民樂表現空間的藝術理念。時而神秘、時而狂暴的打擊樂鋪陳中,將尺八換由竹笛演奏,更加凸顯了音色與力度的強烈對比,作品上佳的呈現也得益於演奏家金鍇富有個性的二度處理。

竹笛演奏家金鍇帶領我們體會「禪之變幻」

音樂會的壓軸曲目《日月山》是著名作曲家郭文景的代表作,此作品所使用的的音樂材料極為簡約,深度挖掘民樂隊各聲部的音色組合與表現力。

整場音樂會樂團演奏家們在指揮家彭菲的執棒下表現可圈可點,這樣一場主題鮮明的音樂會給予樂迷的不止是夏夜「聽禪觀樂」的極好去處,更是從民樂在不同歷史時期對「月」與「禪」的獨特符號描摹中展現了百年來追求當代人文氣質彰顯的一個生動面向。

撰稿:聞卿

來源:上海民族樂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昭華民族音樂 的精彩文章:

TAG:昭華民族音樂 |